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海事博物館:在維港上讀海的故事

人的文明都是由水邊開始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美索不達半亞、尼羅河造就了埃及文明、炎黃子孫的母親河就是黃河。

香港貼近的維多利亞港雖然未有創建什麼古代文明,但在2013年2月底卻開設了一個和海、人類文明歷史以及未來發展的博物館─香港海事博物館。這次就和大家走入去看看,由海的角度出發,人類的發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乘坐天星小輪來到中環的七號碼頭,走過幾十米便是八號碼頭。海事博物館就正正開設在水面之上。

入場費三十元,由於不是康文署的,博物館通行證並不適用。此博物館有自己的通行證,可向當值職員查詢。

入門口抬頭即見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代表著香港的帆船浩浩蕩蕩地在海面領航,黑白相片上展示出什麼是「七海揚帆,百川歸海」的風景。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個一看便覺得是在不知哪位漢代權貴的墓中找回來的船的模型。漢代陸墓的陪葬品看得多的是,但一般看到的都是房子和生長場景,船的模型還是第一次看到,而且保存完好,體積更是驚人。

唐宋中國國勢達到了最高峰,慕名而來的留學生如恒河沙數,他們的故事也廣為人知,例如名叫晁衡的日本人阿部仲呂的故事,以及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的楊貴妃偷渡到日本求生的故事。

這個精緻不可方物的模型,就是吸引了筆者去寫有關遣唐使阿陪仲麻呂的故事的遣唐使的船。近看的話上面的小屋和今日京都的小屋十分相似。感激製作模型的人,他們是用怎樣的功夫和精神去把這些文物重新展現現代人眼前?

船上的生活除了水土不服,最可怕是遇上海難。每一隻沉船裡都有幾百幾千個靈魂在哀號,在風浪之中、或者突如其來的旋渦之中還來不及祈禱向神明祝願來生,已經葬身在冰冷黑暗的海底。

除了中國歷代的船隻,西方大航海時代的展品也是非常值得參觀的。

其中以這個精緻到極點的葡萄牙帆船最有代表性。

博物館的燈光調得很暗,但展品的照明做得很好,有一種神秘海洋深奇的幻覺。

大航海時代由古至今都令船隊擔心的除了風浪便是海盜。在博物館裡有有關海盜的介紹,還解開了筆者心中的一個謎:AK47到底在什麼地方可以用約300港元的便宜價錢買到?

除了遠古的船隻和眾所週知的鴉片戰爭相關展品,尚有維多利亞港主題的展出。這是一塊在貝殼上作畫的藝術品,貝上的是維多利亞港舊貌。

接著來到筆者最喜歡的環節:清代中國的海軍。大家都知道丁汝昌和北洋海軍,慈禧太后挪用軍費,甲午戰爭大敗,李鴻章簽約喪權辱國。

其實李鴻章真的不簽不可,在那個環境下換誰都要簽的。

這個北洋水師的軍官和指揮官都是英國放洋回來的多,但當中還有一個不著名的美國人,在中文版日文版維基都找不到,因為這個展覽我才認識到他:Philo Norton McGiffin. 這位美國人來中國是為了找一份工作,於是當上了海軍教育官,李鴻章的北洋水師他也有份教導。可是由於他的經驗太淺(來到中國時才25歲左右),加上清政府有多不行大家都明白的,所以最後還是戰敗了。

丁汝昌死了,過了幾年他也自殺了。這是他留下來的衣服。

對於1895年的日清戰爭(中國稱甲午戰爭)和1905年的日露戰爭(中國稱日俄戰爭),對近代日本來說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要是大家懂日語,不妨把維基中的 日清戰爭甲午戰爭 分別用日語和中國語看一遍,描述的手法和紀錄形式有不少分歧。

除了這些過百年的歷史文物,當有20世紀初的郵輪假期相關展品。

這個年紀大一點的朋友會坐過,1994年停止使用的汽車渡海小輪。筆者記得小時候也坐過一次的!

另一邊箱,還有落地玻璃窗和望遠鏡給大家欣賞維多利亞港。

最高一層的展覽館是和近代相關的展覽,例如滑浪風帆、探測海底資源、航海通訊設備等等。由於不是筆者的興趣所以就走馬看花了。要是有喜歡這些的朋友請記著上上層啊。

本網延伸閱讀

更多香港博物館推介:https://www.kiri-san.com/blog/list/115.htm

有關遣唐使:https://www.kiri-san.com/blog/articleDetail/1766.htm

有關日本明治年間戰爭和靖國神社:https://www.kiri-san.com/blog/articleDetail/1308.htm

郵輸假期推介:https://www.kiri-san.com/blog/articleDetail/1733.htm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Related Posts

by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東京留學、旅居日本47道都府縣並多次深入採訪日本各地。興趣為和服、水引、日本明治大正文學、持唎酒師資格。著有日本文化書籍《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獨遊旅行指南《日本一人旅》(2019)及香港日本戰前交流歷史研究《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 Nex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