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孩子旅行見世面:儲錢後帶孩子去旅行見世面好、還是為他們投資教育基金好?

站在東京駅22號月台等待はやぶさ上新函館北斗期間,悶熱暑氣如剛烤好麵包的焗爐熱風撲面。我突然想起了人頭般大的西西利亞檸檬,還有活火熔城後荒涼的龐貝古城遺跡。那個「內有惡犬」的馬賽克,還在父母家的飾櫃上、還是已成為弟弟家嬰兒的玩具?

早陣子在網上看到理財專家的帖:儲錢後帶孩子去旅行見世面好、還是為他們投資教育基金好?

當然,本文的主線在「旅行見世面」,不在「投資」。看官有興趣就繼續讀下去吧!

「帶孩子旅行見世面」在物質豐饒的社會裏越來越普遍,倒是怎樣的旅行才能見世面,卻沒有太多人執着。旅行改變平常身處的環境,好玩刺激有新奇感,放鬆積聚壓力疲勞,大吃大喝爆買腎上腺素大幅提升,各種方式任君選擇,不在話下。

在我從小到大的記憶中,「見世面」與其說是去玩去休息,不如說是去交流團。家父家母熱愛旅行,早年留學英國廣交朋友,母親更是心口有個勇字一個女生跑去埃及那種背包客。即使孩子出生了,比起購買名牌精品抑或吃各種山珍海味,父母最熱衷的是每年暑假帶着孩子去不同的地方旅遊見世面。家中林林總總的旅游紀念品,或大或小五色繽紛,盛載着每段時間的瞬間快樂。

兩老特別喜歡文化底蘊豐富的國家。最初去法國英國荷蘭、後來去的西班牙葡萄牙馬耳他、災。後來還跑到北歐四國、波羅的海、巴爾幹半島等。從80年代中葉到疫情前,我們一家人從兩大兩一小變成兩大兩老,跑了40個國家。1990年我在巴黎龐比度中心,就見過柏林圍牆的一部份;2014年我在薩拉熱窩憑弔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倒是有一次我拒絕同行,那是一帶一路的旅程,去烏茲別克、阿塞拜疆、土庫曼等等。現在回想起來相當後悔,皆因我在剛剛參觀的大阪世界博覽會見識到一帶一路國家的風土人情,甚為嚮往。

獨身在外我不太敢跟當地人溝通,沒雄心壯志說走就走,也不夠膽大心細還走馬看花。父母幾十年來花的時間心血金錢算不算讓孩子見了世面不知道,但幾十年與家人四處遊歷肯定是人生最寶貴的回憶。

這些年來父母總是以身作則,每次到任何景點古蹟,除了傾聽當地導遊的說明,還細心閱讀紀念碑與博物館上的文字。小時候,他們會給我們解釋,長大後我們自己看懂了,就變成一家四口就歷史風俗、建築人文討論、交流。

多得這種比跟學校去交流團還「疲累」的旅遊,加上母親循循善誘,小學低年班的我已經在寫遊記,為今日來洋洋灑灑幾千字吹水文奠定堅實基礎。

35歲之後我甚少去日本以外的地方旅遊,就去了德國、瑞士、西班牙、澳洲、短住過一陣子的英國。以旅遊的形式也從新宿池袋原宿吃喝玩樂瘋狂購物變成深度文化旅遊,而且自從書本和電影看得懂多就越去越偏僻,連我自己都擔心起年紀老邁往後走不動怎樣再去「捐窿捐罅」?

講到這裏我又想起了一件事情:幾年前曾經收過素未謀面人士的匿名訊息,內容大概是:只懂得去日本太沒底氣了,勸你多點看看這個世界。我先是錯愕然後感覺荒唐:河水不犯井水,我去日本冒犯到你了?好奇點入主入一看,留言者剛剛去完英國看大笨鐘、在法國買了個名牌手袋。我默默把訊息刪除,從此你走你的陽關路,我過我的獨木橋。

Related Posts

by
香港80後歷史作家、專研香港日本戰前民間交流史。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曾於東京留學、長年於日本47道都府縣深度旅遊。對日本明治大正時代文學、和服著付、平成潮流文化有深入認識,並持日本唎酒師資格及香港旅遊領隊資格。 著有《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日本一人旅》(2019)、《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悠遊日本》(2024)、《在水一方:在日本尋找中國歷史》(2025)。 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 Nex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