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隻身深度遊日本4500公里的伊莎貝拉】獨遊日本女士的先驅、英國旅行作家、攝影師、探險家

埋沒在時間巨輪的伊莎貝拉,雖然名字鮮為人知,卻是每一位踏破鐵鞋遊走天涯海角的旅行者,應該要知道的人物。

伊莎貝拉·露絲·貝德(Isabella Lucy Bird)(1831~1904年),出生在英格蘭北部約克郡,是牧師兩個女兒中的長女。 她曾經多次出國旅行,足跡遍及南美以外的全大陸,是19世紀頂端的旅行家。雖然身為女性,她亦是皇家地理學會特別會員。

(画像:https://www.nippon.com/ja/japan-topics/g00829/

1878年(明治11年)她展開了長達7個月、路程長達4500 KM的日本之旅,並寫下了記錄:”Unbeaten Tracks in Japan”,分別在1880、1885 、1900年出版。

(画像:https://www.nippon.com/ja/japan-topics/g00829/

現在要讀到她的著作並不容易,但我們可以透過宮本常一(1907~1981)整理下來的紀錄資料,嘗試去窺探明治11年日本關東關西之異,特別是鄉下地區的風土人情。

宮本常一(1907~1981)

山口縣出生的民俗學家,受柳田國男影響。他研究的民俗學範圍廣泛,包括觀光學的研究。

出生於明治、成長於大正、活在昭和的宮本常一擅長利用他的知識,為讀者帶來伊莎貝拉遊記之餘,分析以及探討伊莎貝拉見到的事物。

作為21世紀獨身跑遍了日本各地的我剛剛就在宮本過身後1年出生,讀此書之時又是伊莎貝拉死忌近120周年紀念,完美地銜接了不同的時代。

宮本出生的年份,正好又是伊莎貝拉逝世後3年。

我們三個人都生活在完全不一樣的空間,伊莎貝拉是19世紀英國婦女、宮本是20世紀日本男子、而我則是21世紀香港女性。

我不確定這本書有沒有中文版翻譯,但由於我很喜歡伊莎貝拉留下來的遊記,也很喜歡宮本的旁批,所以就寫下這篇閱讀紀錄。

Isabella Lucy Bird in 19th Manchuria Dress

跟大部份外國人做的研究資料不一樣,伊莎貝拉停留的地方並不是只有江戶(東京)、橫濱、長崎、神戶京都。她騎着馬,帶着50公斤行李,以及日本人隨從翻譯伊藤,曾經離開東京穿過山王峠入南會津,經阿賀野川入新潟再信濃。她把阿賀野川比喻成德國的萊茵河。

即使是當時日本國內的民眾,也鮮有如此大規模的日本全國旅行。

Photo by: Isabella Lucy Bird

【明治11年、遊歷日本七個月的伊莎貝拉行李有什麼】

宮本常一翻譯的版本在1984年重新編輯發行,我現在看的是2020年的最新版本,某些現代人難以理解的已經重新被翻譯,就例如行李已經從英國常見的「磅」翻譯成公斤「KG」。

她的50KG行裝裡有佐藤英和字典、地圖、英國亞洲協會誌、朱古力以及其他歐洲食品、也有蠟燭。服裝佔了不少重量。

隨身的貴重財物方面,紙幣紮起、銅錢一卷卷,護照在腰包。當時進入日本只有健康、植物、科學研究三種簽證,好像伊莎貝拉這樣的旅行家是相當罕見,史無前例後無來者。

【綜合全書伊莎貝拉明治11年日本常見生活】

① 虱子。虱子。還是虱子。

無論是城市還是鄉下、無論是一般人的住所還是旅宿,榻榻米也好、蒲團也好,通通都是咬人的虱子。

② 障子做間隔的傳統日本家屋沒有私隱。

居住在旅宿使用障子做間隔,經常會遇上有人開門、關門走過。似乎當地人都習以為常。至於在和紙上弄個小洞偷窺,似乎是當地人習以為常的事情。

旅程後期,伊莎貝拉開始體會日本整體來說安全,所以明白為什麼不用上鎖的障子大行其道。

③ 三味線是國民娛樂

有關三味線隨處都見這一點,我個人是有點驚訝的。但在伊莎貝拉的眼睛裏,這個樂器在日本隨處可見,不分城市與鄉村。

論伊莎貝拉在旅程上遇到的外國人

① 如果要具體提到名稱的話,有一位Dr. Palm (T. A. Palm, 1848~1928)在新潟篇章裏曾經出現,並且記載了博士身邊有幾位得力助手,他們是無私善良的好人,幫忙醫治村裏貧苦大眾,贈醫施藥。

Dr. Palm 的事蹟並沒有廣泛流傳。根據閱讀者(我)的研究所得,新潟在明治10年曾經有外國人James Joseph Enslie,(?~1896)寫下的報告,裏面就有記載Dr. Palm。

或者未來做一本西洋醫學發展歷史的學者,會涉獵到這位博士吧!畢竟北里柴三郎、野口英世之外,西洋的醫生也為日本近代發展付出過心血。

伊莎貝拉本人也曾經嘗試過幫助日本民眾解決衛生以及醫療上的問題。例如教會他們衣服要清洗、沐浴的重要。

在栃木橫川,她曾經把藥物分配給有疾病的小孩子。其後很多家庭聞風而至,她都盡量幫助。

在新潟遇到有不小心吃了魚骨哽在喉嚨的小孩,母親苦無對策。伊莎貝拉見魚骨就在眼睛可看到的地方,連忙用繡花針把骨及挑出。

② 居住在橫濱的英國人家庭的奴僕

伊莎貝拉最初來到江戶,還沒有稱呼這裏為東京,一直「江戶、江戶」的叫。

她發現日本原來總共有2500名中國人(清國人),當中有1000名居住在橫濱。英國人的家庭除了保姆是英籍之外,管理奴僕的以及料理

工作都是由中國人負責。由於中國人跟英國人一樣坐在椅子上,他們長得比日本人高大得多。這些中國人梳辮頭頂黑帽、身穿藍長袍。

③ 青森的東奧義塾裡,美國人宣教士教授當地居民如何培植蘋果與乳牛繁殖。

以下挑選幾個我覺得比較有趣的明治11年日本民眾的特色分享。

❶ 擁有刺青的人,關東遠比關西為多。關東的人裸露身體工作的場合也比關西為多。鄉村的小朋友一絲不掛,女人下半身纏著腰卷,完全不介意身體暴露、男人們都把頭髮梳成丁髷(ちょんまげ)。

❷ 相比英國女人在工業革命後也會外出工作,日本女性的縫紉技術遠遠超越英國。

❸ 日本傳統上流社會有教養的女性,讓英國的淑女也有超越文化的認同與親切感。日光 金谷旅館的女性,是伊莎貝拉見過最有教養的日本女性,伊莎貝拉形容她說話就好像歌唱一樣動聽。

❹ 人力車車夫雖然是大城市常見工作,江戶就有23,000台人力車。但全職工作的人力車車夫由於每天要行走40英里(約莫70KM),一般只能再持續工作5年便會死亡。

❺ 伊莎貝拉沒有特別喜歡伊藤,她認為伊藤有些時候也會出現不遜、對其他服務主子的日本人也有不禮貌的對待。但是她認同他賺錢都把薪水交給寡婦母親的美德,並發現日本人普遍都有這項美德。

*宮本常一曾經在某幾個重要議題上分析了伊莎貝拉的耳聞目睹事情。其中有部份我覺得很值得借鏡,加上本人愚見,謹記錄如下。

⑴ 日本的小孩就是迷你版的大人。

伊莎貝拉吃驚幼小的孩子沒有童真,卻擁有成年人才擁有的睿智與成熟。她曾經見過稱為神童的小孩,有學問,有教養。

宮本常一評論這種情況在日本可說是持續了多個世代,能夠「子曰詩云」的小孩,跟着父母學習,能夠盡早繼承家督的位置。

我個人認為,日本某些家族小孩子已經背負了家族存亡的背負,例如源頼朝長女大姬6歲許配源義高。義高被殺時她得了心病,鬱鬱而亡。

⑵ 蓮花種植不是為了觀賞,而是為了食物。伊莎貝拉留意到當時日本平民主要的糧食是大根、青瓜、米,缺乏維他命B1最後引致腳氣病。

宮本常一補充甲午戰爭時,日本軍人很多就死於腳氣病。

我就想說,德川幕府中的兩位將軍,家治和家茂也是腳氣病。這個跟有沒有錢吃飯,似乎關係不大,是整體國民的偏食習慣令日本人長得矮小(伊莎貝拉的翻譯伊藤只有四呎一吋)、身體也不好。

⑶ 伊莎貝拉經常說跨越山谷是馬匹,總是不夠力,有時還把行李散落一地。

宮本常一分析了現在高大的日本馬匹,根本不是原本日本的純種馬匹。戰國時代,支倉常長為伊達政宗帶來菲律賓的馬匹、江戶時代傳入了阿拉伯血統的馬匹。到了日本正式建立陸軍才擁有比較像樣的高大馬匹。

我想說和牛和人類亦是一樣。現時我們吃到的和牛也不是以前純種的日本牛。純種日本牛在山口縣,名為見蘭牛。

日本踏入明治時期關心植物動物各種研究,為了改善自己的血統,高杉晉作義弟、曾經任香港日本領事南貞助紂曾經提出日本男性要跟愛國女性結婚,繼承西洋人良好的基因。他本人就曾經跟Eliza Pittman有過一段婚姻,但沒有孩子。

伊莎貝拉亦提出,他沒有看見牛馬再農地在耕作,都是人類在苦苦經營農務。因此,伊莎貝拉知道好多老人家會選擇自殺,減輕家裏負擔。但是日本當時最喜歡採用上吊的方式卻充滿靈異氣氛:吊死的人雙眼望着的位置,就會是下一個死者身處的位置。天龍川附近的人還寫下自殺人名的清單。

伊莎貝拉作為外國人旅途上的感想

❶ 可能是馬匹不好的關係,也是城市開發維修未上軌道的緣故,伊莎貝拉認為日本要富國強兵,需要現代化西方化,還是要從道路開始。

❷ 旅宿的女主人透過伊藤翻譯兩人交談,女人表示自己去過東京以及京都,知道俄羅斯是大國,有聽過中國,但不知道美國跟英國。

❸ 又有一旅宿,天熱時日本女人主動拿出扇子幫搧風但沒有要求小費報酬。女人聲稱未見過外國人,鄭重抄下伊莎貝拉的姓名。

❹ 旅途上普遍遇到的日本人都是有禮貌、善良的。但是曾經遇上小朋友鬧「蕃鬼(ファングエイ)」,這是中國語。(按:我把宮本常一版本照抄下來,為什麼這個片假名那麼像廣東話?)後來話警察親身來道歉。

後記:

我的閱讀報告就先到此為止。

明治11年,居住在日本的民間外國人和外國遊客都可以自由移動的範圍,從橫濱、神戶、長崎、函館、新瀉五地和東京、大阪。

伊莎貝拉除了關東、中部、東北,再去了北海道由函館上平手,然後去了關西。京阪神都走遍了,還直衝伊勢神宮。

這樣傳奇的英國女子,名叫伊莎貝拉·露絲·貝德(Isabella Lucy Bird)。喜愛遊歷日本的背包客們,從今天起我們都應該記着這個名字,不是嗎?

延伸閱讀(英語):

https://www.nippon.com/en/japan-topics/g00829/

PDF 閱讀伊莎貝拉作品原著(英語)

“Chinese Pictures: Notes on photographs made in China.” New York: C. L. Bowman. 1900.

(中國篇)

https://babel.hathitrust.org/cgi/pt?id=nyp.33433071393981&view=1up&seq=32

Photo by: Isabella Lucy Bird

(長江以南)

Bird, Isabella Lucy (1899). “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 “ J. Murray. 

https://archive.org/details/yangtzevalleybey00bird_0/page/n20/mode/1up

(韓國篇)

“Korea and Her Neighbours. “1898.

https://archive.org/details/koreaandherneig02birdgoog/page/n5/mode/1up

Photo by: Isabella Lucy Bird
Tags: 伊莎貝拉·露絲·貝德, 日本文化, 女性探險家, 日本歷史, 19世紀探險家, 日本史, 英國探險家, 明治維新, 英國旅行作家, 日本文化遊, 日本歷史遊, 日本文化體驗, 日本文化研究, 明治日本, 歷史學家, 明治大正, 民俗學, 旅遊史, 觀光史, 宮本常一, Isabella Lucy Bird

Related Posts

by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東京留學、旅居日本47道都府縣並多次深入採訪日本各地。興趣為和服、水引、日本明治大正文學、持唎酒師資格。著有日本文化書籍《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獨遊旅行指南《日本一人旅》(2019)及香港日本戰前交流歷史研究《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 Nex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