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懂得《男人們的大和(男たちのヤマト)》平民生於亂世無可選擇的命運,明白云云眾生不過是國家的棋子,描繪大時代中小人物的電影《來自收容所的愛/來自雪國的遺書(ラーゲリより愛を込めて)》堪稱有過之而無不及的神作。
大和號殘酷物語【二戰最終海上決戰】坊之岬海戰 大和號博物館遊記

既定印象中歷史研究是男性史學者天下,戰爭相關題材更為明顯。然而,《來自收容所的愛》原著小說的作者邊見純可是角川書店創業者角川源義的長女,以紀實文學作家身人份活躍文壇。

此書除了拍成電影外還有河井克夫的漫畫版,有興趣的可找找看。



電影題目「ラーゲリ」是俄羅斯語「收容所」的意思,講述1945年日本戰敗後,留在滿州的日軍山本幡男被蘇聯軍隊俘虜,送到西伯利亞的蘇聯戰俘營進行思想改造和體力勞動的真人真事。
電影改編自日本作家邊見純的紀實小說,主角山本幡男由二宮和也飾演,與北川景子、松坂桃李、中島健人等共同演出。

即使面對極端惡劣的環境和不人道的待遇,依然懷抱希望並努力求生,死後戰友們協力將他的遺書送回日本。
電影開場是滿州的洋化佈置中菜廳。滿鐵調查部北方調查的翻譯員山本幡男與妻子及三名子女正在吃精緻的午餐,年紀最大的孩子山本顯一才剛上小學不久。
這天夜晚發生了空襲,夫妻兩人在混亂中分頭逃難,約定「日本再會」。根據蘇聯的法例第58條第6項山本幡男因擔任翻譯員被視為間諜,判有期徒刑20年;妻子和孩子們則以平民身份成功回到日本,定居於島根縣的鄉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大約有60萬日本人被禁錮在西伯利亞戰俘營,在戰俘營裡山本幡男和戰友經歷「蘇共三重奏」:飢餓、嚴寒、勞改。山本幡男等人每天以350g的黑麵包吊命,只有比零下20度更低温的日子,才能避過每天過酷的體力勞動。翻譯員山本幡男本來唸俄國文學出身,對共產主義思想體系頗為受落,這特殊的背景讓他的經歷和感受更諷刺、更深刻——順帶一提,本來最初蘇聯的配給是黑麵包300g、肉50g、魚100g,1946年起才留下350g的黑麵包。



直至1956年日蘇關係柳暗花明前,除了咽喉癌過身的山本幡男外,足足有6萬日本人葬身西伯利亞。那些倖存者搭上前往日本的船,還不能想像這是真實還是夢境。
然而,山本幡男沒法回去家鄉再會妻子與孩子們了。有感山本幡男的遺書隨時會遭沒收,戰俘營中的伙伴偷偷收藏起這些小紙條,還在惡劣環境下把內容背起來了。
北川景子的妻子角色跟二宮和也相比可能遜色但也極其出色。戰爭中獨力撫養子女成人的遺孀就好像眼球——它不怕沙漠跟寒冬,小小的沙子卻可以讓它淚流成河。電影的高潮是四位歸國戰俘分別找到了山本家,把背誦出來的遺書以口述方式傳遞給遺孀與孩子們。

山本幡男專攻俄國文學,長子顯一也是大學教授,舉家都是文化人。電影沒有告訴大家,在最後一幕擔當證婚人的山本顯一(山本幡男長子)也寫了一本書:《寒い国のラーゲリで父は死んだ(在寒冷國度的收容所裡父親死了)》。

電影也沒有告訴你,實際上山本幡男的遺書傳遞員並非四個人而是六個人,最後一封遺書等了幾十年。

在西伯利亞嚴峻環境中,有人失智有人死亡,山本幡男的六位戰友是真正的生死與共。這電影最感人之處正是其真實性,我不知道同樣的事情會否發生在其他人身上,但山本幡男的故事奇蹟得近乎神蹟。
後記:
當《南京照相館》在中國大陸如火如荼,連小娃娃都們咬牙切齒地「我要殺光日本人」,歷史博物館都在「反法西斯」、「日本戰敗」,我如同活在平行時空,同情二戰中中國人的世仇——日本人。
話說今年6月時收到70來歲日籍長輩友人的電郵,聽到另一個真實故事:
2025年5月某天,長輩跟從前職場上認識的人在丸之內飯局。飯局間,某同事分享幼年在滿州祖父和父親被捕的事情。適逢終戰80週年,白髮蒼蒼年近90歲的老人表示畢生惶惶不可終日隱瞞身世,這次丸之內飯局是初次透露幼年之事。席間眾人不勝唏噓,嬰兒出生於戰犯之家又豈非可自主選擇之事!
我好奇問及其祖父之名,搜索下竟是東條英機級別的甲級戰犯,相片不在話下,事蹟翻譯成多國語言,其遠親還可追至已故總理大臣。
我好奇再搜尋東條英機後代。
其中一位受訪者「東條英利」表示在日本生活受人側目,故長大後前往香港工作。他曾向香港友人坦白出身,得到諒解及安慰,其後回國後從事促進和平活動,不在話下。
我明白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也了解到中國人民對日本軍國主義的悲憤和受過的傷痛。中國平民被殺得血流成河,日本平民被迫揮刀化身魔鬼殺人如麻,這些敦厚的尋常老百姓在戰爭中是政治和軍人的犧牲品,如同今日戰火紛飛的中東。我希望歷史不再重覆,如同嵐山渡月橋的石刻:「日中不再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