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日崇英注意?)前言:
去大阪造幣局的貨幣博物館參觀,是在大阪找尋殖民地時代的香港歷史?
在21世紀看著大阪造幣局回想英殖時代香港,這篇可能是最強的「戀英港人飛機文」,作者被評為有顫覆國家然後送中。
大阪造幣局原型是香港鑄幣廠
可能有人會說我都去過大阪造幣局的博物館,可是完全不知道你講的是什麼東西。

其實,博物館裏面才沒有說得這麼詳細。我也不過是2018年11月24日參加了日本文化協會和長春社聯合主辦的講座「從香港出發的明治維新」之後對這個話題產生興趣,親身去了大阪造幣局博物館和參加了工場見學團,又再補看了一些日文版網上資料綜合出以下的資料。
各位有興趣的就看以下我的說明吧。
1866-68年的時候香港也曾經有過造幣局,就叫香港鑄幣廠。興建年份是1864年。

結業之後才到大阪這間建造,當年的機器、以及已經在香港工作的外國技術人員有部份都離開香港來到了大阪。
雖然已經過了150年,但是參加大阪造幣局的工場見學導賞團時會簡單地清楚說明以上內容。


不懂日文不參加工場導賞團可以嗎?可以呀,博物館隨時可入場,一樣精彩。
1866年香港政府以40萬港元設立香港造幣廠,廠址位於銅鑼灣京士頓街與加寧街交界。英國核准香港造幣廠鑄造5仙、1毫、2毫、半圓及1元硬幣,由港督麥當奴宣布實行。

香港網站的圖看不清楚不要緊,請去日本大阪造幣局博物館看真的。
我拍得清過上圖很多吧(自信滿滿)。

後來,由於造幣廠虧蝕過鉅終於在1868關閉並將造幣廠地皮及機器全數出售。
今時今日這個大阪櫻花盛放的名所還保留着當年香港平賣過去的古董機器。
當年在香港造幣局的負責人Thomas William Kinder以及他的團隊Braga Vinete Emilio這位香港出身的葡萄牙人亦被日本政府高價聘請前往當地指導鑄造硬幣的工業。

香港銅鑼灣鑄幣廠的那個土地就賣給了Jardine Matheson,也就是香港人都會知道的怡和洋行。
日本如何把香港的鑄幣工廠死灰再復燃
至於機器為什麼會去到日本呢?原來是因為長崎的Glover Garden的蘇格蘭人Thomas Blake Glover。讀幕末歷史的時候如果知道坂本龍馬的故事大概都會記得這個商人,他專門幫幕末志士們入手各種軍械等等,是一個很吃得開又有辦法的商人。

去長崎旅行的遊客很難不知道Glover Garden這個觀光景點。Glover以前的住宅位置在山頂,怎麼看都像以前香港太平山級數的達官貴人豪宅玫瑰盛開的時候漂亮得不得了,還能在眼下欣賞長崎市四周的景色。

慶応4(1868)年、貨幣制度を一新することを決定した日本政府は造幣工場(造幣寮)の建設を決め、英国商人トーマス・ブレーク・グラバーを通じて、香港鑄幣廠の設備一式を6万両で購入します。この香港鑄幣廠は1866年に設立され1868年6月に閉鎖されました。その際に土地と資材一式は、ジャーディン・マセソン商会に売却されています。
剛剛說到香港銅鑼灣那一段土地賣給了前身其實是東印度公司的Jardine Matheson。怡和在日本的貿易工作等等都是由Glover管理和幫助的。1859年的時候蘇格蘭商人Glover在上海加入了怡和,之後去到日本才開了Glover商會。所以簡單點說Glover商會是當年怡和在日本的代理店。
グラバーがこの設備一式を購入できたのは、彼のグラバー商会が、ジャーディン・マセソン商会の長崎代理店だったからです。
グラバーは1859年に上海で「ジャーディン・マセソン商会」に入社、2年後に長崎に、ジャーディン・マセソン商会の代理店としてグラバー商会を設立しています。
1863年的時候,長州五傑不過位於上海的怡和洋行的資助去英國留學,途中去過上海到了舊怡和大樓令幾位年青人深深感覺與其再攘夷不與開國學習各種西方文明壯大國家。
也就是說日本維新五傑成長的土壤在日本山口縣萩,但真正大開眼界的其實是上海怡和。

與其說參考不如叫抄考
接着我們又回到香港的鑄幣廠和大阪造幣局的千絲萬縷關係。
除了買入機器、輸入人才之外,當年大阪造幣局的圖則也是直接抄考香港的圖則,目標是製造一個跟香港當年一樣洋化優雅的建築物。

図上で左右に貫いている廊下より下が正面の庁舎部分で、上が工場部分です。中央上部にやや独立して設けられているのはボイラー室です。どちらも工場部分の正面側は大廊下になっており、そこから櫛状に部屋が設けられています。出入ロは一ヶ所で、各部屋にトイレが設けられいます。また、工場本体部分は格子状に柱が配置されているのですが、その柱の中心間の距離は、大阪造幣寮が桁行25尺、梁間12尺であるのに対して、香港鑄幣廠は桁行25フィート、梁間12フィートとなっており、単位を変えただけです。
少なくとも大阪造幣寮の工場本体部分は、ほぼ香港鑄幣廠のコピーと言うことができます。


只不過當年大阪造幣局的建築物和香港鑄幣廠都已經拆除,所以我們只能看圖片和相片去比較兩者之間的相似之處了。
簡單來說,當年大阪造幣局是香港倒閉的香港鑄幣廠的翻版。
還有一點大部份人都不會知道的是當年裏面的鐵柱本來是從英國訂購的,可是因為船沉沒了唯有直接跟香港買當年拆卸之後留下來的建築材料。
大阪造幣寮は、人材、機材、基本設計、そして建築部材の一部を香港鑄幣廠から引き継いでいたわけで、香港鑄幣廠が場所を変えて蘇ったものと言ってもいいのかもしれません。
兩位香港造幣局出發的鬼佬,現在在大阪造幣局裏面有非常大的展板記錄他們的功勞,遺物等等文件等等都被保存得好好的。以下是我在大阪造幣局的博物館裡找到的,同時服務過英殖香港鑄幣廠和明治日本造幣局的外國人們的介紹及遺物。





日本文明之旅功臣們過了150年依然受到尊重。
如果你想看更加詳細的介紹看看以下這篇文章,找尋中文的史料可找「香港鑄幣廠」。文章裏面也有相關參考書籍,不妨一一閱讀。
https://note.mu/xinzuzhai/n/ne019401f8261
延伸閱讀:
支持作者歡迎網購電子書、親臨書店或博客來訂購
日本一人旅 按此

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 按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