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第N遍《坂上之雲》探討明治精神

在座諸君有《坂上之雲》忠粉嗎?

今日很感慨,驚覺《坂》原來陪伴了我10多年。

司馬遼太郎寫《坂》前後用了10多年時間,我也在《坂》劇上映後,間歇斷續地受影響10多年。

對大河劇入坑已久的諸君來說,相比重看《新撰組》、《風林火山》、《真田丸》(經已暴露我的最愛),重温《坂上之雲》實在不算什麼偉大工程。

我口裏常說《坂》是「明治精神」的集大成、群英傳,但其實以前的我不太了解如何去具體形容「明治精神」。

第一次看《坂》是2010年左右,以「喜愛阿部寬」為理由,把《坂》當成普通偶像劇;第二次看《坂》是2018年去松山前,劇中三位都是松山人呀,先看劇後朝聖。

因為劇中男角之一正岡子規跟夏目漱石是老朋友,夏目又在松山教書,於是我繼大學時閱讀《夢中夜》後,再次認識了這國民作家。

接著,《坂》陪伴我走過多年的明治人物研究。事情是這樣的:

2019年我在倫敦膽粗粗走去拜會夏目漱石的研究家恒松郁生教授什麼是「明治精神」,老師沒有回答我。但在老師啟發下我對夏目產生濃烈興趣,自此夏目與香港的緣份成為我研究軸心。

其後我在三聯書店支持下寫成了《爐峰櫻語》系列,發掘明治群英與香港緣份。透過了解生平、閱讀日記書信,我對「明治的日本精英」們有了更深入的認識,但遺憾我還沒有找到答案。

《爐》系列面世後兩年間,我轉了兩次出版社又改了研究方向,主力在古代中國與日本的關係,全心全意活在奈良與京都,偶爾神遊長安,在幻想的空間裡無數次陶醉在霓裳羽衣曲中。

自2025年6月決定人生不再投放大量精神心血去寫歷史書後,我再想起了《坂上之雲》。

最近第三刷《坂》劇,比起過往兩次花的時間與精神更多。雖然這已經是2009年的日劇,事隔之前一次看《坂》,8年間我寫了6本日本文化與歷史相關書籍、跑了不下50次日本歷史旅程。

每次看到熟悉的人物姓名就回想起在編寫《爐》書時「尚友千古、神交古人」歲月;每次看到不認識的人物與名詞,我就停下影片,找尋資料細心閱讀。

於是我找來秋山好古的《本邦騎兵用法論》、用美西聖地牙哥戰爭去想像類比旅順港作戰計劃異同、還略讀了英國海軍Horatio Nelson生平和美國權威馬漢制海權理論。

以往我只看到三位男主角正岡子規、秋山好古與真之兩兄弟,從來沒有認真觀察穿梭於劇中其他大名鼎鼎明治人物。

正史上家傳戶曉的銀行家高橋是清、外交官小村壽太郎、陸奧宗光、海軍廣瀬武夫、政治家伊藤博文;文學界名字除了主角正岡子規,還有他口中出現的《當世書生氣質》作者坪內消遙、他身邊的年青人高濱虛子、河東碧梧桐,自然也少不了夏目漱石和森鷗外。

這些名稱原來在寫《爐》時,早就成為我熟悉的老朋友了。只是當年我們還沒有任何關聯,有眼不識泰山。

撇除這些明治年代在各得意領域大放異彩的名字,還有由筑紫、八重山巡洋艦,朝日、𥌓光、三笠等等戰艦亦陸續粉墨登場。連劇中的書本、服飾、歐洲街景……通通都是值得定格仔細觀看揣摩的歷史名作品。可想像無論是司馬遼太郎還是製作劇集的隊伍,都花了數不清的心血在這部作品之上。

以前的我年少無知,囫圇吞棗地為了湊熱鬧「2018年明治維新150週年」、為了「松山歷史之旅」,匆匆忙忙當娛樂節目看過便算,難怪我沒有理解貫徹多集中的「明治精神」。

亦是因為這兩年一直在讀1911年以前的中國歷史與日本歷史,我好像終於有點開竅了。

如果不是老師不回答我的問題,如果我早就把問題拋諸腦後,也許我不會執着這四字。

當我對這些劇中出現過的古人們都有了一定理解,再重新讓走馬燈一樣透過《坂》,使他們在繁華世間營營役役碰碰撞撞,從年青走向中年再走向老年的場面重新在我面前演繹一次,我終於看到司馬遼太郎這部作品蘊含的意義。

明治年代的重點不單止是兩場對外戰爭,也包括了在文學、藝術、音樂、甚至是生活習慣等等方面全民漸漸演變的過程。社會上有大量青年人都在自己的範疇發熱發亮,最後造就了明治年間日本各領域在短時間突飛猛進的結果。

當你沒頭沒腦去投身某件事物,即使明知自己力量微薄、世界很大,依然像愚公移山一樣拼命去嘗試,就開始明白正岡子規在有限的生命裏每天以筆耕紀錄人生是怎樣的心路歷程、秋山兄弟如何一步一腳印踏足千軍萬馬之首。

而相對年長的例如乃木希典和東鄉平八郎,則是封建社會培育出來守護着年青的國家「明治日本」的武士。

「明治精神」很難用言語去表達,只有親身才能體會那是一個怎樣的年代。沒有時光隧道,也不能轉生成為外國人,我就嘗試透過深入思考《坂》,了解日本逐漸走上世界舞台的歷史作品,以及三位主人翁對我們每一個獨立個體借鏡與學習的價值。

長文混亂,如為各位《坂》粉提供另一道思考之門,也是我的榮幸了。

Related Posts

by
香港80後歷史作家、專研香港日本戰前民間交流史。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曾於東京留學、長年於日本47道都府縣深度旅遊。對日本明治大正時代文學、和服著付、平成潮流文化有深入認識,並持日本唎酒師資格及香港旅遊領隊資格。 著有《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日本一人旅》(2019)、《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悠遊日本》(2024)、《在水一方:在日本尋找中國歷史》(2025)。 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 Nex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