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強姦和販賣之外,女性在戰爭中最煩惱的是什麼呢?不是洗澡、不是體力,是每個月血流如注的生理問題!
即使在現代天災中也老被忽視的「生理用品不足」竟出現在1953年今井正導演《姬百合之塔》,不愧是以「女性」為主題的戰爭作品。除了了解「女性」身體所限,電影原作為石野徑一郎同名小說,忠於史實。
《姬百合之塔》是以二次世界大戰中沖繩戰役的「姬百合學徒隊」為主題的電影,故事背景是1945年沖繩。沖繩師範學校女子部和沖繩縣立第一高等女學校的240名師生被徵召,組成「姬百合學徒隊」在戰場上從事護理工作,並在戰事惡化時面對美軍襲擊、解散命令及死亡的悲劇。


今井正用純真少女突顯殘酷戰爭,跟《海軍特別少年兵》的描寫技巧頗為相似。
《海軍特別少年兵》孩子兵在塞班島全員玉碎的故事 昭和的白虎隊 太平洋戰爭 塞班島戰役 萬歲衝鋒 今井正

電影開場,這裏是昭和20年3月24日沖繩縣立第一高等女學校門前。少男少女們在戰爭中依然保持樂觀心境,互相鼓勵前往學校準備投入戰場。他們在學校操場步操,就如同童子軍。
導演花了點功夫拍攝女生們在頭上插髮飾一幕,即使在戰爭中還是愛漂亮的女孩子。然而這些女孩子見面討論的是:爸爸從昆明帶來了金平糖、祖母在那把死了、父親在杭州死了…為電影後來女孩子們的慘死埋下了伏筆。


鏡頭一轉,孩子們來到相對安全的建築物。老師們正一日朗讀名字並遞上畢業證書。建築物外傳來陣陣槍擊聲音,男孩子們陸續跑出去了,女孩子們你眼望我眼,勉強完成了畢業典禮。
這時,有些好學的孩子開始質疑:自己讀敵人的語言英文還有經濟學真的正確嗎?也有人在戰場上惦念遺留在學校的論文,男老師答應會代為尋找。
【從和服看歷史】日本和服演變與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關係(原文:終戦75周年、ファッションという側面から見た戦争の事)

這時,她們惦念的還算是「身外物」。
又過了不久,有女孩子因為月事不適,女老師抱住孩子落後在隊伍,細聲安慰:「每個女人都是這樣的」——老師的說話提醒我們一間學校裏有幾多女孩子在身體不適時逃難、或者即將投入戰地工作呢?
雖然「男女平等」,但有些生理上的結構是永遠不會男女平等的。女學生除了因為身體不適,亦擔心走過的路留下了痕跡,被敵人發現。

情況越來越嚴峻,在逃難的過程中有些女孩子被擊中倒地,同學們為她們建立墳墓並立上簡單的墓碑。
這時候,她們掂記的是處理死亡同伴的遺體。

撇除這些細節位,電影主要描繪了防空洞中的傷兵聚集地中女學生們齊心合力照顧傷兵、管理膳食、搬運醫療用品等等日常工作。一個女孩子的腿不得不切除,她高叫:「我以後嫁不出去了——!」為了保住姓名,同學們還是努力按住她抖動的身體,讓醫生把她的腿切去了。
嫁不出去算什麼呢?女孩子們大概還沒想到,未來等着他們的就是死亡。男同學們一一上戰場去了,看見認識的同學、或者不認識的成年士兵們一一倒下來,在戰地醫院裏食物醫藥都不足夠,女孩子們已經忘記自己青春少艾的身份,成為勇敢堅強的女護士,一面唱着「日之丸」歌曲,一面揮動水手服幫助岩洞的通風。

「護士請幫我拿出耳朵裏的蟲子!」
「護士請幫我拿罐子我要小便!」
接着來到護士長了,「快去東面的井拿水!」
終於來到了5月25日。大夥兒建議拿出十字旗遷移3000病人,目的地是糸滿市的真壁。
在這裏給大家一個冷知識科普:現在還能參觀的「真壁ちなー茶处」是紀念沖繩戰役的歷史景點,這裏曾經是女孩子們80年前避難的地方。


女老師一直陪伴着這些孩子們,在真壁她們短暫渡過了安全的時光。女孩子們開始動搖,不如就舉白布出去,敵人不會對女人開槍。可是士兵們不這麼想,一個女學生要離開防空洞了,首先就被自己人槍殺。也有人開始排放毒藥給走不動的女孩子,讓她們光榮地為國捐軀。

電影中,兩位老師一路照顧這些孩子們,看着學生們相繼倒下,內心的傷痛不言而喻。當男老師發現女老師耳朵已經聾了,在她的筆記簿上寫下鼓勵的說話⋯⋯
「不能死。活到最後。」

即使已經走投無路,女老師還是對少女們說:「生要一起、死也一起,老師不想分開!」
到了6月17日,損兵折將下人數寥寥無幾的老師和孩子們逃到了國頭。鏡頭最後一幕,槍聲一響,最後一位生存的女學生終於倒地不起⋯⋯
這時候,已經沒有人、在惦記什麼東西了。
戰後,戰死學生的家長們發現了戰壕又搜集了遺骨,為這些死於沖繩戰役的女學生們建立了慰靈碑。而沖繩的慰靈之日,則定於每年6月23日。
她們的故事永遠被掂記。
歷年來《姬百合之塔》重拍多次,由本文介紹的1953年今井正導演的作品起,直至1995年神山征二郎導演的版本,其中最著名的為1982年和1995年版本。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