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沉船必定有寶藏」是永恆不變的真理。
今天我要講一艘800年前接近2000人葬身海底的的寶藏商船的故事。
這是比麥哲倫還要早三百年的時代。這是裝滿黃金、瓷器、鐵鍋的寶物船。
古代中國商舶帶上大量瓷器,跨過海洋最遠抵達東亞、東南亞、最遠、甚至抵達波斯、歐洲。對於考古學家來說破碎的器皿都是寶藏,但一般人想看見的還是黃金吧?
金帶銙 南宋(1127-1279年)
2014年「南海1號」沉船出土,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最近九龍公園的文物探知館,就展出了從中國1183年出航的海底沉船上找到的精巧黃金首飾。
跨越八百年依然閃閃爍爍的黃金,提醒了我們早就忽略的歷史上最容易發達、最賺錢的海上絲綢之路神秘的傳說。
沉船有好多,之前曾經稍為研究過新安號跟京都東福寺的關係,這次終於來到南海1號了。
距離今日約40年前的1987年,迄今考古發現保存最完整的古代遠洋商船南海1號遺骸被發現於下川島西南約19公里處距離水面27米之下。雖然沉睡在海底800多年,船隻上半部已經蕩然無存,但下半部份卻完全沒有腐爛。但由於當時水底考古技術並不發達,一直等到2007年才展開大規模的打牢工作。現時南海一號就存放在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出土18萬件古物的沉船揭露不抑商的南宋時期,中國民間跟海外貿易的神秘面紗。
如何打撈水底的沉船上地面
相信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做法,我專程上網了解過針對南海一號打撈的作業:
考古人員首先做了長度35.7米闊度14.4米的沉井,直接下水套到大約12米船體的位置上面,通過水力靜壓這種做法壓到海底,再在中間預留的方孔穿過鋼梁(由於中間有很多淤泥還有不明物體,所以穿過去相當困難,如同海底穿針);鋼梁間再插鋼版,把沒底的井中間做了一個底,變成一個有底部的箱子,再用吊船「華天龍號」吊上水面。之後用氣囊滾動方法,把整個巨型「盒子」滾入海邊預留的研究空間。
拖上地面後的困難
國家文物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員孫建在2018年拍攝的紀錄片中提出,沉船送上地面能免除潛水員在水底進行考古的重重困難以及生命危險。但由於南方天氣潮濕炎熱,只能在春天秋天發掘。
因為鐵器的腐朽、海洋生物等有機物體包括木頭的腐爛,在高濕高溫環境下會產生變質,現場的潮濕與腐爛的氣味更讓人難受並會產生有害氣體。即使加了排風措施,也需要對考古人員進行額外的健康保護。
古代商船再次浮上水面
截至2019年,約800噸的南海一號裏出水近18萬件文物,其中瓷器約16萬件,鐵器凝結物約124噸。撇除了瓷器和銅鐵器,尚有金銀器、漆木器、硬幣、朱砂、人類遺骸、動物骸骨、植物遺存。
現在看來考古成果不過是數字,一旦幻出海的盛況還有船員臨死的絕望,南海一號就變得栩栩如生活現眼前了。
沉船裏的出口瓷器
南海一號的出發時間估計是在南宋期間的1183年,這是中國歷史上最繁盛的海上貿易年代,中國的沿海陶瓷工業達到巔峰發展。保持船隻安全運行的水密隔艙,竟然也同樣裝滿貨物,實行利益最大化!像玻璃櫃裏的白色茶壺,一名工匠一天能夠製作200個!全盛時期德化窰工匠6萬人,加上輔助人員共有10萬人專門從事外銷陶瓷生產。
德化窰青白釉印花執壺 南宋(1127 – 1279年)
南海一號中還發現了大量的龍泉窰青瓷。紋飾都是荷葉荷花,胎質好,造型精巧。上船時碗盤都以40或60個為一組,以竹條紮實,長約80厘米長;除此之外還有景德鎮等民窰出品,基本上來自福建、浙江南部和江西。
景德鎮窰青白釉印花枝梅紋花口碗 南宋(1127 – 1279年)
這些在南宋期間中國算是日常用品,工藝跟官窰還是有所差別。不過當時世界各地主要使用木和陶器,由於清洗不及瓷器方便衛生,中國瓷器還是有相當大的市場。
南海1號與香港的關係
沉沒的地點可以用衛星確認,那麼出發的地點呢?考古學者利用近年於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的儲物陶器與沉船上發現的醬釉陶罐作對比,再將佛山南海諸窰、商品集散地,以至貿易沿線出土的同類醬釉罐作聯繫和研究,最後證實廣州是南海1號最後離岸港口。
香港自宋代以來是貿易航線的中轉站,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對外貿易中扮演一定角色。比對九龍城宋皇臺聖山遺址出土約90萬片宋元陶瓷碎片,部分與南海1號和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出土同類器物相似。
青黃釉六繫陶罐 宋元(960 – 1368年)2012 – 2013年香港九龍城聖山遺址出土
漂亮的小型精巧瓷器可能賣東南亞
在玻璃櫃裏不難發現小型的青白釉瓷器。考古學家無意間在8A和9C船艙發現青白釉粉盒,裏面竟然完好保存了81個小蓋子。這些小蓋子對應瓮內青白釉罐,由於配上蓋子很難收全運輸,所以就採取了有意識分開包裝。再加上之前用竹條紮好的瓷碗,古代的運輸和打包方式也得到了認證。
德化窰青白釉乳釘紋四繫獸紐蓋罐 南宋(1127 – 1279年)
此類帶有乳釘、獸紐等紋飾的小罐在東南亞地區發現較多。
船底發現的蛋與黃金首飾
一般情況下放在船隻底部的東西都不會輕易在船上拿出來。沉船上發現的無數醬釉陶罐中,竟然發現保存完好、類似鴨蛋的蛋。這些通常都用稻草墊好底部,再放入不同的貨物,盡量實現空間完全利用,利益最大化。這些蛋很有可能是運送到其他國家進行培育之用,就好像帶着種子前往別的國家,不排除是古代中國把農業畜牧業傳遞到外國的可能性。
船底夾層發現的漆盒更是帶來無限想像:2014年發現的一個漆器內放置了完好無缺的40多件金器,當中還有半製成品、欠缺寶石鑲嵌的戒指托。這些發掘出來的黃金首飾,也趁着香港展出機會來到了九龍公園。實際上在這些貴重金器出水後一年,沉船中部再次發現漆盒。由於太脆弱考古學家們遲疑了四年,終於成功打開。意外塊面裏有四個保存完好的圓形漆盒,推論話佢這是女性的化妝胭脂用品,八百年後早就消失殆盡只餘下盒子了⋯⋯⋯
雖然那些漆器未有來到香港參加展覽,但黃金戒指、頸鏈等等都來到香港了。
鑲嵌寶石戒指 南宋(1127 – 1279年)
從鑲嵌座樣式可推斷其預備嵌入的寶石為多面體形態。此類戒指在兩宋時期的中國並非主流樣式。
金單頂鏈犀角形錐筒飾項鍊南宋(1127 – 1279年)
由金鏈、兩件左右對稱犀角形錐筒飾、五連扣環鏈、三條流蘇及其下兩個石榴一個桃心墜飾組成。
考古學家努力慢慢拆開的金片叫「金葉子」,是南宋時期流通的黃金貨幣。攜帶方便、易分割的金葉子還有切割的痕跡,適合遠洋貿易。
「霸南街東王助教□」銘款金葉子南宋(1127 – 1279年)
鐵鍋帶來的暗示
考古學家們發現7號艙內有鐵鍋凝結物,可惜都黏成一團無法完整提取。再加上腐朽的鐵通過鐵粉鐵鏽形式滲入船體,直接破壞木造的船身。寄發出難聞的氣味,也產生有毒氣體。
古代金屬不如現代普及,銅鐵都是古代人類渴求的物資:煮食用具、重要金屬、兵器原材料。由於鐵太有價值,出口都是有限制的。正如上文所說,這些爛銅爛鐵組合起來噸位驚人,也許能為往來國家的貿易與各國關係帶來新的拓展研究方向。
南海1號最後出航
在18萬件瓷器中,其中一德化窰青白釉雙繫罐底部有墨書「鄭尽金記直癸卯歲次」字樣。「鄭尽金」為南宋時期福建泉州德化三班村的瓷器經營者;「癸卯歲次」的干支「癸卯」在南宋曾出現兩次,第一次是淳熙十年,即1183年;第二次是淳祐三年,即1243年。從船上發現最晚年號的銅錢為南宋孝宗時期的「淳熙元寶」(1174 – 1189年)、結合淳熙十年印文罐,考古學家最終確定南海1號最後出航是在1183年或之後不久。
德化窰青白釉墨書「鄭尽金記直癸卯歲次」印花雙繫罐,此罐底部有墨書「癸卯歲次」字樣。
除了以上之外,南海1號還斷斷續續還出水了其他動物骸骨、植物殘骸等等,當然也少不免有人類曾經在船上生活的鐵證。沉船最大的原因是天氣和暗礁,這些人出海之後,就永遠葬身海底。海上絲綢之路帶來的利潤極高,風險也大,所謂的「富貴險中求」正是如此。
「從灣區啓航:『南海一號』與海上絲綢之路」展覽
展期︰即日至20225年2月12日
地點︰尖沙咀海防道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專題展覽廳
開放時間︰
星期一至三、五: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及公眾假期:上午10時至晚上7時
聖誕前夕及農曆新年除夕:上午10時至下午5時
逢星期四(公眾假期除外)、農曆年初一及二休館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