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60周年時,美國導演Clint Eastwood決定來個電影二部曲「硫磺島計畫」:他以太平洋戰爭中美日雙方爆發激戰的硫磺島戰役為題材,分別從美國以及日本的視角拍攝了《父輩們的旗幟》與《來自硫磺島的信》。
荷里活電影素來傾向於將美軍描繪成真正的英雄,這「硫磺島計劃」卻沒有標榜誰才是正義的一方。2006年10月上映的《父輩們的旗幟》的主題環繞戰後回到美國時,美國由始至終都搞不清除誰才是真正在硫磺島上豎起美國國旗的真·英雄,似乎在暗示或者象徵任何故事都存在多個版本。

與其說這是講硫磺島戰役,不如說這是講美國為了讓人民支持戰爭背後下的功夫。導演的鏡頭放在1945年隨軍記者Joe Rosenthal拍下的相片”The Raising the Flag on Iwo Jima”傳到美國本土後,把原本已經厭倦戰爭的美國社會重燃希望。美國政府渴望透過存活下來的三名插旗美軍到處推銷戰爭債券以籌集資金,火速把它們送回國內。


即使他們心底明白真正的英雄已經死在戰場上,也必須擔當起「戰爭英雄」重任——他們成為戰爭的英雄代表、政客的政治籌碼、平民與媒體眼光的焦點。

此外,對於誰才是照片中的六個人、第一次沒有拍到照片插旗的又是誰,這些政客不在意的問題,卻是喪失兒子的母親們執意要知道的答案。

兩個月後上映的《來自硫磺島的信》跑的路線更為離奇,沒有戰爭電影的緊張刺激、沒有熱血殺敵,沒有令人震懾的聲光特效或爆破場面。

年青的二宮和也飾演男主角西鄉昇。西鄉昇淡淡然地活在硫磺島,跟着上級的命令行事,對他來說國仇家很太遙遠,他想要的是不過是平靜的小確幸生活。除了這不起眼的小人物,日軍陣營裡還有感性的奧運馬術冠軍、也有照顧士兵的陸軍中將栗林忠道。

這位栗林忠道在歷史上真有其人,他是硫磺島戰役中日方守備隊最高指揮官。對於他在硫磺島的死,坊間有多種推測但未有定案。電影中,他在戰死後懷中的美製手槍被附近的美軍拾獲,目睹一切的西鄉昇突然不再膽小鬼,為了這位曾經保護他的上級最後的尊嚴跟美軍拼了……
來自收容所的愛/來自雪國的遺書【二宮和也 北川景子感人肺腑之作】二戰後西伯利亞戰俘營

頗喜歡《來自硫磺島的信》的首尾呼應。戰後60年,一群歷史學者在硫磺島發掘時起出了無數沒法寄出的家書,遙遙呼應電影最後一幕西鄉昇突然狠心把所有信件埋藏地底的驚人決定。這些雪花般飄落的戰時葉書上無數被遺忘的名字,也許他們的屍骨已經成為硫磺島上花草的養料,他們的家人亦在原爆或空襲中化作飛灰。大半個世紀前,在硫磺島上朝不保夕的無名士兵們連恐懼的資格都沒有,在家書上寫下的並不單是對家人傳遞的訊息,還有只求活着回家的卑微盼望。
大和號殘酷物語【二戰最終海上決戰】坊之岬海戰 大和號博物館遊記
電影中的珍珠港偷襲事件:以《珍珠港》《夏威夷馬來沖海戰》《虎虎虎》為比較

但凡經歷過戰爭的人,絕對比活在太平盛世的人更加明白真正的戰爭是怎麼一回事。Clint Eastwood在1951年朝鮮戰爭期間曾經被徵召入陸軍,他清楚並瞭解作為軍人成為必須服從國家命令執行任務的感覺。 在兩部電影中,無論美軍還是日軍他們都被描繪成普通人類,經歷恐懼和絕望,如同機械人般在戰地上執行任務,盼望戰爭早日完結回家鄉見母親。

無論是美國人還是日本人也好,普通的平民百姓從沒有特別渴求生死廝殺、也沒有期待成為雙手沾滿鮮血的戰爭英雄。他們在戰場上力竭聲嘶衝鋒陷陣,不過聽命於人。無論是美國也好、日本也好、這些本來生活在家鄉過着平凡人生的年青人,何須披甲上陣、長眠荒漠?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