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在電視出現的禮賓府是英國殖民地時代的港督府,建成年份是1855年。1842年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時候,最初的幾任港督上任的時候住在灣仔,還未有港督府居住。
最初港督府並沒有現時的三角尖頂,旁邊以走廊連結的部份亦是後來加建。現在我們看到的塔樓其實是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年聖誕節港督楊慕琦向日軍投降之後加入的建築部份。雖然戰後港督府完璧歸趙回到英國政府手上,但是塔樓並沒有被拆除一直流傳到今天。

根據研究香港日軍佔領時期歷史的周家建博士表示港督府是他最喜愛的建築物之一,曾經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更曾經去信 《日本近代建築》作者藤森照信教授,確定港督府的確屬於「和洋折衷(わようせっちゅう)」的建築。自始大家不再簡單地用「日式」形容港督府,而是「和洋折衷」式。
港督府的設計式樣?
禮賓府主樓樓高兩層,下設地牢。主樓屬帕拉第奧式風格,平面呈正方形,設有深邃迴廊,一樓及地下分別採用愛奧尼亞式及多利克式古典壁柱。東面的副翼為宴會廳,設計跟主樓有些微分別:外面欄杆為花瓶造型, 遊廊石柱以雙柱形式排列,窗戶上方有三角形楣飾作點綴。
在1940年代日軍佔領期間,當時的日藉香港總督 磯谷廉介(いそがい れんすけ)曾於主樓及副翼之間增建日式塔樓, 又將四坡瓦頂改為平屋頂,添加懸魚裝飾,並在外牆塗上白粉,令建築從此成為和洋折衷式的建築。

日軍修葺與日本城堡異曲同工之妙?
到訪日本城堡的時候,我們都會留意城堡屋頂「山門(さんもん)」的三角位置「破風(はふ)」、會有一個叫做「懸魚(げぎょ)」的裝飾品。

懸魚在日本的城堡裏木造的很常見,不過港督府的看上去好像是金屬製。

周家建博士放大以前的黑白圖片,發現角落的裝飾品「鴟尾(しび)」。
「鴟尾」最早期出現於中國東漢時代的建築。早稻田大學的金子典正教授指出古代寺院或者宮殿建築中非常常見,唐太宗昭陵獻殿亦有這種裝飾品。 現在東大寺以及唐招提寺都有靴型的鴟尾。

到了唐朝鴟尾其出現其他形態,例如魚型。
在日本城堡屋頂上大家經常會看到一個類似魚的東西,它的名字叫做「鯱(しゃち)」,這是一種擁有魚類身體但長着一個老虎口的奇異動物。相傳鯱的含義是祈求木造的建築得到保佑,免除祝融之災。

只不過歷史圖片中看到的鯱形狀的裝飾品早就在已故港督麥理浩在任期間被拆除了。但是透過六七暴動的新聞圖片還有拍賣網站的古董相片可以看到1975年的時候裝飾品還健在。


負責設計塔樓的日本工程師是誰?
我在侯清儀老師的香港歷史散步影片之中得悉設計者的名字,可是其他卻一無所知。意外地得到周家建博士的指導,對這位工程師的背景有更深入的認識。
周家建博士指出,設計塔樓的工程師名叫藤村清一。這位設計港督府塔樓的工程師當年26歲,曾經在滿州鐵道工作故相信居住在滿州國。

這些年來關於工程師的漢字名稱眾說紛紜,例如「日本占領時期の香港 」日語版維基就寫成「藤村正一」。但最後經過各項生平以及作品獲獎考證之後,確認了正確名稱應該是「藤村清一」。
工程師回國後重操故業,並且於昭和23年在大阪設立日建工業株式会社。

富山縣富山市1970年至2015年期間的「富山市立圖書館」(丸の內一丁目4番地)亦是藤村清一的作品,並且是昭和46年度(1971年)第3回中部建築賞入圍作品。
當時是現代主義建築末期, 簡約無任何裝飾的建築物得到好評。

曾經統治香港的日本人?
話說在日軍佔領年間香港的總督並不是叫「港督」而是叫「香督」。至於他們的任命就叫做「香督令」。

曾經統領香港的日本人姓名
1941年 – 1942年 | 酒井隆 |
1942年 – 1944年 | 磯谷廉介 |
1944年 – 1945年 | 田中久一 |

以後每年的聖誕節,請記着除了是普天同慶日子之外同時亦是香港淪陷。
占領 | 1941年12月25日 |
降伏(香港重光) | 1945年8月15 |
有關總督府的傳說:厭勝術
曾蔭權擔任特首的時期,香港曾經流行過一陣子關於改名成為禮賓府的港督府的傳奇故事。
話說韓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曾經在日軍佔領的建築物如青瓦台總統府內發現大量木柱,他們相信這就是傳說中的「厭勝術」。迷信的日本軍人相信埋下這些木柱能夠讓他們永續國祚。

可是儘管嘗試找資料,雖然能夠確定傳統日本的起工式一般會請神社人員來做地鎮祭、上棟祭等儀式,暫時沒發現日本建築界有「厭勝術」這種做法。
提出禮賓府疑設秘密神壇處理當年樓下的風水物並且提供照片給傳媒的是建築師兼玄學家蔣匡文。相片中的法器刻有「清水組株式會社」字樣,到底是真正的法器、還是增建建築時留下來的廢料就不得而知了。
延伸閱讀:
歡迎購買書籍或課金支持本網營運及網上寫作
Payme Link:https://payme.hsbc/kirisan (請使用手提電話打開連結)
Paypal Link:https://paypal.me/wongkiri
日本一人旅 按此

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 按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