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 More

About Myself

Follow Me

On Instagram

Discover

Facebook Page

香港海事博物館:在維港上讀海的故事

13 years ago

人的文明都是由水邊開始的。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孕育了美索不達半亞、尼羅河造就了埃及文明、炎黃子孫的母親河就是黃河。 香港貼近的維多利亞港雖然未有創建什麼古代文明,但在2013年2月底卻開設了一個和海、人類文明歷史以及未來發展的博物館─香港海事博物館。這次就和大家走入去看看,由海的角度出發,人類的發展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乘坐天星小輪來到中環的七號碼頭,走過幾十米便是八號碼頭。海事博物館就正正開設在水面之上。 入場費三十元,由於不是康文署的,博物館通行證並不適用。此博物館有自己的通行證,可向當值職員查詢。 入門口抬頭即見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代表著香港的帆船浩浩蕩蕩地在海面領航,黑白相片上展示出什麼是「七海揚帆,百川歸海」的風景。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個一看便覺得是在不知哪位漢代權貴的墓中找回來的船的模型。漢代陸墓的陪葬品看得多的是,但一般看到的都是房子和生長場景,船的模型還是第一次看到,而且保存完好,體積更是驚人。 唐宋中國國勢達到了最高峰,慕名而來的留學生如恒河沙數,他們的故事也廣為人知,例如名叫晁衡的日本人阿部仲呂的故事,以及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的楊貴妃偷渡到日本求生的故事。 這個精緻不可方物的模型,就是吸引了筆者去寫有關遣唐使阿陪仲麻呂的故事的遣唐使的船。近看的話上面的小屋和今日京都的小屋十分相似。感激製作模型的人,他們是用怎樣的功夫和精神去把這些文物重新展現現代人眼前? 船上的生活除了水土不服,最可怕是遇上海難。每一隻沉船裡都有幾百幾千個靈魂在哀號,在風浪之中、或者突如其來的旋渦之中還來不及祈禱向神明祝願來生,已經葬身在冰冷黑暗的海底。 除了中國歷代的船隻,西方大航海時代的展品也是非常值得參觀的。 其中以這個精緻到極點的葡萄牙帆船最有代表性。 博物館的燈光調得很暗,但展品的照明做得很好,有一種神秘海洋深奇的幻覺。 大航海時代由古至今都令船隊擔心的除了風浪便是海盜。在博物館裡有有關海盜的介紹,還解開了筆者心中的一個謎:AK47到底在什麼地方可以用約300港元的便宜價錢買到? 除了遠古的船隻和眾所週知的鴉片戰爭相關展品,尚有維多利亞港主題的展出。這是一塊在貝殼上作畫的藝術品,貝上的是維多利亞港舊貌。 接著來到筆者最喜歡的環節:清代中國的海軍。大家都知道丁汝昌和北洋海軍,慈禧太后挪用軍費,甲午戰爭大敗,李鴻章簽約喪權辱國。 其實李鴻章真的不簽不可,在那個環境下換誰都要簽的。 這個北洋水師的軍官和指揮官都是英國放洋回來的多,但當中還有一個不著名的美國人,在中文版日文版維基都找不到,因為這個展覽我才認識到他:Philo Norton McGiffin. 這位美國人來中國是為了找一份工作,於是當上了海軍教育官,李鴻章的北洋水師他也有份教導。可是由於他的經驗太淺(來到中國時才25歲左右),加上清政府有多不行大家都明白的,所以最後還是戰敗了。 丁汝昌死了,過了幾年他也自殺了。這是他留下來的衣服。 對於1895年的日清戰爭(中國稱甲午戰爭)和1905年的日露戰爭(中國稱日俄戰爭),對近代日本來說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要是大家懂日語,不妨把維基中的 日清戰爭 和 甲午戰爭 分別用日語和中國語看一遍,描述的手法和紀錄形式有不少分歧。 除了這些過百年的歷史文物,當有20世紀初的郵輪假期相關展品。 這個年紀大一點的朋友會坐過,1994年停止使用的汽車渡海小輪。筆者記得小時候也坐過一次的! 另一邊箱,還有落地玻璃窗和望遠鏡給大家欣賞維多利亞港。 最高一層的展覽館是和近代相關的展覽,例如滑浪風帆、探測海底資源、航海通訊設備等等。由於不是筆者的興趣所以就走馬看花了。要是有喜歡這些的朋友請記著上上層啊。 本網延伸閱讀 更多香港博物館推介:https://www.kiri-san.com/blog/list/115.htm 有關遣唐使:https://www.kiri-san.com/blog/articleDetail/1766.htm 有關日本明治年間戰爭和靖國神社:https://www.kiri-san.com/blog/articleDetail/1308.htm 郵輸假期推介:https://www.kiri-san.com/blog/articleDetail/1733.htm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日語教室:那些年 李白王維的日本朋友

13 years ago

現在中國人和日本人交朋友, 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 而早在唐代的中國和日本, 就有一個很著名的中日友好故事, 而且主角是每一個中國人都一定知道的李白和王維.

第41屆香港藝術節話劇 黃哲倫《中式英語》觀賞紀錄

13 years ago

2013年香港藝術節筆者買了三個活動的票,第一個觀賞的話劇是大學同學熱烈推介的「中式英語」。 此劇被「時代雜誌」選為2011年百老匯十大劇目第3名,看報更得知筆者入場前一天政界人物雲集演藝學院,都來欣賞這著名又值得香港人欣賞的話劇。 黃哲倫創作的舞台劇「中式英語」(Chinglish)風靡紐約百老匯,講述不同語言和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全程兩個多小時全無冷場,特別是回歸十五年和中國的接觸與日俱增、同時又和歐美文化接軌的香港觀眾,同時精通中英語的朋友相信會更身同感受。 中國崛起,全世界都想瞭解中國這個地方。「中式英語」說的是一名落魄的美國商人到貴州省會貴陽找尋經商機會的故事。除了題目「中式英語」這些語句文法上的錯誤(其實已經不算好笑了)、中國政府的發展方針、計劃用人唯親、心裡永遠有一張底牌心照不宣、為求功利可以無所不用其極不按牌理出牌等等對美國商人的衝擊,通通都是耳熟能詳,港人喜稱之為「中國國情」的事情。由老外演員口中連續半分鐘對中國共產政府的辱罵可謂一針見血,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是天下最大的笑話,那些官員才該全部抓去坐牢」相信會令不少內地朋友會心微笑。相信這樣的劇如在內地上映必定會違反國家安全法,可能成為禁片吧。 儘管全劇有一半時間使用中文,但導演巧妙地利用字幕讓不懂中文的觀眾也能看懂笑點,讓不光是中國觀眾像他一樣出身在美國的華人以及外國觀眾也都能欣賞這齣劇。當然要是你精通中英兩語,又了解在中國生存要如何「搞關係」、如何自處,自然就更加唏噓了。 商人說過一句:China, Strong. America, Weak. 中國人聽了,自言自語說:美國人討厭的就是明明自己強大還要裝弱! 平常我們學「文化差異」,一般也由「看得起聽得到」的文化去作比較。只有好像劇中商人住在中國一段日子,和中國人直接「埋身肉搏」,也許才會顯示出中國人和美國人在根本上的分歧,不是吃的用的穿的,也不只是什麼共產和民主,而是連價觀、處世、面對生活的態度的分別。到底是什麼讓美國人「既天真又無知」?中國人如何千錘百鍊成為了「醒目世故老練」? 固然在很大程度上,本劇似乎是在諷刺中國。但是劇的真正意思是讓大家去思考,筆者有如此想法也可能只是小人之心度君子腹。建議諸位也入場去看看此劇,看看會否和筆者有不同的見解?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香港文化博物館:法貝熱 – 俄羅斯宮廷遺珍

13 years ago

高中時唸過俄史. 對這個很廣闊的亞洲歐洲中間的超大的國家一直有莫名的期待. 早幾年到過莫斯科和聖彼得堡, 到訪過博物館, 可惜都是走馬看花. 正好2013年新年遇上了香港歷來最大型的俄羅斯藝術展『法貝熱 俄羅斯宮廷遺珍』, 即日起至4月29日在香港文化博物館舉行, 展出200多件俄羅斯宮廷珠寶和飾物, 包括珠寶師彼得‧卡爾‧法貝熱(Peter Carl Faberge)精心設計的復活蛋擺設. 相信復活節時傳媒會大事報導, 想少人去就要先睹為快了!!  展出的珍品由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博物館與費斯曼礦物博物館提供,全部為Alexander III和Nicholas II兩位末代沙皇期間的作品. 根據筆者十幾年前高考唸俄國歷史的記憶所及, 俄羅斯在1917年之前是由皇室統治的, 他們的皇帝叫沙皇, 家族叫『羅曼諾夫』. 這個沙皇時代持續了三四百年, 是第二個也是最後一個王朝. 沙皇是俄羅斯君主的名稱, 有Tsar和Czar兩種串法. Nicholas II最後一家死得很慘, 2009年到俄羅斯時筆者曾到訪他的墓地. 1905年日俄戰爭爆發, 日本打勝了歐洲泱泱大國俄羅斯讓西歐各國對日本刮目相看. 加上1895年日本對滿清的甲午之役大勝, 日本的明治維新宣告成功. 可是1905年之後, 事實証明雖然俄羅斯已經在風雨飄搖的多事之秋, 但製作精美的飾品, 顯出皇室富饒的生活並沒有停止. 展覽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法貝熱的歷史」介紹法貝熱及其公司的歷史,展出法貝熱的典型作品和寶石收藏. 這個復活蛋很奢華. 下面的小火車, 列車上還有字. 上鍊更可行走. 模仿東正教教堂的復活蛋音樂盒. 第二部分「宮廷掠影」介紹俄羅斯羅曼諾夫王朝以及末代沙皇和法貝熱的密切關係, 展出御用訂製品乃至皇室的日用品. 其中包括蕾絲, 玻璃瓶, 餐碟等等. 第三部分「美的再現」從宗教器物, 民間珍寶如銀器以及各式珠寶, 展示工匠如何運用高超的製作技藝. 宗教器物實在是極之奢侈! 雖然在大英博物館和羅浮宮都已經看過不少華麗又名貴的宗教主題藝術品, 但近看還是美得很觸目驚心 – […]

香港藝術館:安迪華荷 15分鐘的永恒

13 years ago

即使你不是一個留心藝術的人, 不是一個喜歡逛藝術館的人, 也必定曾經在不知什麼地方看過Andy Warhol的作品. 香港藝術館, 即日起至3月31日. 他的作品深入民心, 很多是知名人士和知名的品牌: 瑪麗蓮夢露, 金寶湯, 蘋果電腦, 迪士尼人物, 地捫罐頭食品…. 因為他們的知名度, 再配合了他重新包裝的藝術創作, 名人名物和藝術, 成為了賺錢的炙手可熱的藝術品. 「賺錢是一種藝術,工作是一種藝術,而賺錢的商業是最棒的藝術。」安迪華荷如是說. 以下原文摘錄自信報 占飛 「賺錢是一種藝術,工作是一種藝術,而賺錢的商業是最棒的藝術。」這是占飛看香港藝術館的安廸華荷(Andy Warhol)展覽「十五分鐘的永恒」,感受最深的一句sound bite。Pop Art大師果然不是浪得虛名,這句與鄧小平的金句「不理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同樣具前瞻啟示,應該送進財爺曾俊華甚至特首梁振英的耳中,好讓大班政府官員在香港創意工業的發展路向毫無頭緒之時,有所借鑑。 安廸華荷顯然是資本主義信徒,也是他深層次的藝術意念,結果他成功消費了「消費主義」,明明只是複製、絲網印刷了最平民化的商品,色彩鮮艷的金寶湯、伏特加酒、可口可樂,通通化成了人類食欲、物欲的藝術符號,成為了探討人性的一種獨特藝術語言。 商業奇才 安廸華荷更聰明的地方,是商場所用的槓桿原理(financial leverage principle),那個支點就是名人。他深明與名人有聯繫,就能把自己染紅,爆升人氣,所以他又不斷創作瑪麗蓮夢露、毛澤東等世界名人中的名人的Pop Art,衍生出性慾、名利與權力的潛藏符號,也才有了他另一句經典預言:「未來,每個人都有機會成名十五分鐘。」(In the future everybody will be world famous for about 15 minutes.) 事實上他是毫不忸怩地告訴你,所謂「時來風送騰皇閣」,那「風」就是借名人的東風,他的《試鏡》系列不就是拿到訪其「工廠」工作室來賓的猶如明星試鏡片段來搏出位嗎?參與的包括超現實主義大師Dali、Bob Dylan、大隻佬史泰龍等等,一幀迷迷茫茫Edie Sedgwick的照片,更成為了經典。 遇刺後的安廸華荷,更是積極地把藝術商業化達到頂點,更毫無忌諱地賺錢至上,只要你願意付鈔,貴客的尊容一樣可以出現在他的畫框內。他成功把藝術變成一盤創意工業,也把創意工業演繹為一門藝術,更贏得全世界跨世代的信徒,絕對是個商業奇才。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香港歷史博物館:探本溯源 美索不達米亞古文明展

13 years ago

我不知道有幾多人和我一樣, 對中學一年級的世界歷史科的課仍留有鮮明的印象: Mesopotamia, Fertile Crescent, Ur, Cuneiform, river tigris, river euphrates…這些奇奇怪怪的英文字對由中文小學升上英文中學的, 當年幼小的筆者來說, 是十分可怕的惡夢! 然而這些可怕的惡夢已經跟了筆者快五份之一個世紀, 在年月逝去中, 變成了童年回憶. 世界最早的文明, 除了源遠流長的黃河文化, 還有這個Fertile Crescent的美索不達米亞. “The Fertile Crescent is a crescent-shaped region containing the comparatively moist and fertile land of otherwise arid and semi-arid Western Asia, and the Nile Valley and Nile Delta of northeast Africa. The term was first […]

日語教室:日本的歲暮禮物也是來自從前的中國?

13 years ago

日本人送禮講究實用, 歲暮禮物價格從幾千日元到上萬日元不等. 食品的話從海鮮到鹹菜由甜品到即食面, 日常用品的話連洗衣粉肥皂淋浴液洗髮水洗滌劑等也全都搖身一變成了禮品, 包裝在漂亮的盒子裡, 盒子外再包上若干層包裝紙, 包裝紙外再貼上白色的長條紙, 上書「歲暮」.

日本文化深入談

日本色情電影歷史旅程:從桃色電影到AV王國

13 years ago

對於中港台的男性來説,與其説性的啟蒙是來自朋友,不如説是朋友介紹的AV女優。「蒼井空是大家的老師」這句網絡戲語,並不是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