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RI日語教室:學習分別類近詞「ガラクタ」與「ゴミ」

今天跟大家講講兩個大家可能會混淆的詞語,他們分別是「ガラクタ」和「ゴミ」。

教科書或者日本語老師都會教大家的詞語是「ゴミ」因為這是公民意識相關的重要詞語,中文就是垃圾。至於垃圾桶,相信即是初級的學生亦會知道就是「ゴミ箱」。

本來「箱」是「はこ」,「箱根」自然也是「はこね」,不過當垃圾放在前面的時候「はこ」就需要變成「ばこ」,因此垃圾桶就是「ごみばこ」。

垃圾桶其實可以寫成漢字,偶爾會看到寫着「護美箱」的垃圾桶,他使用的就是「ゴミ」音讀的兩個漢字「護美」。稱呼垃圾桶為保護環境美麗的箱子也用得太妙了!

今天我主要想講的其實也是「ガラクタ」這個詞語。

這個在考試範圍教學範圍裏基本上不怎麼有機會看到的詞語如果翻譯成中文大概可稱之為「雜物」。這個字跟「雑貨(ざっか)」可不一樣,後者經常會在店舖裏售賣而且堂而皇之地掛上「雑貨」的招牌。

對於愛好乾淨的人或者不喜歡收藏物品的人來說雜貨已經是雜物,而雜物在你媽媽眼中就是垃圾。

「阿女又買咗好多垃圾返屋企。」

可能那是你非常可愛的雜貨,但在媽媽眼中就是「ガラクタ」,可以直接拋棄的「ゴミ」。

學習重點

「ゴミ」是要拿去回收或者堆填區或者焚燒的垃圾。

「ガラクタ」是雜物,只要持有人不認為他們是垃圾就不是垃圾。

「雑貨」一般都是用來裝飾的小擺設或者小東西,例如已經結業的SWIMMER就是平成年代非常受女孩子歡迎的雜貨店。

支持作者歡迎網購電子書、親臨書店或博客來訂購

日本一人旅 按此

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 按此

Tags: 日語學習, 日本語, 日本語通用, 日本語學習, 日本語會話, 日本語言及文化, ガラクタ, 雑貨, ゴミ, 日語老師, 日語生字

Related Posts

by
香港80後歷史作家、專研香港日本戰前民間交流史。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曾於東京留學、長年於日本47道都府縣深度旅遊。對日本明治大正時代文學、和服著付、平成潮流文化有深入認識,並持日本唎酒師資格及香港旅遊領隊資格。 著有《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日本一人旅》(2019)、《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悠遊日本》(2024)、《在水一方:在日本尋找中國歷史》(2025)。 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 Nex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