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道羅臼熊出沒注意「不要掉以輕心!」

最近這個月北海道有關熊出沒注意的新聞太過頻繁,可以用人心惶惶去形容了吧?

昨天在札幌市內有人在公園目睹熊出沒,公園被封起來了。至於早幾天羅臼被熊襲擊的26歲男士遺體也被尋回,遺體旁邊還有防熊噴霧。

高中時我透過潮人雜誌《Milk》認識黃黑為主色調的「熊出沒注意」,2003年第一次去北海道就買了熊出沒注意的T恤。當時北海道流行的景點有美瑛、登別、富良野、狸小路。以為「熊出沒注意」就跟澳洲的袋鼠、香港的野豬差不多,只要多加注意,沒有什麼危險的。

這看來也是本來北海道道民的想法。早幾年只要注意熊出沒,熊也會主動避開人類,兩種生物雖然活在同一片土地,但總算相安無事。

但是熊出沒注意看來比我們更加需要留心。先不說剛剛被殺死的26歲男士,不久前才有派報紙的員工被襲擊死亡,那隻殺人兇手後來還發現原來是幾年前被襲的婆婆的兇手。除了食用人類之外,早幾年的福岡大學生事件,熊體內並未有人肉殘骸,單純殺人。

2025年5月,我穿過三國峠等渺無人煙之地,直指知床半島,在羅臼遙望北方四島的國後島。

雖然當時只是5月,我們已經對「熊出沒注意」甚為警覺:在驅車前往大雪山國立公園三國峠時,本來想前往上士幌町舊國鐵士幌線拱橋タウシュベツ川橋梁,由於考慮到泊車後還要穿過叢林步行800米,我和朋友決定放棄下車,在公路上勉強眺望了拱橋風貌便離開。

最近經常在日本新聞看見的路邊熊咬住鹿頸拖入叢林的場面,也勾起了汽車穿過連綿山脈間的車道,偶爾會和鹿子相遇的記憶。有人說熊吃山林裏的動物是正常的生物鏈運作,也沒有什麼不對。

再看看熊出沒注意的地方?咦!通通都是這幾個月去過之地:斜里、羅臼、知床、江差⋯⋯

透過日本的媒體以及網民留言,我大概搞清楚了原來有段時間熊大量繁殖,比之前增加了2.5倍,加上現在天氣反常,生物鏈和熊棲息時間亦相應改變,所以北海道多次人熊相遇,險象環生。

上星期我在函館,住在札幌市的朋友一面開車,一面跟我說:「我認為現在有獵熊的必要,就好像澳洲政府都要控制袋鼠的繁殖一樣。」當時還未發生26歲男士被殺害事件,我們討論的不過是派報紙叔叔以及那些被吃掉的幾十個西瓜與幾十條粟米。

別以為幾十個西瓜沒有人命損失,不過是財物損失就對當事人就什麼事都等於沒發生!熊因為西瓜走入自己的後花園,令到事主以及太太極為驚恐,已經決定明年不要再種西瓜了,因為有心理陰影。

無論是中文還是日文都有這種情況:媒體報導旁邊總有人留言說是人類才是地球最大的禍害、也有人說被獵人殺死的熊母子一家三口是受害者,錯的是26歲的死者入侵動物生活的空間。

我個人對於野生動物的愛心遠遠不足,我同情26歲的登山男士多於被殺掉的熊。香港人有句說話:「針唔拮到肉唔知痛」,意思是「沒有被針刺中的話就不知道痛」,也許那些留言者非常大愛,心甘情願前仆後繼成為熊的糧食吧!

大家又是否知道日本眾多卡通公仔中有隻粉紅色的熊Gloomy?在我們成長的環境裏,熊總是被包裝成很可愛的動物,例如Teddy bear,熊本熊、還有輕鬆熊⋯

早年這粉紅色的熊Gloomy設計者稱,故意製造殺掉主人、攻擊主人的設定,是為了提醒大家熊本性就是襲擊人類和吃人類的生物。

別把知床半島幾百隻野生的熊當成輕鬆小熊啊!

Related Posts

by
香港80後歷史作家、專研香港日本戰前民間交流史。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曾於東京留學、長年於日本47道都府縣深度旅遊。對日本明治大正時代文學、和服著付、平成潮流文化有深入認識,並持日本唎酒師資格及香港旅遊領隊資格。 著有《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日本一人旅》(2019)、《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悠遊日本》(2024)、《在水一方:在日本尋找中國歷史》(2025)。 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