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覺得留在香港也不錯。除了貴得驚人的西九文化區、故宮博物館,坊間古今中外罕見精美的短期美術工藝歷史還真不少,其中香港城市大學的『般哥展覽館』是我很喜歡的一個地方。
城市大學般哥展覽館期間限定的『絲織繁華』展覽包羅超過一百件來自中國、印度、意大利及法國的服裝、飾物及陳設,除了中國清代至民初的絲綢刺繡精品外,亦展示歐洲製絲業者精美成品以及其反映舊時歐洲貴族品味的藝術風格。
為什麼是中國、印度、意大利和法國呢?
中國絲綢聞名遐邇,追溯最早養蠶業在公元前8000多年前已出現。農民養蠶種桑、匠人婦女編織刺繡,成為幾千年的重要經濟活動。
踏入公元3世紀,中國相鄰國家亦逐步掌握生產技術,當中印度更發展出獨家技術。意大利是歐洲第一個學會養蠶的國家,數個世紀後,法國也習得養蠶技術。因此講到絲綢刺繡工藝,必定推崇最早的中國、印度以及後起之秀意大利與法國。
走入展覽館,在入口周邊首當其衝的是跟絲綢養蠶相關的工具以及文件—若果沒有這種機器,中國早年的職人恐怕不能挑戰花巧的設計。至於有名為「護照」的文件和需要簽名的文件,都象徵著早期絲綢的貴重價值。
展區:中國清代
清朝服飾制度繁複龐大的程度超越了中國歷代各朝,不論是皇室或是各個品官階級的服裝及佩帶的冠帽附飾都有嚴格規定,不能任意變動。
龍掛(一品妃嬪大衣)(中國, 1800年)
仕女霞帔佩有一品官階紋章(仙鶴)(中國,雍正未年至乾隆初年,約1730年代)
皇室女裝夏袍(中國,19世紀末期)
故宮博物館的特其中一個大賣點是「龍袍」,是次展覽的有龍袍、也有宮廷中女眷的服飾,此外還有列明夏天專用的。
皇帝的龍袍用真金線綉有九條五爪金龍,在不同光線下栩栩如生,極為華麗;皇帝與王子的服飾亦有名稱的分別,皇子之袍雖繡有九條五爪龍紋,也只能稱它為「蟒袍」,全看主人!
朝服(中國,18世紀中期)絲妝花紗羅、多彩及金色絲綢
黃色是隋唐以來最尊貴顏色,普通百姓臣子如敢穿黃衣可判死罪,滿清入關亦嚴守此制。
七至九品官龍袍(中國,約1885年)彩絲刺繡的藍色絲綢
龍袍下擺斜向排列著代表深海的線條,稱為水腳,水腳上有波濤翻滾的水浪及山石寶物,稱為「海水江崖」,具有福山壽海綿延不斷的吉祥寓意之外,同時也有一統山河與萬世升平的含意。
朝服(皇室龍袍)(中國,乾隆至嘉慶年間(1736-1820年)具彩絲刺繡杏色絲綢
將軍戲服(中國,1644-1911年)
製作一件龍袍需動用繡工500人,繡金工40人;如果全由一人刺繡,得花2年半才完成。
朝袍(皇室女裝正裝長袍)(中國,1736-95年)具彩絲及金線刺繡的黃色絲網
朝服(中國,18世紀中期)絲妝花紗羅、多彩及金色絲綢
接着的展品是一頂「頂戴」,這是清朝官吏的拇指。官員品級依帽上頂珠的顏色和質地來區別,裝飾共分三層,頂端為尖型寶石、中為球型珠寶,下為金屬底座。這次的展品男裝紅纓冬朝服冠的尖型寶石為藍色,似是三品。
頂戴的辨識:
頂戴旁邊有七品文官官階鸂鶒(Mandarin Duck)紋章。
另一個角落展覽了刺繡披領、貴族女裝冬吉服冠。後者拖著長帶。
三寸金蓮影響甚大,清代漢人崇尚纏足,滿人婦女的繡花鞋尺寸正常。
為了營造蓮花步搖感,會故意在鞋的正中央上底座,模仿漢人婦女的效果。
此外,還有一些平民百姓、至少也是富貴人家才可以穿的衣服在展覽。
男孩百家衣(中國,19世紀中期)
廣州裙子(中國,約1880年)
女裝圍裙裙子(中國,約1875-1900年)紅色花式絲絨、金色金屬線、絲質錦緞
展區:印度、中亞
展區沒有太多印度、中亞的刺繡,其中有兩件展品比較突出:滿是四時花卉的刺繡與流蘇的白色袍子、珠繡的長帶十字架帽子。
另外還有法國拿破崙的皇后約瑟芬1808年的畫像,畫中的皇后穿着印度刺繡的禮服。
Josephine Bonaparte by Antoine-Jean Gros, 1808
相近款式的印度刺繡實物就放在畫像旁邊,相當震撼。估計印度中亞的刺繡透過貿易流入歐洲。
其實拿破崙曾經希望跟英國競爭印度市場,可是最終不敵英國;拿破崙後來亦進軍埃及,並且帶同大量考古學家。
在拿破崙時代,法國軍服精緻華麗的,利用配飾清晰定位軍階差異,也使用剪裁和質料讓男性威勢用服飾形象化、具體化;今日西服依然遺留了大量他的構思。
在印度讓人驚訝的展品中,還有中亞的聖經,也採用了精湛的刺繡。
使用縷空的象牙雕刻製作的手柄、配合重工立體刺繡的太陽傘。相當有中西合璧的特色。
旁邊的牆壁莫名其妙地展示了葛飾北斎的版畫,反映日本當時的技術。不過展區並沒有日本的古物展覽。
展區:歐洲
前文講到法國與意大利通過技術及藝術不斷創新,成功主導歐洲絲綢市場;與此同時中國絲綢仍是皇室和貴族的奢侈品。
男裝吊帶及帽(法國,1725-1750年)
低跟芭蕾鞋配以中式花朵圖案(法國,1830-1840年);芭蕾平底鞋(法國,1800-1810年)
手袋、臉屏(法國,1860-1880年)
臉屏是社交場合用來遮掩臉孔的。
這邊有個相當吸睛的角落:分別是法國宮廷男士與女士的禮服,都是路易16年代最漂亮最浮誇的時尚。
「市面上窮極奢華的服飾,來自於數以萬計的單身女性都在尋找好丈夫,結果卻過度招搖。」
~一位1857年的時尚記者
鮭紅色緊身胸衣及拖裙(法國, 18世紀)
根據十八世紀植物學插圖的異國植物和花卉圓案設計是路易16年代風格(法國,1785年)
最右面的男裝禮服外套叫「redingote」,正面為合身剪裁,腰以下有奏摺以及散開。它的布料叫暹羅布(siamoise),特色一般是大條紋。顧名思義它來自東方,最初穿着這種布料出現的人正是身處路易14宮廷的暹羅公使。(法國, 1790年)
最後輾轉來到近代。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彩色刺繡如魚得水的新娘肚兜,時間為晚清;此外還有使用法國絲絨布料製作的旗袍(中國,1950年代)。
最後還有近代相當嶄新的中西合璧外套:西式領口絲外套(中國,約1920年代)。
踏入20世紀,歐洲依然喜愛東方事物。
遠東藝術對歐洲的衝擊:Japonisme And Chinoiserie
中國風裝飾晚裝手袋(法國, 1910年代)
雲紋絲網以虹彩玻璃珠繡成,木框附「中式」頭像、花卉及東方風格的文字
晚裝手袋(法國,1910-1920年)單色絲線刺繡、綠色萊茵石
交叉綁帶高跟鞋(法國, 1920年代)香榭麗舎大道101號GR Grand Luxe 101品牌 金色絲網錦緞、皮革鞋底
女裝吊帶襪(法國,1920年)
Hermes哥爾夫球絲質高跟鞋(法國,1966年)
根據Christiane Vauzelles的同款絲巾而設計,是市面上中古市場依然能買到的Vintage Hermes
展覽大概走到這裏。
當中還有紅色主教的禮服、其他小手袋和襪子等等。簡直審美疲勞。相片整理、網上資料蒐集加上寫下這篇感想都用了接近6小時。
很好的博物館體驗。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