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香港文物探知館】2025年專題展覽 

從籌備到出版新書《在水一方》,我一直在讀中國日本相關的歷史。所謂「長安在京都」的局限——京都不過是長安影子,始終不是真正的唐朝。日本古都經過千錘百煉,盛唐留在正倉院、在東大寺,從不在河原町、更不在烏丸。

避開炎熱的京都,我直接在九龍公園的文物探知館唐風萬里』期間限定展覽找尋昔日長安。是次展覽品來自10省共28間博物館,可以不用排隊一次逛完而且免費,對歷史美術文學愛好者來講,是天堂。

我猜展覽名稱『唐風萬里』也許取典於李白〈宣州謝朓樓餞别校書叔雲〉中的「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不知是否屬實。

地板上的地圖是輝煌的長安京城,大明宮殿模樣的紋樣是八個唐朝主題展區的入口。

雖然我很喜歡李白,跟他有關的展品放兩月便要回家鄉。這份展品名叫緙絲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立軸,立軸中的李白跟一眾友人「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這就是成語「天倫之樂」的由來。

放開李白詩仙,唐朝的名人還有找尋唐玄宗楊貴妃、以及一眾胡人與來自諸國的遣唐使。

展覽中另一幅同樣展出兩月便會離場的展品是〈明皇擊球圖卷〉,用廣東話講就是「李隆基打馬球圖」,包括了唐玄宗(唐明皇)跟十五名男女騎士騎馬擊球的情景。

唐玄宗到底有多喜歡馬球呢?仇英(傳)摹周防〈真妃上馬圖卷》〉中,就看到唐玄宗含情默默注視楊太真(楊貴妃)翻身上馬的情景。兩畫同展就是〈長恨歌〉沉浸式體驗,藝術文學價值連城。

在宋、明、清描繪唐朝景物人像畫作之外,偏偏又出現了清朝乾隆皇帝模仿唐朝書法家懷素《千字文》的真跡。儘管是臨摹懷素之作,但乾隆皇融入了自己的書法風格和審美情趣。懷素草書狂放不羈,而乾隆的臨摹作品在保持一定草書韵味的同時,更顯規整和含蓄。

最值得留意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玄」字變成了「元」字,這是乾隆為了避諱康熙皇帝「玄燁」的名字。懷素原是唐代人,他寫的千字文當然就沒有這諱要避了。

要細味〈長恨歌〉不得不提重點文物「嵌綠松石立鳳金飾件」,它是以綠松石點綴的黃金鳳凰「步搖」。「步搖」是古代仕女髮髻上的簪子,隨着步伐搖晃在光線映照下閃閃生輝。白居易對楊貴妃的雍容華貴就有「雲鬢花顏金步搖」的生動描寫。展出的除了金步搖外還有黃金製作的金櫛,「櫛」就是舞妓藝妓髮髻上的梳子,這也是唐代曾經流行的頭飾。此外展覽還有唐朝的黃金腰帶、黃金耳環、還有超級迷你的赤金走龍!這赤金走龍超級迷你,就好像扭蛋。

教科書說的「富甲天下」、「富可敵國」在出土黃金飾物下得到佐證了。

除了黃金之外,還有銀器。天圓地方的銅錢聽得多,天圓地方的銀幣你有看過嗎?唐初開過不久,製造了「開元通寶」銀幣。這「開元」是開國之意思,並不是後來唐朝「開元之治」的年號。

銀幣用銀做成的同前模樣的硬幣,皇帝賞賜官員或身邊隨從會打發金幣銀幣,但這些並不是市面流通的貨幣——就好像加拿大楓葉金幣,可不是市面上使用的硬幣。

此外還有如同頸鏈吊墜的銀貝殼,可能為貴族生活用具或裝飾品,我個人覺得好像唇膏盒。

「鎏金」是一種金屬表面處理工藝,指的是在金屬器物表面鍍上一層金,常用於銅器或銀器的裝飾,最早追溯到戰國時代。我熱愛浮誇,總覺得金色溝銀色特別好看,展品中有一對「鎏金十字折枝花紋葵口銀碟」、還有「鎏金雙鳳銜綾紋御前賜銀方盒」、「鎏金銜環鋪首(即門鈸、門環)」從藝術角度看我認為是「冇得輸」。

講完唐玄宗楊貴妃,差點忘記了武則天。唐朝留下來的物品相當多,但屬於武周時代就相對稀少。在云云銅鏡中,有一面「武周『天萬歲』鏡」,我覺得就好像標籤西德的陶瓷,記錄著很短的時間。

參觀日本的博物館經常會看見奈良時代平安時代的銅鏡,很多都是唐代舶來品。只是日本留下來的銅鏡花鳥圖樣多,龍鳳這些吉祥高貴的圖樣,似乎中國本土比較常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夢枕獏《沙門空海唐國鬼宴》,這是用日本角度看唐代故事的絕佳小說。當中無數唐代名人輩出,還描繪了歐亞共融的長安京城。

為東方最大的城市添上神秘異域色彩、來自西域各國乃至波斯等地的胡人雖然消失在歷史洪流,卻以陶俑三彩等藝術工藝品姿態流傳至今:駱駝、馬匹、軍人、馬伕、戲子,當中還有帶着濶邊帽子的少女騎馬像!作為夢枕獏多年忠實讀者,這批千挑萬選來到香港的唐俑陶塑也足夠回味無窮了。

其中有個駱駝的唐三彩,人物和貨物故意做得特別細小,目的是突顯駱駝的體態。這也是我沒有看過的特色三彩俑。

現代人喜歡玩洋娃娃換衣服,我可沒有聽過唐代陶俑都有織錦小裙子。在真正唐代「古着」展品中,發現了小小的公仔裙子,這可是真正大開眼了。此外還有目測跟現代日本僧侶穿着的草鞋甚為相似的麻鞋,看來真有一脈相承的情況。

相傳曹操為了彌補軍餉不足,特別設立摸金校尉等軍階,專司盜墓。在巨型的展覽品中「石刻胡旋舞墓門扇」以胡旋舞男伎吸引了我的視線:浮雕上深目高鼻的胡人舞姿迅疾奔放,如騰躍於雲氣之中流動如飛,墓主生前大概喜愛胡舞,在墓門重見光明前,男伎們已陪伴了主人1400年。

有段時間《盜墓筆記》和《鬼吹燈》風行一時,我先研究了好一陣子歷代中國古墓,後來去日本專程探墳,最後還研究起了跑馬地日本人墳墓史寫書。

五年前某天,我突然對日本遣唐使「井真成」產生強烈興趣,於是「神交」了這位1400年前來自大阪前往長安的年青人,並把研究記錄寫入經已出版的新書《在水一方》中。就在我完成大阪旅程回到香港不足廿四小時,竟然發現井真成正在云云眾展品中出現,不禁感到作者(生者)和被寫者(死者)緣份的奧妙!

假如你喜歡中國歷史也喜歡日本旅遊,我誠意再向大家推介剛剛出版的《在水一方》。讀完書後,請也記住去九龍公園文物探知館找尋書中的唐朝日本人主角井真成。

在我的人生計劃裏目前已沒再寫的新題材,所以今年書展7月20日(日)4:30-5:00(中華書局攤位)很有可能是我人生最後一次書展簽書會,請各位讀者朋友預留時間出席參加。

Tags: 唐風萬里, 香港文物探知館, 2025香港展覽, 2025年下半年活動, 香港博物館, 香港歷史展覽, 九龍公園, 康文署, 唐風萬里——多元交融開放的盛世

Related Posts

by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東京留學、旅居日本47道都府縣並多次深入採訪日本各地。興趣為和服、水引、日本明治大正文學、持唎酒師資格。 著有日本文化書籍《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獨遊旅行指南《日本一人旅》(2019)及香港日本戰前交流歷史研究《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 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