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話劇團的話劇《都是龍袍惹的禍》觀賞後記
九月開學第一個星期日應朋友之約到香港大會堂看香港話劇團的話劇:《都是龍袍惹的禍》。聽名字好像一套攪笑話劇,但原來是真實歷史改編。以咸豐年間皇帝身邊得令的紅人、同治皇帝年間慈禧太后身邊的寵臣太監安德海作為主角,揭露出清代宮廷的政治鬥爭與角力。 《都是龍袍惹的禍》的劇本來源是清末一代名臣、山東巡撫丁寶楨誅殺慈禧寵宦安德海的故事。 劇本的時代背景是清朝同治八年,安德海的船沿京杭大運河揚帆南下,一路上以欽差大臣身份出現,沿途一些趨炎附勢的地方官爭先恐後前去逢迎巴結,安德海趁機中飽私囊。 七月二十日船駛入山東境內,安德海令船靠岸,掛起了他從宮中帶出來的龍袍,船艙中並排放兩把太師椅,一把擺着龍袍和翡翠朝珠一掛,一把坐着安德海,船上男女都給他磕頭拜壽。船兩旁掛兩面大旗,一面寫着「奉旨欽差」,另一面是「採辦龍袍」,安德海大開酒宴,自鳴得意。 丁寶楨(1820—1886),字雅璜,咸豐進士,1867年升山東巡撫,是一位鐵面無私、不喜趨奉的官。他對安德海早已心中不滿,接到德州知州趙新的稟報後召撫院幕僚商議,決定一面擬密折,以六百里加急送往北京;一面動用緊急公文,派快馬對安德海一夥跟蹤準備緝拿。 安德海是慈禧手下權監,何以被山東巡撫丁寶楨在濟南捉住?事情總是有前因後果的。究其原因可歸結為四個方面:一是安德海為討好慈禧傷人太眾;二是受寵忘形有恃無恐;三是權欲熏心利令智昏;四是他在慈禧太后面前得寵後,連同治也不放在眼裡,同治皇帝因而對他懷恨在心。 最後,丁寶楨「前門接旨、後門斬首」,安德海就這樣腦袋落地,來不及和慈禧道別就離開了人世。 對於一套話劇來說演員的選角非常重要。筆者對於這次的演出可謂欣賞,當中最重要的就是選對了角色。 飾演丁寶楨的陳淑儀與飾演安德海的劉守正、飾演慈禧太后的譚杏英都是非常出色的演員,把角色演得絲絲入扣,完全是歷史中的那種感覺:男主角安德海作為一位太監既有男性的思想卻又有一份自卑和自大的結合,丁寶楨的在慈禧太后阻止之下仍然不為所動堅決執法,把一位清代好官的正直大膽在舉手投足間發揮得淋漓盡致。慈禧太后與慈安太后兩個皇太后向來是戲劇與電視節目的材料,可以說已經被演爛的角色。 譚杏英飾演的慈禧太后既有徐娘半老的風韻、亦有女性應該要有的嬌媚,當然還有緊張宮廷政治的女強人特質。相比之下慈安太后那唯唯諾諾、膽小怕事、溫柔敦厚性格亦在此劇的對比下顯得非常突出,向來沒有怎麼留意慈安太后角色的人也會因為這套話劇對她留下了相對深刻的印像吧?這個世界並不是只有慈禧皇太后尚有一位慈安皇太后哦(笑)。 在進劇場時看到這套話劇竟然有裸露和粗口溫馨提示,心中一驚—不知道是甚麼回事,由於上年藝術節的《末族》令到筆者對於這類警告非常敏感,心裏開始擔心又會有怎樣的驚嚇。原來粗口還是無傷大雅,與去年藝術節簡直不能相比。至於「祼露」,實在是很創新的裸露!在斬首之前安德海脫下了褲子,突然面向觀眾,那片神秘的、既不是男人又不是女人的神秘三角之地就展現在劇院觀眾的面前。早年筆者曾經看過一本叫《太監李蓮英外傳》的書本,大約知道太監淨身是甚麼一回事(正確說是知道怎麼淨身),可是對於一套話劇裏面演員能把「那個部位」化裝出來還真是始料不及!這種創新⋯還真是頗精彩的(☆_☆) 由於看的是最後一場,編劇和導演都上台和觀眾說了幾句話。這個《都是龍袍惹的禍》話劇即將會在廣州上演,要是有大陸的朋友有興趣請密切留意了。 申請日本Telecom Square的Wifi 可供多人同時使用! Telecom Square是日本公司,使用Softbank或Docomo 4G網絡暢通無阻~ http://www.telecomsquare.hk/kirisan/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東歐火藥庫巴爾幹半島八國之旅③ 進入波斯尼亞國境 初訪薩拉熱窩
香港人也許都會記得,90年代時鄭秀文有一首人氣K歌「薩拉熱窩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今日筆者就將坐上巴士,前往7小時車程以外的波斯尼亞(Bosnia)的薩拉熱窩(Sarajevo)。 在波斯尼亞語、塞爾維亞語、克羅埃西亞語中「薩拉熱窩」的稱呼都是Sarajevo,這個名稱來自於土耳其語中的「宮殿」。 在到達薩拉熱窩之前,先到了波斯尼亞邊境小鎮Zvornik。 午餐在一間花木扶疏的小石屋吃,主菜是鱒魚和—白飯!向店主打聽,原來在巴爾幹半島中馬其頓人也會吃飯。馬其頓是西方歷史人其中一位重要人物—亞歷山大的國家,他打贏了波斯。 午餐過後繼續餘下的三小時趕山路。波斯尼亞邊疆入薩拉熱窩一段路曲折險要,在層巒疊翠中車子繞過九曲十三彎,望下去是尖頂小木屋或磚瓦農家,江天一色無塵染。每家每戶雖然細小簡陋,洗濯物卻井然有序地由大至小乾淨地排列在窗台上。 車行百哩,沿路牛馬優哉悠哉吃青草,白雲千載空悠悠。難怪巴爾幹叫「巴爾幹」!土耳其人大約就是看到這種景色而稱這裡為「綠色之地」吧。 再過了一個小時,終於駛入了薩拉熱窩的市區。舉目四顧竟然看到除了清真寺還有頂著十字架的教堂以及猶太教的教會。薩拉熱窩有西方的耶路撒冷之稱,想不到市內隨意打個白鴿轉就能夠看到各式各樣的宗教建築。普通的建築物都是偏向土耳其式樣的,偶爾也能看到西式的建築物。 在市內最搶眼的莫過於路面電車了。大家都知道美國三藩市的路面電車1878年歷史最悠久;但是卻沒有人知道第二歷史悠久的就在薩拉熱窩,始建於1885年。上兩個月在日本四國坐日本最早的路面電車「土佐電鐵」是日俄戰爭時打通的,那是1904年,比這個遲了差不多二十年。 細心一看市面上不少建築還留有彈孔或者大砲打過的痕跡。回想一下當年90年代曾經風行一時鄭秀文的名曲,大約可以聯想到烽火漫天下薩拉熱窩人民如何在水深火熱掙扎求存。 古代的薩拉熱窩 在文章最後,給大家補一點遠古史。古代人大多認為伊利里亞人生活在西巴爾幹地區,在被羅馬帝國征服之前,在薩拉熱窩地區有多個伊利里亞人的居住點,故伊利里亞文化是薩拉熱窩中最突出的文化。 大家記得《羅馬浴場》嗎?在羅馬帝國統治時期,城市的名字是硫磺溫泉(Aquae Sulphurae)。 羅馬帝國之後,哥德人佔據此地;之後斯拉夫人在7世紀來到這裡。斯拉夫人和俄國人算是同種族,斯拉夫語據說和俄語也相近。 訂酒店網站介紹: Wego Hotel Booking Hotels.com Hotel Reservation Agoda Travel 申請Telecom Square的Wifi 可供多人同時使用! Telecom Square是日本公司,備有多國服務,網絡暢通無阻~ http://www.telecomsquare.hk/kirisan/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日語教室:平安年代的日本中秋節由來與月見団子
對於香港人來說中秋節並不陌生。而對於日本人來說,中秋節和月餅又是一種怎樣的存在呢?今次就和大家簡介日本的中秋的由來及習俗。
東歐火藥庫巴爾幹半島八國之旅② 塞爾維亞 貝爾格萊德市內巡禮
10小時航程後我先到了土耳其伊斯坦堡,再坐了1小時到歐洲其中一個最古老的城市、位於塞爾維亞(Serbia)的貝爾格萊德(Belgrade)。 地名「貝爾格萊德」解作「白色城堡」,而貝爾格萊德古堡是區內現存最老、經歷多次戰火的古蹟。遊畢城堡登上域卡小山崗參觀大小各一兩所聖沙華教堂;小的是壁畫色彩鮮明的舊教堂,新教堂則以伊斯坦堡的聖蘇菲亞大教堂為藍本。 初到貴境,從塞爾維亞機場到市區路上只見鋪天蓋地的綠色。粟米田比目皆是,還有就是八月中早已錯過了花期枯萎了的太陽花田。 早上先來到塞爾維亞(Serbia)小城諾維薩德(Novi Sad)市中心,圍繞身邊的建築物都是古雅建築,洋溢着古樸情調,商店街、咖啡店很適合渡過閒適的週日午後。 自由廣場和歐洲各國小鎮相似,只是人少更加舒服。深呼一口氣,輕鬆的週日早上呵! 市中心的劇院對面有一間酒店,頂樓的中菜館叫「香港樓」—可惜,樓字寫了簡體字。 穿過劇院和廣場便是週日坐無虛席的教堂,門口有一個黃色的郵箱,刻著1940-1990。或者它已經退役了? 峰迴路轉再次走進橫街窄巷,逛著逛著看到其中一幢藍白色圓頂建築上有小人形拿著信,他是送信的使者吧? 無論走到何處,兩邊都是寧靜的露天咖啡店,價錢超便宜,比在西歐國家便宜一倍。可是,由於沒有當地貨幣,只能望門興嘆。 只有Mc Donald可以簽信用咭! 著名的「藍色多瑙河」亦有分流在塞爾維亞境內。一個週日早上在河邊跑步、自稱曾在美國居住的洋漢跟我們搭訕。對於這裡有中國人出現他感到十分好奇。當他知道我懂日語時他說了幾句日語打招呼的話,親切的塞爾維亞人! 不過在這段河邊卻有一段悲哀的故事。聽說在望著山上城堡的這河邊,1942年1月21至23日,短短三天期間曾經有為數2600的猶太人被殺,屍體就直接拋入河中。 今日晴空萬里,用斯拉夫文刻著死難者的碑默默地提醒著今日的人民血染的歷史。 午餐來到了貝爾格萊德4公里外的一個湖邊。房子是傳統的木造建築,主菜是清淡的農家菜。中世紀的聖像和懷舊的陶瓷及玻璃放滿一室,金色吊燈閃閃發亮。窗外湖上一隻鵝飄過。啊,這不就是「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嗎? 在這棟木造餐廳的外面還有一個小小的農場,不單有孔雀還有火雞以及山羊等等。小孩子與大自然的小動物興高采烈地嬉戲遊玩。 接著,到訪了前南斯拉夫中國大使館。1999年這裡有三位中國人不幸被美國炸死。今曰這裡已經移為平地,建了新房,如同天安門也再沒有腥風血雨,一早被歲月洗刷掉了。 訂酒店網站介紹: Wego Hotel Booking Hotels.com Hotel Reservation Agoda Travel 申請Telecom Square的Wifi 可供多人同時使用! Telecom Square是日本公司,備有多國服務,網絡暢通無阻~ http://www.telecomsquare.hk/kirisan/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東歐火藥庫巴爾幹半島八國之旅① 出發前的自修-基本地理和歷史
有關巴爾幹半島的基本地理和歷史 巴爾幹半島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地,位於土耳其和意大利之間、奧地利和烏克蘭之下,而巴爾幹半島最南端呢,就是希臘。它的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由於和岩山很多的土耳其相比巴爾幹山地很多,故「巴爾幹」這名字在土耳其語中其實解作「綠色之地」。 巴爾幹半島的眾多小國,在古羅馬時代分別有多個名字。 羅馬滅亡後巴爾幹成為東羅馬帝國領土,但地名依舊。例如羅馬尼亞Romaina叫Dacia、克羅地亞Croatia叫Dalmatia、阿爾巴尼亞Albania叫Ilyria、希臘Greece叫Hellas(希臘現在也在用Hellas這個字)、至於Bulgaria就叫Thracia。 直至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土耳其Turkey出現,為了方便管治,才把眾多小國統一以「巴爾幹」稱之。 巴爾幹半島島如其名,是一片氣候宜人的綠色之地。他和歐亞接壤的土耳其伊斯坦堡緊接,位於寒冷的北歐與炎熱的非洲大陸中間,成為歷史上列強擴爭時的兵家必爭地。無論是俄國對地中海港口虎視眈眈、還是英國要侵略中東,巴爾幹半島都是必經之地。從阿歷山大帝開始,它便是古羅馬帝國第一個佔領目標。 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部分後,以現在的土耳其伊斯坦堡(當時稱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ble)為中心一直到1453年東羅馬被土耳其所滅,巴爾幹一千年間都是由東羅馬帝國統治。 圖:羅馬尼亞傳統公仔 巴爾幹半島的宗教背景獨特性 巴爾幹半島是全世界唯一羅馬天主教、東正教、伊斯蘭教並存而且發生大量衝突的地方,加上這裏生活着眾多民族,所以宗教紛爭再引起民族紛爭,成為世界上最紛亂的地區。 生活在巴爾幹半島上的所有民族都擁有很強的民族自豪感,具有排他性,難聽點說是不認同其他民族。也有人說因為大塞爾維亞主義,第一次世界大戰才會爆發。 東羅馬帝國與西羅馬帝國 羅馬天主教、新教、東正教的教義基本上是相同,都是三位一體。當時確定基督教合法地位的羅馬非常混亂。 313年承認基督教、322年成為公認的宗教并獲得國家保護、392年成為羅馬的國教。經歷200年太平盛世的羅馬內部腐爛,人們陷於奢侈享樂中,國家搖搖欲墜。從235年到284年五十年間將軍出身的皇帝多達18位,再算上共同執政的皇帝一共有26位。 在這種情況下登基的是君士坦丁大帝,他覺得要重振羅馬帝國雄風必須來一場大改革。他在313年承認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並且決定330年遷都拜占庭並改名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的皇帝以及所有政府機關都離開羅馬,羅馬從此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但是羅馬教會與君士坦丁堡的矛盾開始了!到底是羅馬的基督教正統、還是君士坦丁堡有皇帝才正當呢? 隨着基督教被公開承認,羅馬帝國分為五大教區。第一教區當然是羅馬皇帝曾經所在的帝國首都羅馬教區,但是皇帝遷都君士坦丁堡後,羅馬教區與君士坦丁堡教區展開了爭奪正統性的鬥爭。終於在410年羅馬帝國一分為二,舊都所在的西邊稱作西羅馬帝國;皇帝所在的東邊稱作東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也稱拜占庭帝國,從羅馬帝國分裂出來的西羅馬帝國混亂不斷,結果在公元476年便被日耳曼民族所滅亡了。 西羅馬帝國滅亡沒有給羅馬基督教帶來不利影響,反而基督教和教皇的權力更加強大。西羅馬帝國被推翻,日耳曼民族也逐漸信仰基督教,然後基督教傳遍歐洲,教皇的權力極度膨脹。而西羅馬帝國滅亡後周圍建立了一些小國家,但是實力並不張。例如英國撒克遜、法蘭克王國、倫巴底王國等等。 新教 Protestant church 出現後,以前的「基督教」被新教徒獨佔,而以羅馬教皇為首的教會被稱為「天主教」,英文是 catholic or Roman catholic。 羅馬教皇是西歐最大統治者。它與東羅馬帝國對戰,雙方不肯退讓。拜占庭帝國雖然為羅馬帝國的正統,但是基督教徒都承認最初基督教會在羅馬,所以羅馬帝國被稱為第一羅馬、拜占庭帝國就被稱為第二羅馬了。後來拜占庭帝國比土耳其人與1453年所滅,拜占庭的東正教傳統竟然被俄國繼承—所以莫斯科被稱為第三羅馬。 我們現在看到東正教有很多聖像,但是基督教並沒有。在九世紀時曾經舉行過聖像破壞運動,成為基督教分裂的導火終,但是這個破壞運動後來被禁止。只是它已經徹底破壞了教皇和拜占庭帝國的關係。 到了查理曼大帝登基後基督教的分裂加劇。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陷入混亂,法蘭克王國成為最強大的國家。法蘭克王國的查理曼大帝阻止了伊斯蘭教向歐洲擴展,統一廣闊領土成為西歐的新統治者。羅馬教皇三世把神聖羅馬帝國命名為「德意志民族的神聖羅馬帝國」並且給查理曼大帝帶上了新羅馬帝國的皇帝桂冠,結果給拜占庭帝國的皇帝極大打擊。君士坦丁堡對羅馬教皇發起反擊,最後1054年基督教會一分為二:以羅馬教皇為首的羅馬天主教會、及以拜占庭皇帝為首的東正教。 圖:攝於塞爾維亞一市內餐廳 東正教最大的特徵就是聖像崇拜。無論是耶穌基督、聖母瑪利亞或者基督教的聖人圖畫像、是在教會還是家庭,所有地方禮拜時都會使用。 Icon這個詞語其實源於希臘語eikon。為甚麼基督教的用語多希臘語呢?因為313年承認基督教後,羅馬帝國遷都拜占廷,東羅馬帝國也就是拜占庭帝國漸漸用希臘語。自自然然,基督教也有很多詞語使用了希臘語。君士坦丁堡在1453年被土耳其征服,但已經使用希臘語1100年以上,土耳其語早不被接受了。只不過近500年的土耳其統治,君士坦丁堡文化受到很多東方影響,運用耶穌的帽子和聖子的模樣造成鑲嵌式圖案:先使用不易刷掉的水墨作畫然後用金銀裝飾。 早期基督教不崇拜聖像,2世紀開始聖像崇拜廣為流行。但到了8至9世紀拜占庭的神職人員開展偶像破壞運動,幾乎破壞大部分聖像。但是843年又再一次准許聖像崇拜。聖像在今天的巴爾幹地區也非常流行,並且成為東正教的重要崇拜對象。 聖像傳入西歐始於11世紀的十字軍東征。羅馬天主教已收復被伊斯蘭教徒覇佔的聖地耶路撒冷為名發動了十字軍東征,展開了200年的戰爭。十字軍攻擊了通往聖地的君士坦丁堡,肆無忌憚地破壞掠奪,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的關係完全變得敵對。 就是這個契機,聖像傳到了西歐,對西方美術的發展起到重大影響,結果反而成為了文藝復興運動的動力。然而,雖然君士坦丁堡經歷了很多歷史,但聖像文化最發達的地方是不受伊斯蘭統治的俄國,而不是巴爾幹半島呢。 1453年君士坦丁堡因土耳其進攻而淪陷,希臘教佢成為東正教的總指揮。俄國沒有土耳其的控制,所以能夠幸免於難。 東正教又稱俄國正教,大量空位華麗的東正教教堂、有名的成長畫家也陸續登場。 圖片:在巴爾幹半島找到的日本東西~ 訂酒店網站介紹: Wego Hotel Booking Hotels.com Hotel Reservation Agoda Travel 申請Telecom Square的Wifi 可供多人同時使用! Telecom Square是日本公司,備有多國服務,網絡暢通無阻~ http://www.telecomsquare.hk/kirisan/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
日語教室:一生懸命與一所懸命的千絲萬縷關係
早在大約N5的時候很多同學都學過了「一生懸命」這個詞語。 一生懸命就是「用盡了自己一生的努力一樣去為一件事情盡心盡力」,然而在學上去的話留意會發現「一生懸命」原來還有另一個寫法叫「一所懸命」,到底「一生懸命」和「一所懸命」有甚麼分別呢? 很久以前武士們在「一ヶ所」的土地—也就是「一個場所」的領地奉命工作並得以維生以及受到追封。因此「一所懸命」的意思本來就是在一個地方拼命工作,把自己一生人的精力都投放下去。慢慢它變成了「一生懸命」,皆因在現代的社會裏已經沒有追封土地這回事了嘛。 不過大家都知道從前—也就是幾十年前日本人在同一間公司由年青待到白髮蒼蒼的例子是非常看不罕見,所以「一生懸命」以後還有一個叫做「一社懸命」⋯! 至於「一生懸命」和「一所懸命」哪一個比較常見呢?雖說大部分的字典兩個字都會收錄在案,但是在報社和雜誌社方面主要還是「一生」比較多出現,在電視上也主要以「一生懸命」為主。 既然「一所懸命」說的是同一個地方,那麼使用「一所「的還有別的詞語嗎?在日語中之中有一個叫「一所不住」的詞語,例冋四圍去傳道的僧人們不會在一個地方長久居住、沒有指定的居所的意思,也可以說古時的諸侯居無定所,征戰連連。 如果要用在現代的話大約是因為樓價太高,每年業主加租,所以不能在同一個地方住太久吧(笑)。 至於「一生」這個詞語說的就是「一生人」,如果要數文學作品大約數到明年都數不完,這個詞語應該說是見得太多了吧! 最容易記得的例如「一瞬も 一生も 美しく」—使用了最強的對比,無論是一瞬間還是一生人都要美麗地活著這一句說話,就是日本最著名的化妝品品牌資生堂的格言。 只不過大家平常用「一生」的時候是不是也有一些傾向使用常用句呢?「一生忘れない」用來解作畢生難忘,還有求人之時的「一生のお願い」又有沒有使用過?還記得很多年前學「一生のお願い」時老師笑說這是小孩子說要買玩具時最喜歡說的話。 無論是「一所懸命」還是「一生懸命」,都是把自己的精神傾注在同一個事物(真是「精一杯(精いっぱい)啊)。人們常說一件事努力做五年來會成為專家、十年可能成為權威。 日本人喜歡表達鑽研細微的事,每一個行頭都會有他們自己的達人。 那些小小的分野,或者就是現代版的努力經營的「封地」、也就是「所」吧。 延伸閱讀: 支持作者歡迎網購電子書、親臨書店或博客來訂購 日本一人旅 按此 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 按此
〈真人實記〉如果有人偷相開Facebook戶口冒認你的解決方法
以下為真人真事,這些事件其實每天都在上映,被困擾的女性多不勝數,故這次本人以受害者第一人稱身份記錄下事件經過,要是將來各位、各位的朋友遇到這些情況,希望本人能給各位一點參考。 星期日那天我認識了一位新朋友L,星期二收到對方的Facebook pm告知,他非常肯定網上有一位活躍了三年多的「跨性別人士」-「CuteCat」以為數不少的本人舊照片冒認本人。CuteCat在大約兩三年前主動認識L,並自稱是希望變性的偽娘(註:日語用字,代表好裝份成女性的男性)。L很懷疑相片中人乃貨真價實的女性,但由於和CuteCat只是素眛平生的網友所以未有刻意注意。 事隔幾年,CuteCat已經累積了上千的Facebook朋友及粉絲,我看過他的公開貼文,發現一幅又一幅本人的舊照每幅皆有近百「Like」,兼且被網友大讚怎能這麼漂亮(註:這不是稱讚自己,試想想如果你看到一位自稱裝扮女性的男性能和100%的女人一樣,讚不絕口也不稀奇吧!)。 接著就應該是展開投訴第一步:受害者本人按戶口主頁右上角的「Report」(舉報)按鈕 填下此戶口冒認自己,先向Facebook備案。 然後可以等待回覆。 不幸地,Facebook只是回覆了一段官腔,說CuteCat沒有違反什麼。 (開新Office要四圍講,但是要找人時是永遠失踪的嘛~) Facebook不用錢,免費平台,沒有服務應該要體諒,我明白的。 於是我再發了以下一段文字給Facebook: Report someone using a fake account to pretend me I found a Facebook account CuteCat Cat (https://www.facebook.com/Kawai.baby.bbcytecatcat02.jr) to pretend me Kiri Chloe Wong (https://www.facebook.com/kiri.c.wong) by using my photo in the profile and the status. The Facebook account CuteCat Cat infringed the Copyright Ordinate (Cap […]
西貢新展館〈火山探知館〉展示地質歷史 期間限定蓋紀念章
筆者唸中學時地理科教科書中經常提到的Volcanic Activities(火山活動)終於有獨立的展覽館了! 漁農自然護理署在西貢海濱公園設立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火山探知館,介紹西貢的地質景點。今次就由香港質公園吉祥物Rockie帶大家參觀一下吧! 一億四千萬年前,西貢一帶的火山發生猛烈爆發,其後形成世界罕有的六角型岩柱和壯麗景致。 探知館設六方柱模型,展出世界各地的岩石標本,並介紹西貢一帶的地質景點。 這有助市民了解本港地質歷史,從而認識地質公園的獨特地貌。 與此同時,鑑於2014年7月郵局繼2006年發行新通用郵票,為增添集郵樂趣,香港郵政於二○一四年七月二十四日(星期四)“二○一四年香港通用郵票”發行當日,同時推出兩款分別為黑色和橙色的“二○一四年香港通用郵票”紀念印。 黑色紀念印將在二○一四年七月二十四日至十月二十三日(為期三個月)放在各集郵局供市民蓋印; 至於橙色紀念印,則會由二○一四年七月二十四日起一直放在位於西貢海濱公園的香港世界地質公園火山探知館內供市民蓋印。 訪客歡迎為任何郵件或非郵件加蓋兩款紀念印,以紀念“二○一四年香港通用郵票”的發行。 有關火山探知館的詳情,可瀏覽網頁:http://www.volcanodiscoverycentre.hk 火山探知館的開放時間為每天上午9時至下午5時(農曆新年年初一至初三休息),免費入場。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