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教室:略談當代日本社會男性語女性語界線漸退的原因

最近20至30年很多人都認同香港的女性地位已大大提升,但對於日本女性的地位,普遍還是認為比男性低下。

教授日語的時候為了保持端莊的女性身份,會提醒學生詞語如「おいしい」不宜使用「うまい」;個人稱方面,男女都可用「わたし」「わたくし」,但「僕」「俺」卻只限男性使用。

雖聽聞普遍的日語學校連「俺」也不會教(因為認為沒禮貌),如果學習只是為了應付能力試本來是無可厚非,但如果是為了生活,有一些字相信學生們都會有興趣知道,這就是我寫本文的目的。

20150815_491798

今次的論題是「日本女性地位改變,日本語也隨著改變」

其實這個題目早在我開始學日文、也就是2005年時已經疑惑過:當時濱崎步有一首歌Voyage: 「僕たちは幸せになるため」,我聽著聽著,為什麼女生的歌中會有男性的自稱詞?當時的日語老師只說:「那是錯的!」 沒有詳細解釋,我也基於不想打擾班上的課程作罷。

直到後來我拜讀了日本語言學家遠藤織枝教授的著作,才明白為什麼濱崎步的歌會用這個字。

學者Samovar Porter說:

「對於一個人使用那一種語言和措辭、以及揀選的詞彙,可幾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和想法。一般來說,語言學家能夠就你揀選的語言和詞彙去推測你的背景。」

以前的日本是一個明顯男尊女卑的社會。早在平安時期,男人有機會受教育、學習漢字,但女性學習和使用的也不過是反映讀音的平假名。大家都聽過的《源氏物語》作者紫式部在當年並不是普遍的女性,她因為家裡的關係才有受學習的機會,但在一般平民或貴族女性中間,能有高學問的女性為數非常少。

到了21世紀,除了濱崎步用了男性自稱外,我在神宮橋呆坐的日子裡也接觸到很多使用「うち」「あたし」作為自稱的年輕男性。

各位看官可能會猜我是不是遇上了什麼扮女裝的偽娘啊?不是!我就是曾經認識這樣的日本年青人,雖然為數不多-怎看都是還以「俺」最普遍吧。但這不是很奇怪嗎?女性用男性語、男性用女性語,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遠藤織枝教授說:

「其實早在明治時代開始,日本已經有女性自稱為「僕」。我在1890年的「女学雑誌」裡面第一次發現了女性使用「僕」這個名語作為自稱,但當年的學者對此非法反感,認為此風不可長必須加幾壓抑。」

後來教授又找到了另一位學者的著作。

《日本語と女》裡說:

「女子把男子的用語搶過來用其實是暗地裡對父權社會的挑戰,把男性的社會地位搶過來為實際目的。」

我本人不是語言學家,個人就認為男性會扮女性只是單純的好玩、有趣而已。

21世紀的今日,就好像流行歌、日劇、以及我曾經流連的神宮橋一樣,男不男女不女的語言似乎有一直發展下去的趨勢。就好像你哼著那首Voyage,或者有天不自覺我也會用「僕」、「僕」去自稱。

那麼如果學的女生在日本的語言學校不小心使用了男性語老師會接納嗎?

答案是不會的。不要誤會日本的日文學校=願意接受潮語。如果你是這樣想等著被老師拿來做反而教材吧!

遠藤織枝教授通過問卷調查和訪問這樣分析女性使用男性自稱的:

1) 刻意避講女性味重的字:「ワタシよりかっこいい」「女らしさを避ける」「ワタシをいうのは恥ずかしい」

這是女學生們給教授的答覆:因為有型、不想太女人、沒那麼難為情….. 等等。

2) 希望做男人:由小時候便和男生玩在一塊兒,不自覺學了又當了自己是男生。

3) 漫畫、流行文化、朋友影響:即是好像我剛剛提到的聽歌習慣了或者覺得很潮、覺得好玩….等等。

20150626213507

最後我想說明的是:語言是會變化的、是流動的。日語中男女的間隙也許在未來也會慢慢變得模糊也說不定呢。

延伸閱讀:

日語教室:教室裡沒有怎麼教的的男性語和女性語

Related Posts

by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東京留學、旅居日本47道都府縣並多次深入採訪日本各地。興趣為和服、水引、日本明治大正文學、持唎酒師資格。著有日本文化書籍《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獨遊旅行指南《日本一人旅》(2019)及香港日本戰前交流歷史研究《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 Nex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