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賞後記〉19年歷史棚架倒吊跳《踢躂狗》TAP DOGS躂躂躂躂……Tap到香港
近年吹起懷舊風,即使是好像筆者這種不算懷舊電影迷的人都一定會對荷李活黑白影片中一個常見畫面有深刻印象:頭髮梳得油亮的男角跳著踢躂舞,鞋子拍打著地板發出響亮的聲音煞是好聽又充滿動感。 在真正的踢躂表演中,舞者舞步能發出不同音調、不同節奏長短的聲音,變化萬千。秘密在於踢躂鞋-它一共有四塊鐵片,分別在鞋頭和鞋跟處。鞋跟的鐵片觸地時會發出較低沉的聲音,鞋頭的鐵片則會發出類似鼓的high hat的聲音。因此舞者靈巧的利用鞋的不同部分,配以輕重力度,便能奏出一曲充滿活力動感的歌曲。 然而踢躂舞不一定是黑白電影中才可看到。這種讓人回想起20世紀美式浪漫的踢躂舞,不但沒有被遺忘,而且在這二十年間還在國際間盛行並受到眾多觀眾入場支持欣賞。踢躂舞者除了穿西裝和把頭髮梳行發亮裝個斯文小生外,亦可帶來勁度十足、火花四濺的舞蹈表演。 2014年5月,Lunchbox Theatrical Productions就為香港觀眾帶來了享譽國際的踢躂舞劇《踢躂狗》。它以一個建築工地為故事背景,六個工人,各有不同性格形象:Foreman和2IC算是大佬;瘦小的Rat愛搞笑作怪;魁梧的Enforcer,肌肉發達,有時蝦蝦霸霸;Funky愛炫耀,喜歡跳懷舊迪士高舞步來吸引注意;才十來歲的Kid,懵懵懂懂,新來新豬肉,常被大家取笑欺負。 六個大男孩在工地上胡鬧嬉笑,一時相互以舞步挑釁,一時合作無間用雙腳合奏音樂。兩個分別來自日本和英國的女鼓手,即場演奏鼓樂,為表演注入節拍力量。雖然全劇並無對白,但不同形象的生動角色擦出的火花一樣四濺舞台。 舞台設計有驚喜 同行的朋友觀看踢躂舞已經是第三、四次,卻是第一次遇到以地盤工地作為舞台背景的演出。任誰都知道地盤危機四伏,把舞台設計成地盤再配合驚險動作,需要高度純熟技巧和膽色。服裝方面,不再是「官仔骨骨」的西裝裇衫西褲跳跳跳,舞者穿著街頭便服、工作服,偶爾還抱著Nike籃球拋來拋去—把籃球融入踢躂舞你能想像嗎? 除了運動外,燒桿也成為配合踢躂舞演出的道具。在台上火光熊熊的燒桿味筧衝擊裡配合激烈節拍的踢躂舞,看得人熱血沸騰。 動作盞鬼傳神 傳統踢躂舞表演你有你看舞者有舞者跳,這次的表演卻充滿了台上台下互動。舞者表情搞笑,經常面向觀眾做出惹笑的動作不止,在幾個關節眼還向公眾撥水—相信頭一二行座位的觀眾會特別投入吧! 難怪這個來自澳洲的踢躂舞團盛負盛名近廿載,果然名不虛傳。聽說十二月Lunchbox還會為香港觀眾帶來人氣爆登的音樂劇歌聲魅影,熱切期待! 踢躂舞的最大特點,在於它既是一種舞蹈,同時也是一種音樂。《踢躂狗》演員就曾於 2000 年悉尼奧運開幕禮的 精彩演出。在舞台上,舞者穿著鋼片舞鞋的一雙腳,就是鼓動人心的樂器。 在劇中飾演Foreman一角、加入《踢躂狗》已十九年的舞者Douglas Mills說:「當我們六個一起跳時,各自按照錯落有致的節拍踢出不同聲音,就像一隊樂隊般,有鼓手、結他手、主唱,像一首有層次的搖滾樂曲。」 至於在劇中飾演Funky一角的Chaise Rossiello則說:「這其實很困難,因為我們表演的同時,得專注聆聽其他舞者的舞步。」 今年5月曾憑《踢躂狗》獲得「劇場界奧斯卡」奧利花獎的編舞家Dein Perry的踢躂舞劇《踢躂狗》,六個大男孩在工業棚架上驚險地跳上跳落,又在水中起舞,甚至倒吊天花上踢躂,精彩絕倫,門票現正公開發售。 Tap Dogs《踢躂狗》 演出時間: 5月20至23日晚上7:45 5月24日下午2:00及7:45 5月25日下午2:00及5:30 地點: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 門票:港幣$850 (VIP)、$750 (A 區)、$550 (B 區)、$350 (C 區) 所有演出場次的 VIP、A 及 B 門票均設限量全日制學生票。 有關主辦單位: Lunchbox Theatrical Productions 為國際著名的舞台製作公司,為全球 5 大洲的觀眾 帶來無數精采的現場舞台製作。自 1992 年起Lunchbox Theatrical […]
「大部分人25歲死亡,75歲才被埋葬」
富蘭克林說過「大部分人在二十五歲已經死亡,直到七十五歲才被埋葬」。 你跟我一樣過了二十五歲了吧?這些年來,你過的可會是行屍走肉生活?曾經的豪情壯志,多少個未圓夢想,是否統統都遺留在遙遠的二十五歲? 認真想了一下這個問題,不。 豪情壯志不僅沒有遺留在二十五歲,而且還是二十七、八歲才正式開始。 用個簡單一點的說法:之前我還是一個沒有成熟的毛孩子,直至年紀漸長才開始知道到底自己真正希望得到、想要的人生是甚麼模樣。其實也不能說現在很清楚人生希望走過怎樣的路途,但是每天走着路就出來了! 回想筆者當年,大學畢業了,雄姿英發。不知人間險惡跌跌撞撞經過了多重考驗終於來到了第¼個世紀的二十五歲。那些年,所謂的夢想其實不過是希望有份工作、希望可以用自己能力養活自己,對社會沒有抱負、沒有甚麼承擔,只不過是嘻嘻哈哈得過且過。 直至年紀漸長開始看懂了世界上有些事,明白到「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乃最大的人生浪漫。 正是因為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沒有希望反而更加放心去嘗試,得到了就如同中奬一樣令人欣慰。或者有些事情根本永遠也不能達到,但是試過就是試過,足以在將來說一句青春無悔。 夢想並沒有界限,二十五歲不能完成的夢想太多。 但是在醫學昌明的今日社會,誰說二十五歲不能達到未來就不能達到? 有些讀者都知道筆者是在二十五歲那年結婚然後三年之後離婚。也許對於部分女人來說離婚就等於世界的總結,可是筆者從來沒有這麼想,反而離婚之後更加多了接觸世界的機會,對工作和生活也灌注了更多的熱情。人生之中一些所謂低潮如果你能夠跨過的話,你就能夠變得更加強大。只有把失敗當成人生的考驗才能夠一直堅強地走下去。 世界上永遠沒有太遲,今日我擁有的珍惜的東西很多都是二十五歲以後才開始。 既付出了拼搏,但也需要運氣,更重要的就是身邊朋友親人們的支持。雖然現在很多人都會覺得「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或者覺得相比起親情朋友更重要是建立自己的勢力。但我還天真地相信「情」字,對人付出的「情」總有一日會得到回報。感恩身邊有一大班好朋友支持着筆者走過二十八、二十九、三十歲⋯倒數一百日左右筆者就三十二歲了。相信未來會有更多有趣的經驗正在等待着去發掘,自己也堅信會遇到更多不同的人物,豐富這本人生的小說。 林二汶說過「老」這個字是沒有貶義,但年輕時就覺得自己「老」就是一種錯誤。 在青春裏面,有限的是時間,但「心態」才是青春的重點。天下有那麼多機會,你有沒有想過不給機會自己的,是自己?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2014元宵台灣文青之旅⑧】故宮博物院管理的張大千紀念館-「摩耶精舍」導賞申請
2014年2月的台灣文化之旅得到各方台灣好友相助,成功參觀多個文化氣息濃厚的地方:除了觀看整紀念堂展廳Vemeer及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Monet的畫作、故宮博物院、台北當代藝術館、台北美術館外,還有其中一個非常難到訪的紀念館-台北故宮博物院附近的「張大千紀念館-摩耶精舍」。 摩耶精舍位於豪宅區內,門禁森嚴,非工作人員帶領閒雜人等不得內進。現在只要上故宮博物院網站就可以 登記導賞團,今次就帶同大家率先參觀。 *登記方法在本文底部 張大千紀念館又名摩耶精舍,建於民國65年,位於外雙溪溪水雙分之處,由先生親自設計興造雙層四合院建築,並搭配以中國式庭園。 「摩耶」一名出自佛教典故,為釋迦牟尼之母,腹中有三千大千世界,故「摩耶精舍」即「大千精舍」。先生逝世百日後,家屬遵其遺願捐出精舍成立紀念館,交由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俾使參訪者至此故居中,不但了解其居家生活狀況,也緬懷先生一生的歷練、繪藝與風采。 張大千先生,名爰,字季爰,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生於民國前13年(1899),卒於民國72年(1983),享年85歲。畫風自成一格,成為近代繪畫史上一大家。一生充滿傳奇,如曾赴日學染織,又入寺為僧,並在戰火中遠赴敦煌臨摹壁畫等。 雖四處遊歷,對居所卻十分考究,不論四川「梅邨」、巴西「八德園」、美國「可以居」和「環蓽盦」到台北「摩耶精舍」,均極富園林之勝。 由於先生晚年眼睛不佳,玻璃上設有放大鏡供先生觀賞庭園。 一樓會客廳陳設典雅大方,牆上懸有民國71年所得中正勳章,以及和中西兩大畫家溥心畬、畢卡索的合照。 緊鄰會客廳的是大畫室,先生蠟像正揮毫作畫,栩栩如生。 四壁懸掛紀念性如敦煌石窟前的留影,兄長照片和母親、老師的書畫作品等。 客廳側的畫室重現先生生前的作畫場景,並佈置了先生的毛筆及奇石珍品。 後有小會客室,為張夫人接待女賓之所,放置奇石彰顯先生愛石之癖。又先生為知名美食家,餐廳懸掛「賓筵食帖」,書寫宴請嘉賓的菜單,頗有生活情趣。 二樓裱畫室因先生考究裝裱所設,聘請師傅前來裱褙。 另有小畫室陳設簡潔,應是先生悠閒創作小幅作品之所。壁上掛鐘停在上午八時一刻,乃為紀念先生辭世的時刻而設定。 庭園為先生精心所營造,其中花木,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後園影娥池畔上登「翼然」、「分寒」兩涼亭,可盡收雙溪遠近景色,故先生嘗說:「凡我眼見,皆我所有」。 另有考亭一座,是烤肉的所在。在爐架外,放置數個醃製四川泡菜的陶甕,有懷舊風味。前豎巨石摹刻「大千居士乞食圖」,足見先生之風趣。花園外流水淙淙,正是這清澈河川讓山明水秀更加賞心悅目。耳中有水聲、眼下有流水。 鄰家桃花在寒冷的冬日下盛放,河上翻起千堆雪。先生的庭園卻是滿園花落。 經過雨疏風驟的昨夜,先生園子中的花被打下了一大半。 看著花謝花墮葬身溝渠邊,花朵們在寒冷的日子裡悽悽慘慘的等待著她們生涯最後一刻,等待北風過後化作春泥。 張大千紀念館為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其中一個分區展館,不設Walk in服務,請預先上網以個人或團體預約。 請 按此 透過網上遞交申請表即可參加由工作人員帶領的導賞團參觀。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2014元宵台灣文青之旅⑥】台北市立美術館徐冰回顧展 漢字新玩法
由於認識了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簡稱MOCA)當義工的朋友,所以2014年的第二次台灣行不得不請朋友出山為筆者帶路,深入淺出地了解和参觀台北各大藝術展覽,在欣賞台灣的人文發展方面下一番功夫。這比只去士林、咖啡弄或者誠品這些「指定旅遊點」更加有意思! 今天介紹的是在2014年4月20日才完結的展覽-北美館的〈徐冰回顧展〉。台灣的朋友和即將會到台北的朋友不妨多加留意。喜歡方塊字的朋友更是絕對不可以錯過。 臺北市立美術館於2014年1月為國際當代藝術家徐冰主辦亞洲地區首度大型個展「徐冰:回顧展」,並邀請台灣資深策展人暨藝評學者王嘉驥策展。 徐冰1955年生於重慶,1981年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版畫系。1990年接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邀請,以榮譽藝術家身份移居美國,長期活躍歐美,是國際藝壇極為重視的當代華人藝術家。2007年起擔任北京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 在上午到訪MOCA之時,竟然已經在紀念品店看到徐冰的字-不如簡稱「徐冰體」好了(笑)。 有關MOCA 台北當代藝術館 的旅遊文及〈蔡志松:再會歷史〉展覽介紹請 按此 午飯到了超好吃的米朗琪咖啡館甜點和三明治 Melange Café,有興趣的朋友請 按此 來到了北美館,即將展開嘆為觀止的藝術之旅。 徐冰老師自1975年創作至今近40年,1991年在美國展出《天書》及《鬼打牆》,是其奠定藝術成就與地位的關鍵之作。他將東方的哲學思維方式及文化導入當代藝術創作中,作品對文字語言等溝通工具、藝術與文明的本質問題、不同物種與文化間的類似與衝突等進行批判性思考。 入場先看到這一大堆古藉-細看一下,幾十萬個字,沒有一個是你認識的! 我沒有騙你。你認識哪一個字? 這就叫「字海飄浮」了。大量的古書、大量的怪字,充斥在這一個房間,讓人產生奇怪的感覺。 身為中國人認識最少幾千文字,卻在字海中迷失-這到底是什麼一回事? 除了文字,老師從傳統木刻到裝置藝術、無法辨認的方塊字到文盲皆可識的標誌符號,寫生風景到研究漢字的性格的文字語言與符號學,作品包括版畫、紙上作品、行為藝術、大型裝置計畫等,類型深廣且多元。 本展將展出從早期至今的重要作品計畫、新作與大型現地製作,當中最吸引筆者的要數這用N枝香煙砌成的虎皮地毯! 不同角度不同色彩不同紋理。在這次到訪台北的北美館和MOCA後,筆者了解到香港的藝術展覽到底欠了什麼- 就是燈光!台灣人會在意橙光的配合如何令作品更上層樓,香港人玩燈光展現藝術館展品的工夫還未到這個境界。 大家知道這是什麼字嗎?原來,徐冰老師要帶我們去學新文字了。 轉眼間大家來到了親身寫字造字的地方-教室! 認真寫字的筆者。 黑板上井然有序地教導學生們如何寫好「徐冰體」。 看懂了沒有?寫自己的名字來看看吧! 朋友的姓氏:Jiang (江) 另一位在場朋友的名字,有人懂讀嗎? 在另一個展館看到有關中文新詞的展覽和有關文字歷史發展的介紹。 這些字都是近代的新詞,古書中沒有的詞語,今人製造。 留意:本文前後配圖種類—前面幾十萬個無法辨認的字是天書,是藝術「圖畫」,並無含義。後面我學的,是新英文書法,將英文寫成方塊形狀(類似諺文),是有規律的。兩樣東西都出自徐冰,但並非同一樣事物。 實在是個非常精彩的展覽,各位要多留意喔!! 台北市立美術館 官網 按此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中國社會-一位年青的大陸朋友的想法
筆者有一位認識數載的大陸朋友,他和筆者同年,家境學歷工作特別是文化都很不錯,讀很多書也會留意國家及世界新聞等,閒時喜歡旅遊,算是筆者半個日本自由行導師(笑)。 這些年來從他口中也算是聽到了不少國內的事情,學習到很多課本和報章新聞以外的知識。 雖說每人的想法也有不同,盡管分享一部份給各香港的朋友,看看這位年青男生怎麼說。 以下為部份書信節錄。 「如果你在外面说日本好,说中国不好的地方,你马上会被口水和骂声淹没。就是如此国民素质。我家不算穷人吧,但是我感觉不到作为一个公民的尊严,或者说政府让你活着就是最大的恩赐。 我新西兰的签证出来了,就是不知道给的单次还是一年多次往返。给了签证处1000多万的银行流水总算闭嘴了,真是太势利了,难道一定要露富才别人看得起? 从社会发展角度来说,中国式的发展存在很大问题,其实本质上国家对于国民的教育都是基于维护共产党的统治出发,而非处于民权民生角度。所以体制束缚不解决,中国就是维持现在这样子。你还好,或者说香港毕竟经历过一定的西方民主。现在的大陆,公开言论就一个,底下乱七八糟的思想行为泛滥。总之是很无趣的一个国家。正常的东西都颠倒了。愚昧的民众基础上的独裁强权政府罢了。」 對於不少大陸人在網上發言論覺得大陸發展很快,港台人沒經歷過貧窮,以下這類型的文字大家應該也看過不少: 「我小时候家里最早还是黑白电视机住平房用煤球炉生火,爷爷那辈还种着三分地,猪肉有钱都买不到,那是多落后?台湾香港人没有经历过这些,你们是幸运的。现在内地发展了,以我来说,现在住高层,家家户户通天然气,电视机都是46寸以上,手机也都是苹果,我们这边人电脑喜欢组装机,这些细微末节才是老百姓关心的,时间能证明一切,对老百姓好的东西,没人会反对。今年退休工资又要加了,近几年每年都会加,去看病现在政府推行的也是救人第一,每半年都会有医疗保险费用到个人医保卡上,就算生了大病,国家也会报销一部分,至少在我周围都是安居乐业。每个国家都会有穷人和富人,不能一概而论。」 (以上為網上文章節錄) 對於這種說法,筆者朋友這麼看。 「那是以前伟大的党没把百姓当人用,现在也不见得。谁和他说台湾香港人没经历过穷困年代的。台湾到现在还是个大农村,香港廉政公署成立前也是贪污腐败厉害。港台只是党为了突出它的好可以片面包装的华丽,偏离实际情况。 大陆是社会缺乏公平公正,政府不为人民。体制问题。穷富任何社会都有。 现在民权在觉醒,他们不象以前那样好骗了,所以现在警察工资高啊,他们要靠这些工具镇压人民。不过大陆你生活必需品都是垄断的,水电气铁路航空盐烟草等等,都是掌握在那群人手里,他们还有军队警察监狱掌握,我没啥好说的。 去过鬼子那的人都发现党在撒弥天大谎,日本社会发展超乎大陆水平,去年带我妈和阿姨去关西,结果她们和我初次去日本一样大受冲击,反差太大了。」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2014元宵台灣文青之旅⑦】花5元逛到腳軟的台北市郵政博物館
要是在台北有時間又不知幹什麼好,有一個算是比較冷門的博物館不妨看看。 入場買5元台幣的票子,票子是明信片一張。不妨在博物館裡蓋些紀念章。台灣很流行蓋章子,和日本一樣多。可是香港就是不流行,也沒有人收集這種小孩子東西。每次去台灣蓋章子筆者都超幸福的。 在這裡可以看到很多有趣的郵筒啊! 郵政博物館由郵政總局舊辦公室改建,所以建築為遷就原有的格局,空間太大光線又太昏黃。 圖片經過處理才有這個效果。 要是是集郵的朋友會對這郵政博物館很有興趣,因為展出的郵票真的很多。 台灣郵局的精品也可以慢慢欣賞。 歷史上的台灣郵政。這裡用的穿衣模特公仔比較可怕!! 郵戳的介紹。 各國的郵政介紹。 慢慢逛大約可以逛兩三小時,這次到訪時根本沒有什麼人,和故宮博物院根本不能相比-包括佈置陳設等等這間也很簡單老舊,不過郵政本來就是比較傳統的東西呢? 想去看漂亮的博物館,還是故宮博物院又大又新吧。 以下是各樓層的簡介。要是想寄明信片的話,建議先在別的地方買好,這裡不錯是有郵局但是逛了整幢大樓都沒有找到一張比較好看的明信片。台灣的漂亮明信片筆者會另文書寫,請大家稍等!! 1樓:設有服務台及開架式賣店,販售各年度發行的郵票冊、各種郵票、專題郵摺及可愛的郵政寶寶、小巧的迷你郵車等。種類繁多,值得收藏。 2樓:郵政藝廊」,由旭日廳、明月廳及繁星廳所組成,除館方邀請外界機關團體及集郵人士辦理展覽外,亦提供各界租借作為辦理藝文展覽之場地。 3樓:「郵政歷史」,介紹我國郵驛制度的演進及現代郵政事務、史料。 4樓:「兒童郵園」,係依兒童需求採互動式設計,小朋友可以從虛擬城鎮模型中了解郵件作業流程及認識各種郵遞工具,也可以製作以郵政文物為背景的大頭貼,參與兒童體驗營、數位(電腦)體驗營、大家來寫信及分信好好玩等活動,是國小、幼稚園及安親班安排課外教學之最佳處所。 5樓:「郵票世界」,郵政博物館最大寶藏是世界各國郵票,在此展覽室陳列世界128國8萬餘枚郵票,有各種主題、材質及形狀的郵票,多采多姿,提供視覺的最佳饗宴。 6樓:「特展室」,配合新郵發行、國家重要慶典或民俗節日,不定期舉辦各類不同主題之郵、特展,一年約12檔。展出內容有館藏票品、郵票原圖及集郵家之郵集,並舉辦專題演講或主題活動。 7樓:「專業圖書室」,庫藏有豐富的集郵及郵政專業圖書1萬1千餘冊、一般圖書1萬4千餘冊及各種書報、報刊、雜誌,是郵迷研究郵票及集郵知識的好地方。 郵政博物館http://museum.post.gov.tw/post/Postal_Museum/postal_museum/index.jsp 地址:台北市重慶南路二段四十五號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當青天白日遇上了太陽花
有關台灣的反服貿事件,簡單來說就是不希望台灣走上香港的不歸路。 今早看到一位台灣家長寫:「一早打開FB整個就是一場混亂令人難過,我的兩個小孩都是大學生,我希望學生應該做好學生的本分而不是讓家長擔心,還好我的小孩從不翹課,也認真讀書,是我的驕傲!」台灣也有這種家長。 我回文: 我是一個香港人。曾經也是「做好學生的本分而不是讓家長擔心,從不翹課,也認真讀書」的名牌大學學生,還當了系會主席,但現在,看到香港的現況,我後悔得不得了(那一年我除了上課就是在顧著上網,穿Lolita,玩娃娃)。只顧生活在自己的世界最終害了整個香港,所以今天,我不會再當「好學生」了。 分享一段來自香港《輔仁媒體》的文字:「也許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真的能為臺灣帶來短期的利益,但終究在簽署任何自由貿易協議前,有兩項因素最為重要,第一是經濟規模對等性,第二是對內部安全的威脅。大陸勞工的確不會越洋過海去臺灣搶飯碗,從而壓低臺灣人工資,但當越來越多的陸企以廉價服務進軍臺灣,而臺灣的市場規模不變,到最後被逼走的,只會是沒有能力到大陸開業的中小規模台企。對大陸而言,陸企倒是不須擔心台企,畢竟市場龐大,就算在上海被逼走〈根本不太可能〉,還能去重慶,在重慶被逼走〈更不可能〉,還能去長沙、武漢等城市,而臺灣呢?被逼走的話,就只能跳海了。 內部安全更是不用多說,把電訊、航空、公路營運等行業開放予一個把無數飛彈瞄準自己的國家,這不是自殺,這是要求被殺。」 很多人分享的文章〈林孟潔:服貿協議的草率令人震驚──剛與馬總統會面的倫敦政經學院教授Christopher Hughes談話側記〉(原作者還很有誠意地附上英文逐字稿),結果今天就因為不明原因被天下網站刪了。但是有人很認真地把英文逐字稿備份翻譯。逐字稿文中教授談了包括服貿以及馬政府的兩岸,外交,國防,教育政策。但我覺得最有趣也是被刪除的是下面這一段: 「至於馬英九,當他 2008 年上任時,他有很好的機會,因為北京最深的恐懼就是民進黨執政,所以不管馬英九做什麼,都可以得到更多。他照理說可以讓台灣的國際空間更往前推一大步,他真的有辦法只是他根本沒去試。他完全沒有外交政策,我認為他讓台灣失去了機會。他是可以回去照著李登輝的策略做一些事情,這對民進黨來說很難,因為民進黨致力台灣獨立,所以北京無法信任民進黨。如果馬英九這麼做,有機會改變未來,我們也不知道 2016 會發生什麼事情。如果馬英九與國民黨考慮台灣的利益,就應該往長遠處看,他們應該嘗試建立跨黨派的共識、國內的共識,真正著眼台灣的利益,但是我完全看不到馬英九這麼做。我所看到的是,國民黨所有的政策就只建立在一件事情上不計代價,讓民進黨滾開。」 請情 按此 今早一醒看到台灣友人1:40發來的絕望短訊:「台灣民主已死!警察用盾牌打學生!」再追看其他最新資訊白袍醫生都在流血了。 以下,應該是截至此刻我所看過有關台灣反服貿資訊最齊全的整合,歡迎有需要的朋友查閱,有用的話請隨便轉貼。 請 按此 最後,這是寫給台灣朋友們的。 請別讓悲傷和憤怒沖洗了你們的意志和堅持。 對台灣人的支持,還是要手寫才有誠意。腦子混亂,未能適當表達太多情感請諒。別讓不幸的歷史重演。 一香港人、10前年的歷史系畢業生上。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關注Blog主Twitter:https://twitter.com/wongkiri
【2014元宵台灣文青之旅⑤】故宮博物院紀念品店血拼記「朕知道了」膠帶入手
說到去台北的故宮博物院,大家都知道那裏有非常馳名的東坡肉和玉白菜。 台灣的朋友們得知筆者到故宮博物院時都不約而同地說一定一定要逛那個紀念品店,連帶同筆者逛故宮的職員友人也是這麼說。到底故宮博物院的紀念品店有甚麼讓人這麼瘋狂呢? 踏入故宮紀念品店已經發現裏面如同街市一般嘈雜,不同國藉的遊客都拿着籃子正在大批入手精美的紀念品。 原來台灣故宮博物院和日本一樣對於把歷史傳統文化化身成為商品非常有自己的一套。香港的「住好啲」絕對及不上—又或者說相比起日本和「住好啲」,台灣故宮博物院的價錢更為親民。小東西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使用,再加上精美的包裝、中日英並重的介紹,在包裝成可愛的商品之餘不忘帶出歷史教學。 當中最受歡迎的莫過於引起話題的「朕知道了」膠帶,200台幣的價格比起MT這個日本品牌要便宜很多。「朕知道了」這個半古典半現代的句子很適合用來貼在不同的東西上,非常風趣幽默。 除了「朕知道了」這個膠帶外,筆者還推介另外兩個膠帶:「信史的開端」—商代青銅禮器上的古怪圖像的膠帶和院藏璽印的膠帶。那些小小的圖章充滿了中國特色,以可愛的精品用來讓大家感受一下五千年文化總比去死記硬背歷史書要高明! 那個小小的彷青銅的東西叫「毛公鼎」是商代的禮器,相傳用來烹調肉類祭天,也是鎮館之寶。這個小小的可以用來放萬字夾。 這一盒相對比較大盒的驟眼看上去是中國字畫和傳統宣紙上面的文字,隨便拿起來一看竟然看到唐朝的著名諌官的名字—魏徵!原來這叫「乾隆御覽之寶」,是博物館裏清代乾隆御覽過的字畫作為設計的膠帶。 大受歡迎的叫「掌上多寶格」系列,代朋友購入的所以就不打開來看了。這是一個微型寶物組合系列,是1:12個自由組立、可動的珍寶展示裝飾。創意來故宮博物院藏品翠玉白菜,玉匠巧妙利用輝玉原色雕成栩栩如生的玉白菜。這個小小的展示玩具當中還有紫砂茶壺、古書、酸枝家具以及屏風等等,配合這個玉白菜。 另一個讓筆者考慮要買不買很久的就是這個價值280台幣的「轉心瓶削鉛筆器」。這種瓶在清代的時候是非常貴重的珍寶,這是模仿清朝乾隆的「霽青描金游魚轉心瓶」製作而成的削鉛筆器!雖然現在筆者沒有鉛筆!但是用來削化妝用的筆還是可以的!所以雖然有點貴,但是不要緊吧! 來到了這個比較普通的磁石貼系列。由於這些鎮館之寶看上去通通都非常可愛,又不可能每樣都買一件回家珍藏,所以就挑了這個450台幣可以同時擁有五件珍寶的磁石貼套裝。 左起:明代永樂青花龍紋天球瓶、清代肉形石、清代翠玉白菜、清代雍正青花菊花蓋罐、清代雍正銅胎畫琺瑯紅地白梅鼻煙壺。 除了這些小東西之外,每一件精品都有「仿品」可以發售;同時是你對其中一件精品特別有興趣的話,還有原子筆鎖匙扣等等。 例如喜歡書法的朋友可以買到書法的砌圖以及以中國草書為主題的簿子、滑鼠墊等等。筆者個人非常喜歡青花瓷就買了這一個便條貼,上面的青花瓷印刷很清晰,而且上面的青花瓷藝術品都非常美麗。 北京的故宮只是一個空殼,裏面的珍寶基本上都搬到台灣去了。也正因為是在台灣,所以沒有經歷到文革的洗劫,好好保存下來。今日在台北故宮博物院看到來自外國的遊客絡繹不絕,大陸內地的旅客也是非常人聲鼎沸的。 故宮博物院裏面不准攝影,所以沒有甚麼相片要和大家分享。至於故宮博物院旁邊的晶華飯店也已經在前一篇文章給大家介紹過了。那些奇珍異寶化身成為佳餚美食,的確是非常有趣的參觀體驗。 歡迎參看 按這裡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關注Blog主Twitter:https://twitter.com/wongkir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