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 More

About Myself

Follow Me

On Instagram

Discover

Facebook Page

《野豬》的啓示:寧鳴而死,不默而生。

11 years ago

7月4日夜晚到了香港藝術中心看朋友極力推介的本地話劇《野豬》。 本來抱著儘管一看的心情去看,豈料看到途中已經百感交集,把自己最近的事情都聯想起來了。 野豬是暗喻那些在社會裡不怕頭破血流也要追求公義、即使上位者隻手遮天也要為真相昭雪的「烈士」。 故事以一位反對政府建設、掌握驚人黑暗內幕的歷史學家失踪為線,一位記者不甘傳媒自我審查把事實黑寫成白,把真相埋沒在厚雪之中毅然連同攝記太太和昔日的熱血學生自組新聞社,誓要為歷史學家討回公道。 「真相何覓?自由何價?驀然回首,卻發現這城市已再無空間容納橫衝直撞的野豬。」 每一個字映在眼裡打在心裡,正正就是七月一日香港回歸十七年、我在大陸網路分身、微博戶口@wongkiri「被滅聲」、「被消失」那天我心中想的話。 2011年6月4日,我開通了新浪微博戶口。 2014年7月1日,我這個剛渡過了三歲生日的網上分身被無情地、一聲不響地「殺掉」了,如同這個世界上根本沒有「我」存在過。 這幾年來的3000幾條Post無聲無息地「被消失」,春夢不留痕。 圖:預知自己終有一天「被消失」,預先準備的公告。 最初是希望了解大陸到底是一個怎樣的社會,當每人都說大陸很恐佈大陸人是蝗蟲時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親眼看清楚。 這三年間到底應該從何說起?2011年6月我在本網發表過一篇「平反六四」,收到了洋洋萬字的指責,指出本人身為中文大學歷史系畢業生,對六四一知半解,年紀尚輕卻如同親歷其境發佈錯誤消息云云。 對於一般冷漠港人來說這是自討苦吃-誰叫你出名?誰叫你高調?對於這種冷眼以前我還會生氣,現在已經無所謂了。 每次當香港發生了什麼大事,我會本著「把香港的最實實的資訊在大陸留一個紀錄」的心態轉貼到微博去。每當有遊行、反共各式各樣的報道時,我都會收到廣大「同胞」的迴響,偶或會有支持香港人民聲援香港同胞的,有更多是《環球時報》、《人民日報》論調,把香港人當成二等公民、當成為英女王舔屁股的吃屎狗、當成賤民。被罵2B(大陸髒話)是小事,咀咒你全家死光絕子絕孫,或者要把我輪姦什麼的恐嚇我都收過。 圖:不斷的禁言,不斷的刪文警告。 原因是什麼呢?很簡單,我在他們的地頭裡,寫一些禁忌的事,或者因為身為香港人就是原罪。也有一些大陸人不罵髒話,他們手段比較高明,使用潛移默化去使你「明白」香港如何背靠祖國,香港人識相就不要當野豬反抗強大的天朝,以卵擊石只是自取滅亡,當一只三餐溫飽的家豬,只少還能活得長久才是上策。 不論上位者有多腐敗,至少今日人民三餐溫飽,大家奔小康了,這就是幸福,理應知足。至於什麼民主呀自由呀,不少人認為遲早都會有的。總之,擁護現在的生活,少理政事,當個簡單的人,多快樂! 圖:大陸好友在本人「陣亡」後的輓文。 這種論調,聽了無數次。 你真的以為這種「平靜幸福」會永恒? 這幾年間,香港表面平靜內裡卻是波瀾萬丈。然而腥風血雨下仍然有很多香港人活在他們的小世界裡,深信這個「小確幸」可以直至永遠及世之世,假如有什麼不對勁就一句「移民吧」。這些人不一定是中產,也許只是一個小職員。有朋友說,原諒他們,他們生活已經夠疲於奔命,搵食困難,「衣食足而知榮辱」嘛! 每天走上街上都感覺到一簽多行自由行水貨大軍壓境、本地年青人就業不足或失業、朱門酒肉臭的貧富不均、學歷貶值社會向下流、資源被新移民掠奪等社會民生經濟下滑的壓力撲面而來。打開報紙或者從記者朋友、教師或學生處聽回來是政治迫害、言論受壓、洗腦教育等等。 這些在香港耳熟能詳的時事,都沒有被搬上《野豬》的舞台上。 無他,社會上的問題多的是,但其中一項最可怕的,就是被禁言從而「失去真相」。 歷史和新聞雖然會有觀點與角度之異,但是有一點相同之處:追求真相。生活在被蒙蔽真相任上位者擺佈的世界,難聽講句死了也不知發生了什麼事。 話劇既終,編劇等人員上台躹躬。言間提及感謝康文署在這個非常時期讓《野豬》順利推行,並表示另一個打算攻大陸市場的話劇已經被打壓了。 我知道對於極多香港人來說,這些他們都不太關心。只是如果有一天香港也變成人人自危無法再發聲之時,請別忘記今日冷漠地用眼角望一眼便轉過身去的你們就是始作俑者。 後記:七月一日之後幾天,@wongkiri戶口「起死回生」,除了「敏感內容」通通被刪,其他一切安好。多謝各方友好友情告知,然而本人的宗旨就是「寧鳴而死,不默而生」,所以已經決心不會再回去那個禁言的世界。雖然早陣子Line和Instagram也開始被禁,要和大陸網友聯絡除了Wechat(微信)和Weibo(微博)似乎已經別無他法,我也不會再回去。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有朋自中國大陸來

11 years ago

近日學位爭奪戰又觸發了香港人和大陸人的神經,香港和大陸網上互罵的新聞已經不再是新聞,也許那天沒有再對罵才是真正的新聞。 筆者有位朋友居住於廣西、曾經在深圳工作。 早年在微博認識就發覺她和其他大陸人有點不一樣。 每次她來香港就是探望朋友甚麼的,對於購物沒有太大興趣。至於在香港的活動更是一般香港人都沒有大興趣的「逛博物館」。 最近我這位朋友到了香港九龍公園的郵政歷史展覽參觀早年的郵政大樓,她問:這座大樓是在現在中環的甚麼地方附近啦?筆者眼尖看到宣傳板上寫着「聖約翰座堂」,指給她一看。 她點點頭,說:就是那個聖約翰座堂!我有到這裏參觀過。這裏(九龍公園)附近還有一個玫瑰堂呢!早陣子我有調查過有關香港的教堂建築。想不到竟然大陸的自由行比某些香港人更熟悉香港的歷史建築! 對於政治她也有自己的看法,不會堅持相信中國政府的消息。尤其這位女孩子出生於1989年,好就是天安門事件的那一年,這次她到訪香港就有專程到六四紀念館去參觀。對於現時中國很多人民各家自掃門前雪,對這些血腥事件不聞不問她感到深深不忿。 聽說上月她轉了一家公司,員工政策方面有一些小問題人人敢怒不敢言。她一個小女子就跑去跟領導理論,竟然幸運地公司接納了她的意見,結果幫助了其他的同事。 又有一次她在香港歷史博物館門口等人時看見一個大陸的小朋友在樹木的旁邊努力地拔掉樹幹身上的樹皮。她走上去教導小朋友:你這樣做是不對的我們應該愛護花草樹木!小朋友聽了這個姐姐的說話沒有再幹這不對的行為。 於是我忍不住問:你成日來香港有沒有試過遇到歧視?你的廣東話好像不是太標準哦! 女孩側頭很認真地想了一想:我真的沒有遇過歧視! 我心裏嘆了一口氣—還好香港人也不是傻的,遇到正常的大陸人香港人還是會盡地主之誼。 只要你和香港人普遍的價值相同,不隨地大小便、不粗言穢語、不在車上胡亂吃喝、還有沒有用一副高高在上的眼睛看不起普遍香港人認為他們是英國狗或者是甚麼的話。 或者在我們心目中大陸人都已經有了一個個共同的特徵:政治冷血、不愛護動物、沒有公德心、貪小便宜、熱愛購物等等。不過在十三億人口的大國之中與其說害群之馬不是少數,不如多補充一句:好人其實也不少吧。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血染的歷史事件-香港歷史博物館對面的「六四紀念館」

11 years ago

今天是六月四日。廿五年前的今天中國曾經發生了一件事件,影響着無數香港人,觸動在他們的神經至今。事件經過二十五年,對於很多大陸的新一代來說,反正他們還沒有出生、反正這件事過去了很久,他們不會關心、也不想關心—至少我身邊認識的很多都這樣。 然而這並不是全部的真相。今天為大家介紹的是一個私人的博物館—「六四紀念館」,它位於尖沙咀香港歷史博物館對面的六四紀念館自四月底開館以來,大約已有七千多人到訪,其中差不多一半是大陸人。 要找尋這個隱藏於尖東的小型博物館,首先要找到香港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在對面的小教堂(玫瑰堂)側的橫街一棟商業大厦之中,地點算偏僻。 門口的升降機位置以光影打出了標語。 場內一景。 在門口售票處放置的單張、紀念品、印章。 一套五張的明信片。凡是購買紀念品的人士,錢都直接放進後面的透明捐款箱內。 當然,在13億中3500多人真的不多,這也是無容置疑的。如果問我普遍香港人和普遍大陸人其中一項最大的分別是什麼,就是對六四的態度。不論你是不是關心留意政治,只要是在香港成長或生活了好一段日子,都會知道六四這兩個字的份量,在這社會上如千斤重錘敲打著無數香港人的心。 作為一間「活化博物館」紀錄著一件歷史事件,它是這麼寫的: 每年六月四日前夕支聯會的網站例必癱瘓。既然支聯會網站難尋資料,有心追尋當年今日情況的人,大可親身到六四紀念館看看。 紀念館開幕後周一至五,每天平均大約有二百人到場參觀,周末周日人數稍多,累積至今,已有七千多人及籌得十多萬元捐款。 在這個紀念館中除了本地的香港人和大陸人外,還吸引了無數的外媒。筆者參觀當日就受到了法國某家電視台的訪問。 紀念館其實不大,但展出的都是珍貴的歷史資料,當中包括大量的一手史料-當年的各大報章,由人民日報到港媒到英文報紙,。 其實紀念館陳列的資料對香港人而言並不陌生,相反內地人更渴求六四真相,趁來港之際前來參觀。現時六四紀念館已成為永久會址,不同時段來港的大陸旅客都可以到訪。 每一段一段的文字,都是用血寫出來的。故事裡的人屍骨已寒,但流在在生者心中的血還未冷。 當年的文匯報,依然會報導非歌功頌德之事。 各種今日已經噤若寒蟬的媒體和機構,還有我們偉大的香港特首梁振英,當年也曾白底黑字登報聲討。 場內情況。 坐在讀書角可以找到數不清的資料。只有生活在某個空間的人才會堅持這是沒有發生過的事。那是個和我生活於不同空間的世界,我們看得到的,記在腦中痛在心裡,而麻木不仁是因為不知道,還是不想再記呢? GDP永遠不是神。 過去已有消息指大陸關注支聯會開設六四永久紀念館,擔心讓大陸人知道更多六四真相,如今看來其憂慮並非沒有根據。早幾天有記者訪問了一位到訪紀念館的大陸旅客,大陸旅客表示他是在微博刪評論的小秘書。正因為太多人討論這個話題引起了他的興趣所以抽空前來參觀。這不是最諷刺的話嗎? 有關六四紀念館的資訊如下圖: 六四紀念館官網:http://www.64museum.org (如果不能按進去發生了什麼事不用解釋了吧) 臉書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64museum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2014法國五月 歌劇浮士德 宗教意味和人生的體現

11 years ago

2014年的法國五月後記 由於公私兩忙關係,只有參與了一項活動的2014年法國五月活動感覺略為寂寞。這唯一參與的活動就是很多朋友都有去觀賞的法國尼斯歌劇院、阿維尼翁歌劇院及聖安娣雅歌劇院聯合製作的歌劇《浮士德》。 雖說忙碌得不可開交,但在觀賞之前還算是做足功課。在家中找到了不知幾多年前哪一個歌劇院的浮士德歌劇(請容我找回DVD後資料候補)那個版本華麗得讓人驚嘆。當時心裏就想,不得了,看了這麼精彩絕倫的歌劇,文化中心在地理上資源上的局限一定不及這一個表現精彩吧! 意想不到在打定輸數入場後竟然有意外驚喜。 論華麗,文化中心的浮士德雖說是古裝,可是不能說是非常專業的古裝。近這一兩年香港看歌劇大概都這樣,要能看到早幾年藝術節茶花女那一種讓人震撼的華麗佈景與道具真是可一不可再。 論背景,文化中心的背景當然不及那套豪華的DVD。然而文化中心的舞台充分利用了半透明簾子的和道具階梯製造出空間感和距離感。特別是老浮士德博士決定和魔鬼作出交易,以自己的靈魂換取年青時光時那一個白紗後若隱若現的少女身軀還是充滿誘惑的。 \ 浮士德剛剛變成年青的模樣就跑到街上去,在DVD中看到魔鬼帶來了罪惡的金牛,街上人群在喝酒和搶奪金錢一幕文化中心版就沒有了金牛這一個非常重要的道具,只找來了幾位舞蹈員在台上轉動身體跳舞表示墮落的人性。雖然說萬惡的金牛這種超巨型的道具也許不能在文化中心中出現,不過用另一個方式表達也算是可以接受。 當有一堆紳士們坐在舞台上喝着咖啡談著天的時候,留意到背景的部分桌椅原來都不是真的!可是正因為或在半透明的佈景布上,那種感覺就好像真是一望無際的公園背景。還有一個一百年前左右的遊樂場的經典摩天輪,的確成功製造青春邂逅花樣年華少女的聯想。 雖然佈景和道具可能有分別,不過對於有一樣不得不遵從的事文化中心版本還是遵從了。這就是休息時間無意間聽到很多人發問的「為甚麼浮士德的情敵竟然是個女扮男裝!?」 浮士德的情敵原本的角色設定是瑪格麗特哥哥的朋友。他是一個比較中性的男孩子,沒有非常強的男人味。既然不能找女高音扮演,就只有由女中音而且身材比較嬌小的演員去客串。 至於未婚產子方面,很好奇為甚麼文化中心的版本一直沒有讓主角抱着嬰兒。 感覺上音樂和歌唱的部分並不能令觀眾清晰明白到浮士德和瑪格麗特產下了私生子的故事內容?除非本身對內容有所認識或已經看過歌劇,否則不會明白為甚麼瑪格麗特苦戀浮士德會被世人嫌棄? 然而改動最大的還是最後一幕。魔鬼拜託浮士德到地獄去,在地獄無數肉體橫陳,充滿視覺刺激。這是在舊有的DVD版本中沒有看過的場面,簡直想起杜汶澤的《豪情》啊!浮士德到監牢去探望瑪格麗特並且請他跟他一起離去,瑪格麗特盡最後的努力歌頌着上主,不願意把靈魂出賣給魔鬼。 最後教堂中神聖的管風琴響起了動人的樂章,善良的瑪格麗特靈魂得到救贖。就在這時舞台上回過頭來的瑪格麗特手中多了一個嬰兒—全能的主迎接瑪格麗特,她的靈魂被救贖、她和她的孩子也能夠到那個永生的國度去。筆者比較喜歡浮士德也得到救贖的版本,或者算是心底裏希望靈魂賣給魔鬼的人最後也可大團圓結局吧。 文化中心版《浮士德》到了最後基本上和筆者原本看過的版本已經是完全兩回事。雖然說有個人喜好,但筆者並沒有覺得哪一個特別出色,倒是各有千秋。當世人要把靈魂出售及魔鬼的時候,善良的人仍然堅守自己的信念,對主永不懷疑,最終仍然能夠得到救贖。 充滿着人性與宗教味道的歌劇,讓筆者2014年法國五月畫上了非常美好的句號。 在舞台上發現初中弦樂團同學乃演員之一,後台合照。 圖片來源:信報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郵歷香江—從舊郵政總局大樓細味香港郵政歷史」展覽遊記&感想

11 years ago

香港郵政聯同古物古蹟辦事處於4月29日至8月26日期間於尖沙咀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舉辦「郵歷香江─從舊郵政總局大樓細味香港郵政歷史(1911-1976)」展覽,筆者已經在五月初先睹為快,現在就為大家簡介一下。 喜歡古舊建築、喜歡香港史、還有喜歡收集印章的朋友都千萬不能錯過! 舊郵政總局原位於干諾道中與畢打街交界,即德輔道中環球大廈現址,1911年落成啟用,採用英式文藝復興主義風格。 1970年代政府展開地鐵建造工程,郵政總局大樓就因興建中環地鐵站最終1976年被拆卸。同年,香港推出《古物及古蹟條例》,確保古蹟獲得保護之餘讓城市建設與文化價值之間爭取平衡。 郵政總局大樓原址即今日的環球大廈。1976年建成的第四代郵政總局內一塊刻有香港郵政服務宗旨的木製拱形匾額。舊局大樓原有的6條簷廊石柱,現時擺放在尖東市政局百周年紀念公園的噴水池旁邊。尚有4條則放到嘉道理農場內。 「郵歷香江—從舊郵政總局大樓細味香港郵政歷史」展覽介紹本地郵政服務的歷史並使用多種不同方法展示這座宏偉歷史建築物的建築特色。 其中第一種就是逼真的模型。 另一種就是美得令人想嘩一聲尖叫的Lego模型。 在小小的展館內還有舊電影播放,讓大家一睹當年成為片場的郵局當年的風貌。 要是有喜歡蓋印章的朋友一定不能錯過這個模仿當年郵局櫃台的角落。這裏放置了一個原子印讓大家蓋個夠! 不能缺少的還有和英國一模一樣的郵筒。 有關英國的各種郵筒筆者已經另文書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 這裏 觀看。 溫馨提示:郵政局已經有紀念舊郵政大樓的小冊子賣,連同半圓形頂的郵票一枚,售價60元正。 對舊香港郵政大樓有興趣的朋友請到各郵局查詢。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日本的《長恨歌》竟不是「回」眸一笑百媚生?

11 years ago

難得班門弄斧早陣子拙文《中國文學在日本》得到大家喜愛,今天就來談談平安時代日本人最愛的白居易名作《長恨歌》中的一個文字遊戲:「回」「迴」之辯。 在看NHK 2012年大河劇《平清盛》第25集時,後白河法皇在劇中閱讀著長恨歌。筆者眼尖,留意到他手中的版本上「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回」字竟作「迴」。 上網看過部份日本網頁,日版《長恨歌》留下來的版本是「迴」字為主。向喜愛文學的朋友查扮之後,後出以下結果: 查三省堂字典(現代,日本權威),基本觀點是通用(注意,是延字底——似乎現代日本少有用走字底的迴),見圖。日本戰國學者(明朝年間)「清原宣賢」《長恨歌並琵琶行秘抄》,使用「囬」。旁邊的小字是「一作眸」,表示有「回眸一笑」和「回頭一笑」兩個版本。 清朝兩位狀元张謇、劉春霖均使用「囘」。 清朝《四庫全書》(文渊阁藏本影印,權威)所收《白氏長慶集》用「回」。 查漢朝《說文解字》(權威),未收一眾異體字。 查清朝《康熙字典》(權威),資料甚少,未作細究,基本觀點是同「回」。 查臺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現代,臺灣權威),對比「回」、「迴」二字釋義,「迴」未收錄專有名詞(回紇、回教)及量詞(第一回)用法,其它與「回」同。 查古籍《舊唐書·列傳一四五·回紇》(正史),有「迴紇」用法,由「迴紇」一詞衍生的「回族」等詞同樣適用「迴」字。 此例證補充了臺灣《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的不足。 查《漢語大字典》(現代,大陸權威),條目下注有以下內容: 據《字彙》,「廻,同回」。 據《篇海類編》「迴」字條目引用孟郊《怨別》 等,證明可以用作量詞。 查民國《中國人名大辭典》(民國,權威),有「回」姓,無「迴」、「廻」、「囬」、「囘」等姓。但「回」姓源於「回紇」一詞,而據《舊唐書》及《新唐書》,可寫作「迴紇」,所以「回」姓也可寫作「迴」。 諸橋轍次《大漢和辭典·第十一卷》第24頁(成書於昭和時期,至今權威),第38818號字,【迴】クワイ,回(8-4690),廻(4-9575)に同じ。[正韻]迴,與回同。[康熙字典]廻,按韻書,無廻字,據廣韻,廻當作迴。(注:括號第一個數字係卷,第2個數字係字序)。 查國語辭典中的確有「迴首」一詞,指亦作「回首」,並舉例指杜甫將赴荊南寄別李劍州詩有一句「春風迴首仲宣樓」,似乎舊時有此用法,應是相通。然而,「迴眸」又如何呢? 在今時今日的日版《長恨歌》中的現代語譯版,「眸を迴らして一笑すれば百媚生じ」卻似是楊妃眼波流轉,眉目傳情之貌。反之今日中國人卻會有「回頭時嫣然一笑」的印象。有云「水是眼波橫,山是眉峰聚」,迴眸與回眸在今人的語感下似乎就有相異之處了! 更多日本傳統文化和中國文化比較文: Kiri日語X文化教室: 按此 申請日本Telecom Square的Wifi 可供多人同時使用! Telecom Square是日本公司,使用Softbank或Docomo 4G網絡暢通無阻~ http://www.telecomsquare.hk/kirisan/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日本文化深入談 閱讀筆記雜談

【閱讀紀錄】《清水茂漢學論集》真正了解古代中國文學在日本的發展細節

11 years ago

「日本古代學中國」學到什麼程度、有什麼史實可以證明呢?

馬來西亞留學及生活-一位中國留學生的意見分享

11 years ago

自從MH370事件後,香港人突然對馬來西亞這個國家的興趣提高了-正好筆者有一位出生於廣西的朋友就在馬來西亞待過了好一段日子,這次就來個小訪問,讓大家一起看看她選擇馬來西亞升學的理由、生活的感受等等。 *本文只反映受訪者的立場,並非絕對正確。 首先請教為何去馬來西亞唸書?唸什麼科目? 我念的是国际贸易,本来是打算回来可以去国际物流那方面的嘛因为南宁算是东南亚比较联系紧密的城市了,每年的东盟会议不都在南宁开的吗,所以就打算去那里念咯。 在那邊有遇過什麼事嗎? 麻烦事多咯,毕竟住了几年。 那边算是穆斯林国家嘛,他们很包庇自己人的,我朋友同样是中国学生开车被一个开摩托逆行的马来女的撞了,报警警察来了后就非让我们私了,不肯立案。就明跟我们说不会立案的,让我们死心 唉,偷工减料这完全有可能的啊,那边的确怎么说没啥法规吧,像我们开车在路上如果违规了,或者被交警抓住了就下车把五十块放驾照塞给他就没事了。 你覺得在馬來西亞唸書資源如何? 优胜的话马来几个公立学校资源还是很不错的,私立的就基本不用去了。 你身為中國人,也是和華人學生一起生活、不和穆斯林來往嗎? 穆斯林其实都还好吧,政治方面是对立的,生活上其实也是看人吧,总之大部分也是华人跟华人玩,穆斯林跟穆斯林玩咯,毕竟吃的方面有差别所以不怎么完得到一起,不过也是有一起的啦,这种都不是说绝对的。 在馬來西亞華人地位不高,找工作怎麼辦呢? 其实相反,华人更好找工作,可能是政府方面的工作比例是穆斯林多,那边百分80的经济都在华人手里所以华人不愁啦。只不过那边是很多国家福利是只供穆斯林的,比如小孩读书啥的,我听说是穆斯林生多少个小孩都是政府帮忙养的,因为为了增加他们穆斯林的总数嘛,华人就是自己养。 我当时读的是公立大学,就是招生很不平均,招十个的话穆斯林就占7个,国际学生2个,华人才一个名额,比例就是这样。 為什麼你回中國沒有留在馬來西亞發展呢? 唉,家里是做生意的,家里人都觉得迟早要回来的何必浪费时间吧,我来来去去了一年多才决定的。 其实还好,我读那年是那个学校第2年在中国招生所以门槛还好,就是集体去上海考了个入学试就过了,现在听说难了。 對馬來西亞的感覺? 其实撇开那个国家的效率不高等很多问题我还是蛮喜欢马来当地人的,至少对我们还是很友善的啦,也许信仰的关系吧没啥求的,不象华人很多时候感觉到功力心很重,或者回国后觉得效率是快但大家都不知道在争什么。 不知道這裡有沒有馬來西亞的朋友,你們又怎樣看呢?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