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教室:​ 清末民初中日文人雅士旅遊文學簡史(含書目推介)

早幾個月從朋友藏書之中借得珍貴著作返家細閱,此書名《中國遊記》(原名《支那遊記》),2007年中華書局版本,乃芥川龍之介寫下的中國遊蹤紀錄。

很多人只會記得昭和元年自殺的芥川龍之介有名作《羅生門》或者《地獄變》,卻沒有印象他還是一個住外國記者!我們以前讀世界歷史科的時候經常說「有人曾經寫過」法租界以及普通清政府統治下的城市如何不同,據說最初這個「有人」就是芥川龍之介。
中國派遣留學生到日本成就斐然,連國父孫中山也是留日學生!此書序言由張明杰先生撰寫,由於資料詳實,借用予各位同好學習、分享。透過閱讀一百幾十年前中國及日本不同人士的旅遊文學,我們彷彿也能跟隨他們的眼睛一起看到不同的中國與日本。

根據張先生指出,「近代中日兩國真正意義上的交流此於19世紀70年代」。1870年明治政府派外交代表柳原前光前來中國與日本建立正式外交關係,第二年簽訂中日修好條規。直到六年之後,中國方面第一屆駐日使團進駐日本, 公使為何如璋。
芥川龍之介 支那遊記
雖然鴉片戰爭之後清政府在國際間聲明狼藉,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令天朝大國名譽掃地,但是以學者、文人為主的使館人員,在日本依然受到文化界人士熱烈歡迎。他們經常聚集一堂把酒論詩,切磋文藝。
後來一位當時名震海外的中國報業人士王轁寫下了《扶桑遊記》,記錄了長崎、神戶、大阪、橫濱東京四個月的旅程。據說日本文人雅士君已邀請王轁評詩為榮,誠如其本人所言:「承諸君子之款待周旋,可謂至矣!」
 
甲午戰爭(1895)之後第二年清政府派出了十三人的留日學生,揭開了近代中國人留學日本的序幕。至日俄戰爭(1905)年前後, 10年間中國留學生已高達八千人。同時官員及各地人員到日本遊歷考察蔚然成風,其中一些人寫下了考察日記或旅遊文學,例如《東遊日記》、《日本考察事務遊記》、《談瀛錄》、《日本留學日記》也是在明治維新後寫成,為今人了解明治維新後日本社會、經濟、文化等等提供寶貴的第一手史料。已故日本學者實藤惠秀畢生努力收藏這些遊記,個人收藏達230種左右。後來這些日記都保存在東京都立中央圖書館。
內藤湖南
近代日本人也寫了大量的中國遊認,目前以「國立國會圖書館支部的東洋文庫」收藏最為豐富。例如中國研究委員會於1980年出版了《明治以降日本人的中國旅行記解題》,當中就有明治、大正、昭和三個時期400種中國遊記。
剛才提到近代中日兩國真正交流大約開始於1870年代。其實相比起清政府1878年才派團到日本相比,明治政府就顯得積極主動。1872年日本已經在上海設立領事館和福州領事館, 1873年開設香港領事館, 1874年在北京設置公使館並開始常駐外交官。
至於交通上的往來, 1875年受政府委托,日本三菱商會已經開通橫濱月上海之間的定期行路,投入汽船四艘並以每周一班航行形式運作。後來再開始了其他不定期航線,方便兩國之間的來往。
透過這些措施中國日本官方與民間甚至個人出埠旅遊或者學習的個案逐漸增多。這些組織有各種目的:有觀光旅遊,也有調查政策、收集情報;有些或者是求學或者工作。
當中出自個人之手的遊記為數不少,以明治或者大正時期為例,張明杰先生分析大概有以下幾種類型:
「第一種,官僚或政治家;第二種,學者及記者編輯;第三種,作家或藝術家;第四種,教育及留學學生;第五種,軍人或所謂流浪人士;第六種,商人或者實業家;第七種,宗教界人士;第八種,民間人士。」
因此能夠找到不同人士寫下的遊記,就好像我們閱讀現代的旅遊文學一樣,透過不同人的眼睛,看到不同的日本或者不同的中國。
要是各位對這個類型的書本有興趣,比較著名而且容易找到,值得推介的除了現在手上的芥川龍之介《中國遊記》,還有大文豪夏目漱石《滿韓漫遊》、比較為中國讀者熟悉的應該還有京都學派內藤湖南《燕山楚水》、以及內藤老師的弟子桑原騭藏《考史遊記》。德富蘇峰的《中國漫遊記》也是廣為人知的。

延伸閱讀

 

 

如果想看日語版本的話,可以參考以下連結:
當時中國還是叫支那,所以原書名字其實是《支那遊記》。
更多有關芥川龍之介到中國寫遊記的背景資料(繁體中文):

Related Posts

by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東京留學、旅居日本47道都府縣並多次深入採訪日本各地。興趣為和服、水引、日本明治大正文學、持唎酒師資格。著有日本文化書籍《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獨遊旅行指南《日本一人旅》(2019)及香港日本戰前交流歷史研究《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 Nex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