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目前看過年代最久遠的電影。拍攝年份是1959年至1961年,電影分開6個章節,總長約9小時40分鐘。
日本拍的反戰電影在廣大中國網民眼中往往都是「扮成受害者」的「溫馨小品」,唯獨小林正樹(1916~1996)在75年前拍攝的電影《人間的條件》評價極高。


電影背景是什麼1943年中日戰爭下中國東北地區的的滿洲,最初在礦場,後來還有戰地和邊,敘述男主角艱辛漫長的戰爭旅程。主角是現年93歲的昭和影星仲代達矢。

當「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成為香港人的口頭禪,仁義道德表面都留在教科書上,我們心底裏依然有「性本善」的一面。只不過如果到了生死攸關時,我們還會選擇維護善良、正義、公平等美德嗎?
原在中國東北製鐵公司任職的「梶(音:かじ、日本姓氏之一)」為了避免被徵召入伍,帶着新婚妻子美千子前往礦區管理中國礦工。飽讀西方書籍的梶不但推崇人道主義,還會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
在滿州礦場工作期間,他看不過日本人剝削中國勞工,但同時亦要顧全單位的利益和自己日本人的立場。中國人對他的善意半信半疑、日本人對他的忠誠疑神疑鬼。最後在拯救了三位險些被斬頭的礦工後,吃力不討好的梶被迫成為大日本帝國皇軍前線士兵,披上戰衣與美知子分開。

在小林正樹的鏡頭下,前線士兵除了面對死亡威脅,還要活在階級壁壘分明的制度下,受盡上級折磨。捱不住的兵士在同僚的集體欺凌下,選擇半夜偷偷在茅廁裏吞槍自盡。
在軍隊裏,梶硬朗的性格以及優秀的射擊能力雖然受到上級青睞,講求人道的性格卻讓他們甚為頭痛。
上級相信梶需要思想改造,只要他放棄,無謂的堅持,必定能成為最強的兵士。當然梶最終都未有放棄過堅持,軍隊再貪污腐敗、散沙一盤,他依然故我地擇善固執,備受精神與肉體的壓迫。
日本與俄羅斯開戰後,梶和苟全性命的兵士們戰敗逃亡,與其他流亡的日本民眾渡過艱難的日子。電影雖透過被姦淫的日本平民婦女展現流露滿州日本人的苦況,同時又以梶的軍人同伴以強姦受害女子「潔淨其遭洋人玷污的身體」沾沾自喜,再三強調、突顯日本軍隊敗壞一面。
日本投降後梶淪為戰俘,受到蘇聯軍的禁錮以及強制勞動,身心飽受煎熬。他在痛苦中探索存在的意義,以及生而為人的根本條件。

能夠再見美知子成為梶繼續活着唯一的曙光。他偶爾會回想起自己在礦場、在軍隊的日子,還有在戰場上無數次殺死敵人的場面。他快要瘋掉,也許他就快適應這個瘋狂的世界了。
其後梶再度逃亡離開了蘇聯的集中營,好不容易回到礦區附近這個與愛妻美千子幾年前最後一次見面的地方卻耗盡全力倒下了,「落了個白茫茫大地真乾淨」!
皚皚白雪漸漸埋沒梶虛弱乾瘦的身體,螢幕前的我看着他如同賣火柴的小女孩,差點忘了這位是大名鼎鼎的影星仲代達矢,還在暗暗祈禱梶很快就會在夢中跟美知子重逢……

電影中的梶是個真正的「擇善固執」的傻瓜。無論是礦場還是戰地抑或是集中營,他都很清楚「遊戲」的規則,但是他選擇對信念從一而終。
作為活在21世紀當下的觀眾,電影裏很多內容對我來說既陌生又殘酷。《人間的條件》有極其細緻的礦場、戰地、荒野、集中營等描寫。
也許是我的錯覺,以前的戰爭電影對私刑、殺戮、自決的場面比現代更為血腥,而且不喜用意象或者角度遷就。在眾多慘無人道的場面中,以礦場日本軍人逐一斬殺礦工後,人頭骨碌骨碌滾入坑洞後順便把屍體踢走一幕着實心酸!但電影的張力可不在單純展現日軍殘忍,主角梶挺身而出搶回餘下三位死囚的生命感動了百多位中國礦工,他們鏗鏘有力地同聲抗議,「殺好人」的中國話響遍荒野。這是繼死囚老高大罵「日本鬼子!中國不會亡!」一命嗚呼後,我最驚心動魄的畫面。

除了「戰爭」之外,還有各種巨細無遺的生活細節,都是在相對近代的電影中不能看到:例如中國平民在礦場勞動如何被折磨、日本軍隊新兵如何通茅廁取大便、逃亡兵是在荒山野嶺如何吃草如何烤蝸牛充飢,對於要在腦中重新架構當時環境而言是非常珍貴的「素材」。
《人間的條件》畫面粗獷寫實,改編自作家親自訪問乙級戰犯以及自身戰爭經歷的1300萬本銷量的暢銷小說。接近10小時的架空人物「傳記」故事性極強,主角由始至終都是徹底的人道主義者,在亂世講求人權與公平,儘管刻苦耐勞又堅毅不屈,捱過了軍隊前線戰鬥、捱過了蘇聯集中營,最終還是凍死在茫茫大雪之中。
電影主題內容極其鮮明,既嚴厲批判戰爭及侵略者,亦在戰亂間的生命無常中探討作為「人」的基本條件。依稀彷彿我穿越時空回到學校,老師正拿着教科書講「孔曰成仁、孟曰取義」。
生活在太平盛世,我們幸福得根本用不着深究這句說話的沉重與悲哀。與其說《人間的條件》是戰爭電影,我覺得以「道德教育」角度去看亦不為過。
延伸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