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海大海戦 海ゆかば【東映戰爭三部曲】輝煌亮麗的三笠戰艦與日俄戰爭的另一角度

昭和年代,東寶和東映兩大電影製作公司都曾經以「日本海大海戰」為題拍過電影。分別是東寶1969年的《日本海大海戦》和東映1983年的《日本海大海戦 海ゆかば》。雖然電影相隔了14年,但東鄉平八郎一角都是由昭和最紅的影星三船敏郎擔當。

首先,經歷過日俄戰爭的人很多還活着。司馬遼太郎的《坂上之雲》還在連載。吉村昭的《海の史劇》還未動筆。東寶也明確走歷史路線,著重戰爭來龍去脈。唯一可惜的是1969年太遙遠,我只找到3分鐘的電影預告片解饞,也只能看觀賞過電影的日本資深影迷們的文字分享。

今次探討的是東映在1983年拍攝的《日本海大海戦 海ゆかば》。雖然三船敏郎同樣擔當東鄉平八郎,但他在電影中不過是個大配角;明明是決定日俄戰爭勝負的日本海海戰,1983年版本開頭有三船敏郎的名字,但實際主角是乘坐戰艦三笠的軍樂隊小伙子、架空人物神田源太郎(沖田浩之飾),以他的視角描繪的青春群像電影。

在這裏又不得不提醒各位1983年東映版本的《日本海大海戦 海ゆかば》是東映1980年代《二百三高地》、《大日本帝國》的姊妹篇,合稱「戰爭三部曲」。

三部曲的共通點都是①以參軍平民青年為主角;②主角都有愛得死去活來的戀人。不過在三部曲中,描寫戰爭場面特別少兼且對戰爭結果表達極為含糊的就只有本篇主角《日本海大海戦 海ゆかば》。

我個人以為:解讀這是「年青人在亂世中愛情與成長的電影」或者「論音樂何以治愈恐懼與死亡」更為恰當。此話何解呢?看官請聽以下解說:

電影最初30分鐘講的是驚心動魄的情殺故事。日俄戰爭主艦三笠上的軍樂隊喇叭手神田熱愛音樂、心繫家國;戀人せつ千里迢迢從東京跑到吳市,懇求他切除腳趾避開兵役。神田正氣凜然責備了せつ,迫得せつ要用小刀把神田殺死同歸於盡,最後兩人不歡而散。

其後神田跟隨三笠從吳市去到佐世保,せつ依然不死心,甚至當上娼婦都要買來二手的喇叭讓愛郎帶到三笠上。

這喇叭其後不斷在劇情中出現:例如村中有逃兵自殺其家眷被指責時,喇叭手為可憐的死者送殯。回到三笠後,軍樂隊又經常以音樂撫慰水兵們思鄉之情、甚至在血肉橫飛的緊要關頭,神田都要拿出喇叭鼓舞即將斷氣的夥伴們。

——莫非,喇叭除了作為展現愛情的工具,電影主題是要表達戰場上音樂藝術與馬革裹屍的關係嗎?

在日俄戰爭裏,比起東鄉平八郎更有代表性的名稱叫「三笠」。它是1890年製作的前弩級戦艦(Pre-dreadnought battleship),現在正存放在神奈川縣橫須賀市永久保存。

為什麼我要提起三笠呢?因為在1983年版本中,艦上水兵的男色嗜好、吵架欺凌、卑俗話題才是主線,跟平常大家熟悉的《坂上之雲》井井有條的生活走兩個極端。甚至說,讓我想起甲午戰爭前丁汝昌率領的北洋艦隊上清水兵的雜亂無章。

——まあ、平常日子的日本帝國海軍也沒有特別紀律嚴明啊。

——題外話,丁汝昌拒絕投降自盡符合日本武士道精神,除了日本海軍伊東佑亨把遺體送還外,浮世繪畫師水野年方亦曾以丁汝昌自盡殉國入畫。

如果說1969年東寶的版本是日俄戰爭傳統的正向形象與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1983年東映的版本就是背後的黑暗面與平民百姓的小故事。

單純以歷史戰爭電影來看, 1983年版本不看沒損失。如果很喜歡音樂,”No music no life”則另當別論。

1905年,歐洲面積最廣大的帝國俄羅斯在海戰中完敗亞洲剛崛起的小國日本。這場「日俄戰爭」又有着不同角度的演繹:世界歷史科把焦點放在「為什麼日本可以打敗俄羅斯」,跟中國歷史書強調的「日本和俄羅斯在中國領土上開戰喪權辱國」不太一樣。

我在A-Level年代同時選修中國歷史與世界歷史。如同融入了血液,有些句子還歷歷在目:

“Rich country and Strong army.”

“Learn from the barbarians and defeat the barbarians. “

我當年的教科書並沒有強調當時日本稅收超過50%、少青壯年男子全民皆兵。明治日本走上現代化的道路時,平民都以血肉之軀付出沉重的代價。拿起1904年的日本雜誌,就能感受到上至軍人、下至平民熱情了。在這些輿論風行下,幾多家庭心甘情願、又有幾多年青生命前仆後繼。

至於在中國土地上開戰喪權辱國嗎?要是沒有日本,可能遼東半島早就成為俄羅斯殖民地,對滿清政府也不見得是什麼好事。當時的世局就是,全地球都在等你滿清滅亡。

Related Posts

by
香港80後歷史作家、專研香港日本戰前民間交流史。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曾於東京留學、長年於日本47道都府縣深度旅遊。對日本明治大正時代文學、和服著付、平成潮流文化有深入認識,並持日本唎酒師資格及香港旅遊領隊資格。 著有《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日本一人旅》(2019)、《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悠遊日本》(2024)、《在水一方:在日本尋找中國歷史》(2025)。 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 Nex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