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經不覺已經600年歷史的衙前圍村

原文摘錄自明報, 希望各位香港人留意和關心香港日漸消失的舊東西.

(以下為節錄, 長短經Kiri略作修整)

2012年12月17日最後一次古諮會會議上,爆出14年光景的仿唐建築物志蓮淨苑被編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匪夷所思,更諷刺的是﹕那邊廂,九龍一條唯一的古老村落,剛靜悄悄地滅了。

日藉水彩素描師山口潔子筆下的衙前圍村

由於香港只得一個機會申報聯合國文化遺產,若考慮較有代表性的黃大仙祠或油麻地天后廟,其資格更具說服力。至於衙前圍村,不像「政府山」、「磅巷」,沒有關注組等代為申冤,古物古蹟辦事處就懶得青睞,一點兒評級也欠奉。相比法定古蹟的荃灣三棟屋,及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沙田曾大屋、元朗吉慶圍,同是圍村,這條九龍古村更顯自慚形穢,遭冷落對待。印象中,多年前明報《世紀版》有一篇文章,標題為〈急救六百五十年老村〉(編按:2006年9月20日刊登),猜猜作者是誰?不是歷史專家學者或古諮會袞袞諸公,而是今天「國民教育」一役的焦點人物——陳惜姿女士。薄扶林村,近期也有人提一提。相反,衙前圍村,卻被完全遺忘了。難以相信:去年剛好是該村建成660年,竟是它的死忌。

衙前圍村天后廟一塊「廟史」的碑石,提及該村建於元朝末年(1352年)。自雍正二年(1724年),村民才能安居樂業。村內首屆太平清醮於雍正四年(1726年)舉辦。衙前圍村的名字最早記載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之《四庫全書》中的〈粵閩巡視紀略〉,也收錄於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之《新安縣志》,當年叫「衙前村」。「衙前」,望文生義即「九龍寨城衙門」前面的村落,因該衙門而命名的古村,還有衙前塱村及衙右頭村。連同衙前圍村的湮沒,九龍東部的村落,全部已消失,包括﹕大磡村、之嶺村(分上、下之嶺)、瓦頭村、竹園村、沙地園村、莆崗村、隔坑村、沙浦村(分上、下沙浦)、石鼓壟村、打鼓嶺村、東頭村、衙前塱村……等。

高空向下望

 


很多人誤會衙前圍村本來有一幅圍牆,其實「圍」是指圍屋,四邊的村屋圍村而建,彼此相連緊貼,像一道防禦網,這些單邊屋只用作廚房、養家禽和儲存禾草,中間圍的村屋才是民居。手頭上有一張1884年的衙前村古地圖,原來村的外圍真的有護城河及吊橋,位置即今天「慶有餘」的入口。地圖更顯示有四座「更樓」建於衙前村之東南西北角。傳說村內更有兩座大炮,用來抵抗海盜。1926年,政府開闢九龍城數條街道,均以附近的古村命名,有﹕衙前圍道、石鼓壟道、沙浦道、蒲崗道(後易名啟德道)和打鼓嶺道。1940年,興建首間衙前圍村公廁,地點在今天公廁東面旁邊。

日佔時期,日軍曾下命令﹕「三天內要夷平衙前圍村!」後來村民甘願當勞役,替日軍擴建機場,搬運沙泥填海,換取保留整條村。為何日軍要滅村?原來衙前圍村的位置剛巧阻礙沙泥運輸的去路。1965年,華民政務司曾計劃以換地形式,收回衙前圍村,但考慮到當年換地條款﹕一間約300平方呎的村屋,須給回村民一間800至900平方呎的新屋,政府平衡利害,覺得不划算,最終放棄收回衙前圍村。

幾十年前的衙前圍村

這條古村僥倖苟存於日治及港英統治期間,偏偏逃不脫今天地產霸權的魔掌。1982年發展商長實開始收購衙前圍村,買一間拆一間,多年收購後,原本村屋有約120間,今天只剩得不足20間,像「一排牙,剝剝,剝剩兩三隻。」假若你是誓守家園的村民,面對眼底下已變了死城的衙前圍村,十室九空,恐怕最終也「自願」向發展商低頭!

原文 何國標

圖片來源 網上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Related Posts

by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東京留學、旅居日本47道都府縣並多次深入採訪日本各地。興趣為和服、水引、日本明治大正文學、持唎酒師資格。著有日本文化書籍《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獨遊旅行指南《日本一人旅》(2019)及香港日本戰前交流歷史研究《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 Nex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