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李碩 書評 讀後感 閱讀紀錄

我愛古代史遠超近代史。上古史年代久遠,在史實裡容納更多想像或腦補空間,符合我喜歡看故事的慾望。

去年秋天在飛機上看了「中國版魔戒」的電影、烏爾善執導的《封神三部曲》第一部,俄羅斯美女娜然飾演的妲己舉手投足、眼波流轉都太像狐狸,跟想像中的九尾狐妖女如出一轍;而64歲的費翔飾演紂王亦豪氣干雲、威震四海,彷彿傳說中帝辛再現。

《封神三部曲》第一部
《封神三部曲》第二部

塵封在30年前的記憶——教科書上被稱為「信史的開端」的商朝又再引起我的興趣。年長點的讀者會知道台灣作家柏楊,他的《帝王之死:可怕的掘墓人》與《皇后之死:姑蘇響鞋》是童年的我最喜歡的歷史書,都是上古帝王史。

正在學習中文的娜然妲己

《封神》第一部後我再看了些關於商朝相關的短片和展覽,例如恐怖殘忍殺人案「零口少女」(按:不是「沒有口的少女」,是在「零口村發掘的少女」)、煮過人頭的青銅器、中國首位女將軍婦好墓的發掘,還跑到九龍公園文物探知館「禮樂和合 探知齊魯—山東文物特展」看商朝禮祭的「亞醜鉞」。

殷墟博物館

書名「翦商」可以理解為「剪掉商朝的羽翼」,也就是「殲滅商朝」。李碩運用大量現代考古發掘的成果佐證新石器時代到西周初期之事情,再對應甲骨文卜辭及《易經》卦象,將費解的言辭重新釋義,重構「武王伐紂」以及與之相關的「人祭興衰」歷史認知——別小看這本「看似沉悶的歷史書」的暢銷程度,出版後短短半年已經賣出了150,000本!

「考古發掘」透過冷冰冰的地層分析、泥土化驗、屍骸考證後得出的在表格數據和文字記敘,如人類與其他動物混合在一起被整齊切割的骨頭碎片、散落在青銅禮器與陶瓷日用品中被啃過的殘骸,商朝人生存過的痕跡近在眼前,單純閱讀已經足夠讓來自數千年後的我毛骨悚然。

商朝戰士之戰舞

自新石器時代以來中國一直有殺人獻祭——人祭——的原始宗教,夏朝沿襲、商朝更厲行不斷。由於人祭中地位越崇高的祭品越神聖,戰爭捕獲他族他國的俘虜自然成為上佳「人牲」。各種殺戮(祭祀)方法層出不窮,祭天祭神之餘再拜列祖列宗,是為中國人遠古時代源遠流長之文化傳統也。

李碩在書中指出周人本無人祭傳統,但自周人投靠商朝後為討主君歡心,曾屢為商朝捕獵羌人用於獻祭。《封神三部曲》曾經出現過周文王姬昌遭紂王拘禁之時,其長子伯邑考被紂王殺死獻祭還讓姬昌吃下肉餅。如上段所言西伯侯長子伯邑考這種高級人牲簡直可遇不可求,紂王的行為絕對符合國情。但有一點我們也要留意:今天我們會慨嘆姬昌可憐,但在當時國情下,「吃人肉」的詭異程度遠遠沒有今日我們的程度。

人牲遺骸

姬昌以卜算發展《易經》體系,推算「翦商」的戰略。《封神三部曲》第二部電影開頭便是姬昌之死,姬發與《封神演義》中的女將軍鄧嬋玉成為主角,鄧嬋玉的原型是真實歷史人物女將軍婦好。

婦好墓發掘現場

離開《封神三部曲》,我們暫且拋開年輕俊俏的姬發和英姿颯爽的鄧嬋玉。李碩指出歷史上真實的周武王伐紂後亦曾模仿商人人祭,但周武王弟弟周公姬旦輔政期間禁絕了人祭,又銷毀了有關人祭的記錄,發展出新的歷史敘事、道德體系和宗教理念。這就是我們教科書讀到的經典名句:「周公製禮作樂」。

李碩認為,孔子或許晚年發現了周公的這些事跡,所以才讚美周公,編輯六經,按照周公精神整理歷史文獻。六經的完成標誌著周公開創新華夏、埋葬舊華夏事業的完成。直到夏、商遺址的發掘,「被『六經』等古文獻掩蓋和誤讀的歷史真實,才得到重新詮釋與復原。」

有女孤身,策馬昂揚,戰鼓聲聲,風沙鑄戎裝。

——講到這裏,我都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寫《翦商》讀書感想、還是《封神》電影感想了!?

最後,在中國歷史與天方夜譚的神話故事中,我們在走一步來個中國文學欣賞吧!

有女懷春,河水其泱,何不同舟,共泛水中央。有女孤身,策馬昂揚,戰鼓聲聲,風沙鑄戎裝。

有女獨行,山野其荒,何不同車,共赴道路長。有女憂心,雨雪其滂,何不同止,願慰汝心傷。

有女無歸,北風其涼,何不同棲,願效彼鴛鴦。有女孤身,策馬昂揚,戰鼓聲聲,風沙鑄戎裝。

有女錚錚,熱血難涼,問君何人,邀我入月光。

重看歌詞歌曲現在還在耳邊響起,還讓我想起高中讀中國文學的日子⋯⋯

有女錚錚,熱血難涼,問君何人,邀我入月光。
Tags: 娜然, 費翔, 封神三部曲, 戰火西岐, 禮樂和合 探知齊魯—山東文物特展, 婦好墓, 殷墟, 商朝歷史, 人牲, 牲祭品, 中國歷史暢銷書, 零口少女, 中國歷史, 中國人吃人, 翦商:殷周之變與華夏新生, 中國古代史, 翦商, 開榜封神, 李碩

Related Posts

by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東京留學、旅居日本47道都府縣並多次深入採訪日本各地。興趣為和服、水引、日本明治大正文學、持唎酒師資格。 著有日本文化書籍《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獨遊旅行指南《日本一人旅》(2019)及香港日本戰前交流歷史研究《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 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 Nex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