在香港唸中國歷史保証是人盡皆知的馬關條約簽訂120年後,我來到了日本山口縣下關市的「日清講和紀念館」與簽約現場春帆樓懷古咏物、撫今追昔。
腳下之地乃伊藤博文與李鴻章,兩位同年代的歷史風雲人物曾經共聚之處。

19世紀的中國是The sick man of Asia,相比Sick man of Europe土耳其不遑多讓。同是大國同是歷史重地,在新時代不敵迅速冒起諸小國面臨瓦解命運。
日本明治維新目標要讓日本既保存固有傳統又進軍現代文明社會;李鴻章的洋務運動同樣有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對抗列強宗旨,可是在甲午戰爭(日清戰爭)中兩國實力懸殊下,中國千年古國最終兵敗山倒,李鴻章遠赴下關春帆樓簽訂號稱中國歷史上奇恥大辱的「馬關條約」。

同樣是幕末風雲人物陸奧宗光的胸像也在「日清講和紀念館」側,兩者中間抄小路可以直入赤間神宮安德天皇長眠處。安德天皇就是在附近壇ノ浦戦場中與平家共存亡的年幼天皇,相傳皇室三大神器都一起跟著落水—不過有兩件浮起了,相傳就是這樣。

當年李鴻章走過的小路以他名字命名,有幾個夜晚他就在這裡和宿舍間往返。堂堂大清,落得如斯田地,嗚呼哀哉!

當年的春帆樓在二戰間燒毀了,今天的是重建。二樓的簽約現場現今在紀念館重現,每位歷史人物當年的椅子都列上名稱,伊藤博文與李鴻章面對面而坐。



紀念館除了條約日語版實物展示,還有當年李鴻章用過的屏風和兩人的墨寶。

伊藤博文寫得一手好字:「廣陵一夜忽天涯,重見芙蓉杯上披。關左風光不須問,朝暉破曉出雲帷」,李鴻章也大筆一揮而就:「海岳煙霞」。


如果拋開了戰勝、戰敗兩國的包袱,他們兩個大約也會有共同的心境足夠成為朋友吧?我不禁想起了「甲斐之虎」武田信玄、「越後之龍」上杉謙信。活在動盪不安的戰國,與列強環伺的19世紀,都是緊張兮兮、步步為營的人生吧。
圖畫的政治含義十分清晰,充分表現明治維新之後,日本強大清朝懦弱,日方代表穿著西式將領服裝,清朝官員卑躬屈節打躬作揖。晚清時中國知識分子都非常仰慕日本,佩服她在西化(現代化)的決心和取得的成果,歐美人做得到的,亞洲人也可以做到。孫中山魯迅秋瑾到日本留學或生活,完全可以理解。

最後,原來簽署馬關條約有份出席的伍廷芳是香港人,大家都知道嗎?
伍雖然不在香港出生,但在香港受中學教育,在英國取得律師資格,一生中大部份時間都在香港渡過。他有很多個第一:第一個華人律師,第一個華人太平紳士,第一個立法局(當年稱為定例局)議員。
延伸閱讀:
歡迎購買書籍或課金支持本網營運及網上寫作
Payme Link:https://payme.hsbc/kirisan (請使用手提電話打開連結)
Paypal Link:https://paypal.me/wongkiri
日本一人旅 按此

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 按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