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屆香港藝術節話劇 黃哲倫《中式英語》觀賞紀錄

2013年香港藝術節筆者買了三個活動的票,第一個觀賞的話劇是大學同學熱烈推介的「中式英語」。

此劇被「時代雜誌」選為2011年百老匯十大劇目第3名,看報更得知筆者入場前一天政界人物雲集演藝學院,都來欣賞這著名又值得香港人欣賞的話劇。

黃哲倫創作的舞台劇「中式英語」(Chinglish)風靡紐約百老匯,講述不同語言和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全程兩個多小時全無冷場,特別是回歸十五年和中國的接觸與日俱增、同時又和歐美文化接軌的香港觀眾,同時精通中英語的朋友相信會更身同感受。

中國崛起,全世界都想瞭解中國這個地方。「中式英語」說的是一名落魄的美國商人到貴州省會貴陽找尋經商機會的故事。除了題目「中式英語」這些語句文法上的錯誤(其實已經不算好笑了)、中國政府的發展方針、計劃用人唯親、心裡永遠有一張底牌心照不宣、為求功利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不按牌理出牌等等對美國商人的衝擊,通通都是耳熟能詳,港人喜稱之為「中國國情」的事情。由老外演員口中連續半分鐘對中國共產政府的辱罵可謂一針見血,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是天下最大的笑話,那些官員才該全部抓去坐牢」相信會令不少內地朋友會心微笑。相信這樣的劇如在內地上映必定會違反國家安全法,可能成為禁片吧。

儘管全劇有一半時間使用中文,但導演巧妙地利用字幕讓不懂中文的觀眾也能看懂笑點,讓不光是中國觀眾像他一樣出身在美國的華人以及外國觀眾也都能欣賞這齣劇。當然要是你精通中英兩語,又了解在中國生存要如何「搞關係」、如何自處,自然就更加唏噓了。

商人說過一句:China, Strong. America, Weak.
中國人聽了,自言自語說:美國人討厭的就是明明自己強大還要裝弱!

平常我們學「文化差異」,一般也由「看得起聽得到」的文化去作比較。只有好像劇中商人住在中國一段日子,和中國人直接「埋身肉搏」,也許才會顯示出中國人和美國人在根本上的分歧,不是吃的用的穿的,也不只是什麼共產和民主,而是連價觀、處世、面對生活的態度的分別。到底是什麼讓美國人「既天真又無知」?中國人如何千錘百鍊成為了「醒目世故老練」?

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本劇似乎是在諷刺中國。但是劇的真正意思是讓大家去思考,筆者有如此想法也可能只是小人之心度君子腹。建議諸位也入場去看看此劇,看看會否和筆者有不同的見解?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Related Posts

by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東京留學、旅居日本47道都府縣並多次深入採訪日本各地。興趣為和服、水引、日本明治大正文學、持唎酒師資格。著有日本文化書籍《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獨遊旅行指南《日本一人旅》(2019)及香港日本戰前交流歷史研究《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 Nex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