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 More

About Myself

Follow Me

On Instagram

Discover

Facebook Page

電影觀賞後感【それから(港譯:其後)】夏目漱石明治年間經典三角戀故事電影版

11 years ago

經常會看到一些經典的文學作品會被拍成電影,對於未有看過原著的懶人筆者來說絕對是一個了解作品的大概內容的機會。特別是日本的經典文學大師川端康成,例如去年寫過的《伊豆的舞娘》和早陣子介紹的《我的美麗與哀愁》都是電影不輸原作小說的經典之作。 今天寫的是在2013年10月、11月時香港電影院翻炒上映、1985年11月9日初次上映的《其後》。這個「其後」是直接翻譯「それから」這組日語詞語,也就是夏目漱石這位日本大文豪的作品的原著的名字。這令筆者想起了The day after tomorrow香港翻譯成「明日之後」-不過這個「其後」之後還有沒有怎麼樣,就不知道夏目漱石的心中所想了。 《其後》作為夏目漱石的小說,於1909年6月至10月在東京朝日新聞和大阪朝日新聞連載。和《三四郎》、《門》都合稱前期的三大作品。故事背景正正就是1909年,當中有提及當時的商業糾紛「日糖事件」。 故事的主人公是家庭環境富裕的長井代助,他在大學畢業後多年仍沒有一份固定的工作,一直依靠父母提供金錢的援助過著非常舒適的生活。相反,他大學時期的朋友平岡常次郎則在京阪的銀行努力工作,並娶了同學之妹三千代為妻。後來因為一些事故,平岡辭了職來到了東京,希望家境富有的代助能幫忙找個工作。 話說三千代原本和代助比較要好,但因為代助的幫忙,最終兩人非但未有發展,三千代更和平岡連為夫婦。婚後三千代生下一子不幸夭折,她的身體亦變得非常差。代助看到昔日喜歡的對象過得不如意,既是同情也是前緣未盡,往日未有流露的情感不知不覺就流露出來了。 電影中的描寫是利用三千代的小動作去描繪她對代助的感情。有一幕三千代看到代助遺下的水杯,不假思索就拿起來。代助問為什麼,她答:這沒有毒,對不?這就是透過女性主動親近男性表達她雖然沒有說出口卻表現在行動的心情。 在雨中,她們拿著雨傘拿著水仙花亙相對望,理論上根據電影情節一般應該會抱在一起的兩人,最後還是保持著禮貌的距離。正因為他們的關係是朋友和朋友之妻-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電影鏡頭一轉,彷彿依稀他們還是學生年代。三千代的哥哥管沼和代助、平岡一起出遊。拿著日傘年輕又純美的三千代令平岡和代助沒頭沒腦地愛上了。代助知道平岡喜歡三千代,就幹出了自以為非常偉大的拱手讓愛之事。三千代「以為」和平岡結婚代助就會快樂,於是也就順理章地圓了代助的「心願」。 年已三十的代助一直未有娶妻。重遇三千代令他平靜心湖泛起了一個個漣漪。三千代一方面愛慕代助,另一方面亦要為家計擔心。她厚著面皮向代助一次又一次借錢,就是為了維持平岡和她組成的可悲的小家庭。假如可以重來,他決不會再把三千代讓給這個不能令她幸福又不解溫柔的笨蛋平岡。 平岡一直也有留意到妻子的異樣。他不敢聲張,因為他自知自己有求於代助。可是《其後》和十幾年前日本大流行的名電影《失樂園》並不一樣,《其後》中的婚外情非但沒有任何肉慾,還拍得非常唯美-雖然筆者也有聽聞過朋友表示《失樂園》也很文藝。《其後》的精華在於愛在心裡卻不可宣之於口,由眉梢額角的刻意隱瞞到痛苦至惡疾纏身,就如中國經典小說《紅樓夢》的黛玉苦等寶玉淚盡而亡。 1909年的婚外情是大罪,三千代卧病在床之後、平岡最後寫了一封匿名信給代助的家人,最後代助被逐出家門,結朿了他三十年的優哉柔哉生活。其後,其後,其後,作者把這個悲劇的結局留給看官們自己思考。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關注Blog主Twitter:https://twitter.com/wongkiri

香港大會堂 Viva非凡美樂的《弄臣》Rigoletto 出色的韓藉女高音李尚恩

11 years ago

弄臣,就是專門討好王公貴族的隨從。他們為求主公一笑,往往不惜指鹿為馬,不理是非黑白。在眾人指罵中弄臣雖然值得鄙視,可是他們也只是封建制度下的可憐小人物。除了逢迎,他們別無其他生存之法。 歌劇名字是一個弄臣的名字:Rigoletto。故事背景發生在意大利城邦Lombadia,時為十六世紀中葉。這個中世紀意大利小城邦公爵的弄臣Rigoletto相信是世界上最知名的悲劇人物。原著由大文豪Victor Hugo所著,歌劇由Verdi寫成。當中公爵所哼的小調’woman is fickle’更成為了小學音樂教科書都有的小調。歌劇首演於威尼斯1851年。 12月14日一個夜雨中的星期六夜晚,隻身到了香港大會堂欣賞由成立於2008年的Viva非凡美樂為大家帶來的表演。485元的票價可以欣賞Verdi的歌劇,也算是超值。正如年初的茶花女 traviata,要是把整個歌劇團連人帶景搬來香港,貴也是無可厚非的(這不代表筆者贊成藝術節年年加價),既然樂團是本地薑,一來支持本地製作,二來也可以便宜一點,也是美事一件。 第一幕,Rigoletto出場。在布幔前他慢慢在布袋取出了小丑戲服換上。布幔一開頓時眼前一亮:佈景是雙層的,樓上樓下都是衣香鬢影的人群。男男女女拿著面具翩翩起舞。就在這裡,年輕英俊的公爵出場了,他看上了場中最耀眼的伯爵夫人。伯爵嘗試不讓妻子受公爵調戲,弄臣阻止,伯爵夫人最後慘遭公爵毒手,伯爵憤而不敢言。在這人人自危之前,男爵從門口出現,怒斥弄臣的無恥令他女兒受到公爵姦污。弄臣嬉皮笑臉,反對男爵不敬。男爵悲憤交加地下了毒咒,願弄臣總有一天得到報應。弄臣心虛但不作聲色。 有公爵的撐腰,才有無恥的弄臣。有奉承的弄臣,公爵氣熖更盛。在弄臣的心理獨白中,他唱出了駝子的悲歌:我知道自己沒有妻子、駝背為世人唾棄、並沒有一技之長。除了討好公爵他別無選擇。可幸我尚有一個天仙化人的漂亮女兒Gilda。 第二幕,全場最矚目耀眼的女主角Gilda出來了。看了歌劇次數不下十次八次,還真沒看過這麼嬌俏可人的女高音!看Aida時心中老覺得公主們又肥又老,可這Gilda卻年青貌美,嬌小可愛,更可喜是她生來一副好嗓子,人靚聲甜加上熟練的唱腔,演起孝順又痴情的Gilda來簡直是天衣無縫。 惡貫滿盈的弄臣對女兒Gilda循循善誘,告誡她不可單獨外出。可是原來她的女兒一早已經對星期日禮拜在教堂中遇到、裝扮成窮書生的公爵一片痴心。 眾大臣為了作弄弄臣,告知他他們將會擄帶伯爵夫人給公爵耍樂,實則擄帶他女兒Gilda。被蒙在鼓裡的弄臣,就幫忙把自己的女兒送入公爵的口中了。Gilda成為了公爵的女人,弄臣在公爵府邸重遇當日女兒慘遭毒手的男爵,明白了善惡到頭終有報的道理。 弄臣買通了殺手,讓殺手的妹妹勾引公爵,再偷偷地把女兒帶到海邊一間小木屋,讓她發現了公爵在調戲另一名女子。痴心的Gilda很絕望,弄臣讓她女扮男裝連夜逃到Verona,也就是羅密歐與朱麗葉故事的發源地。女兒半夜折返知道了殺手的詭計,於是以自己的血肉之軀救了公爵,最後死在殺手的刀下。弄臣來到時,只能見到女兒最後一面。 兩小時多的歌劇中最深得人心的絕對是女高音李尚恩(Sang Eun Lee)。李尚恩飾演主角女兒Gilda惹來全場激賞,聽說無論是美國的歌劇合演又或是國際聲樂藝術學院在以色列、法國或是日本的演出都好評如潮。華盛頓郵報讚許她能把每個音都精準發揮,同時把純真孝女慘遭欺騙、對父親的孝順、對公爵的熱情一一精彩傳達。 能夠在聖誕節之前看到這麼一個精彩的歌劇,非常滿足。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關注Blog主Twitter:https://twitter.com/wongkiri

〈附:Youtube可看的鬼片〉英國West End名作 聖誕節的恐佈Stage Play【Woman in Black】

11 years ago

因為朋友的極力推介,今年聖誕節之前去看了一場自己也想不到自己會去看的話劇—聖誕節的鬼故事,”Woman in Black”。這是倫敦West End連續二十六年的熱門話劇,特點是全程只有兩位演員—或者兩位半! 對於話劇,在筆者心目中從來故事內容都不是唯一的評分指標。演員的演技還有舞台效果燈光都能影響一齣話劇的分數。兩個人的話劇既沒有瑰麗的佈景,看開威爾第和華格納的傳統歌劇的筆者竟然也對這個話劇感到拍案叫絕。無他,這就是演員的精湛演技所在。 兩位演員不斷強調Imagination這一個字。他們能夠利用各種表情動作,令明明空蕩蕩的台上充滿了陰森可怕、懸疑詭秘的氣氛。即使是一隻「虛擬的小狗」,也能在他們兩人的細微動作之間令觀眾感到台上「真的有一隻狗」。 故事內容其實是根據1980年代Susan Hill的小說改編而成,1989年的平安夜這個故事還上過電影院的大銀幕。而這一個話劇在倫敦的已經和歌聲魅影齊名,享負盛名21年。故事的內容大約是說有一個年老的男人寫了一個劇本,希望講出他心底裏多年的秘密—一個年輕時遇到的可怕經歷。由於演技不佳,他聘請了一位演員和他一起排練這一個劇本。話劇的內容就是名符其實的戲中戲,這個年老的男人和年輕的演員一起在空蕩蕩的舞台上把這一個幾十年前的故事寫出來。 Youtube上可以看到大約的情景: 高個子男人年輕的時候無意間意外地遇上一位遠親離世,得到一筆遺產—一間在鄉下的大屋。在遠親的喪禮上他看到一位穿黑衣的女人,面容慘白偷偷看著大家。可是除了他之外其他人都沒有看到這個女人。 高個子男人和演員繼續排練。故事說到高個子男人親身前往鄉間的大宅,並在那裏在再遇黑衣的女人。夜晚發生了很多奇怪的事,例如聽到馬車的聲音、小孩的尖叫、還有來自密室裡各種雜物的聲響。高個子男人成功進入密室,看到還在搖晃的木馬、聽到音樂盒的音樂—這是傳出話劇之中最可怕的一幕。話劇的表達手法是把全院的燈都關上,年輕時的高個子男人(就是演員扮演的角色)拿着一個強力電筒掃射台下觀眾。配合不停的「砰砰」聲響,讓觀眾也感受到他的心跳悸動。 後來高個子男人在大宅中的書信裏得知了整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大宅的主人早年收養了一個小孩子,他的母親也寄居此地。可是後來這個小孩子和她的保母遇上了馬車意外:在一個大霧的早上馬車跌入了沼澤,他們全部都因此而意外死亡。孩子的母親在大宅上看到一切,最後鬱鬱以終。 透過當地人的描述,這位孩子的母親化身成黑衣女人回到了這個大宅陰魂不散。相傳曾經看過他的人的孩子都會受到咀咒死亡。年輕的高個子男人離開了大宅之後回到倫敦和未婚妻結婚,一年之後他們的孩子出生。可是後來孩子竟然也遇上了意外過身—而高個子男人還清楚記得那時他在街上也曾經和這個黑衣女人再遇。後來高個子男人的太太也過身了。 演員和高個子男人的排練至此結束。直到這時演員才問:那麼我們這段日子期間在房間裏那個黑衣的女人也是你安排的女演員嗎?高個子男人變色道:我沒有安排女演員。原來因為高個子男人把這個歷史故事重演,引起了黑衣女人的注意。她已經離開了大宅,來到了這裏永遠陪伴他們… 故事是非常傳統的英式鬼故事。岸邊大宅、小孩子的房間、馬車、木馬、音樂盒、還有古老的墓地以及小小的教堂。論故事內容這不算非常可怕,話劇精彩之處是在於燈光以及煙霧的安排。當年輕的高個子男人一個人在大宅之中跑出去往往都是遇到濃霧退卻。這些濃霧就由台上的煙幕效果取代。至於那些可怕的鐘聲、馬車聲、小孩尖叫聲就由觀眾席背後傳出,讓觀眾們彷彿進入3D動畫影院如同親臨其境。作為聖誕節的鬼故事,這的確比Nightmare before Christmas卡通片來得真實而肅殺。 最後一提是這個話劇全院有九成都是金髮棕髮的洋人,餘下的是說英語的華人。話劇全程兩小時只有兩個演員(還有偶爾在劇場上穿插的黑衣女人最後也沒有出來謝幕,我就算她半個人),在沒有任何字幕需要打足十二分精神的「惡劣環境」中對於英語怎麼靈光的筆者來說這真是一個非常了不起的挑戰! 1989年的電影版完全版: 外國網站有關Woman in Black介紹文: http://johnvreeke.com/womaninblack/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關注Blog主Twitter:https://twitter.com/wongkiri

香港中文大學2013年人氣話劇【教授】感想文

11 years ago

千金難購一票,說的是11月18日香港中文大學邵逸夫堂的話劇—《教授》。 錯過了公演,幸得好友友情相告10月某天早上10時在中大開賣,9:50到達已有過百人排隊,可見口碑極佳。烈陽下苦等近兩小時成功入手門卷,竟是人手劃位的!單是這張手寫票已值得紀念。不過,《教授》千呼萬喚讓人望眼欲穿,將近一個月的等待到底值不值呢? 《教授》是每一位對「大學生」這個名詞有嚴肅思考過的大學生都應該看的話劇。不是因為它煽情地勾起了你我求學階段,而是一種在學習、拍拖、兼職、上莊、成績以外的人文精神和對社會道義的追求。 故事中主角有四個人。第一個是70年代的大學生,現為哲學系講師。他經歷了八九民運和九五保釣,放棄了女友沒有了自己的孩子,在哲學系裏當著一個「看似」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講師。他支持學生追求社會道義,關心參與學生運動的學生。 講師的妹妹很早就產下了兒子。作為單親媽媽,她憑一己之力成為了會計師,獨力撫養兒子成人。兒子正在中文大學讀法律系二年級,同時修讀舅父的社會道義課,他對貨運碼頭工人權益以及香港的未來都非常關注。 最後餘下的是女主角是一個末代高考生,因為成績不佳而選擇了水泡科目哲學系。她一心一意以轉到商學院為目標,可是就在遇到這位法律系二年級的學生之後因為愛情、也因為對方對社會道義追求的熱情令她改變了自己一向只以追求成績為重的看法。 如果你也是一個覺得人生只需要追求名利金錢的人,在這裏你可以離開了。知道以上內容大綱已經足夠你在中大校友面前吹噓一番,拉攏關係。不過這話劇的重點可不是一個內容大綱下的大學生活這麼簡單。它要引起的是作為中大學生,到底三年教育得到了甚麼呢? 以下是自由意見抒發部分。 那三年間,我沒有怎麼追求過GPA。素來對哲學系的課也有一點點興趣,可是自問是一個聰明的料子,所以往往只挑容易學習的科目,以免自己連功課也交不出來。正巧在話劇中出現了三個課堂:《愛情哲學》、《死亡與不朽》、《哲學與人生》也算是曾經上過的。這些科目當然會拉低筆者這一種「不是哲學系本科生的學生」的GPA,不過又有甚麼所謂?誰能知道在十年前看過的這些竟然在十年之後突然在眼前浮現?我還要感激十年前的我竟然修讀了這些課才能讓我今日突然滿腔眼淚消費起這一種話劇中的「大學回憶」! 我認識的人裏也有人轉系。所謂的好學系,就是可以投身商界,將來名成利就的工商管理學院,雖然我不知道那些投身商學院的朋友們最終有沒有名成利就。話劇中的女孩子還年輕,可能還有一點迷惘;對於筆者這一種離開大學將近十年已年屆三十開外的女人來說,現在回首重看往日少年輕狂日子有時望着商界「撈得好掂」的人實在是「欲說還休」—還好筆者也沒有後悔選擇了文學院這條道路。它是商業以外更加高一個層次,人文精神不是在大學裏學來,卻是在生活中慢慢浸染出來。哲學系的女主角明明就有一個很好的環境,她卻不知道即使她不進入商學院只要有本事的話一樣可以出人頭地。可是既然她的家庭背景讓她有一個負擔,選擇商學院始終還是「對她來說」最安全的道路。 至於大學二年級法律系的學生—社運王子還有他的朋友阿峰,筆者有種錯覺是現實之中的陳玉峰?當很多人以為做專業人士是為了自己名成利就,只是也有一些熱血的年青人他們先身為社會上的上層—專業人士,卻以一己之力為基層市民拼搏為他們爭取合理的權益。 但是,那位法律系學生的會計師母親也沒有錯。在香港今日這個社會追求甚麼社會道義遙不可及,有條件進入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的學生第一件事難道不是唸書入商界或成為專業人士然後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這樣才算不負眾望衣錦還鄉。會計師母親代表的是社會對年青人的一貫訴求,也是社會上的主流價值觀。 筆者個人認為,讓大學生學習、體驗、感受「社會道義」理所當然,而且身為社會上的「天之驕子」這更是義無反顧的責任和義務。不論你是否支持佔領中環、反對國民教育,但至少你要知道這個社會發生甚麼事,能夠有自己的立場、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學習批判性思維、還有各種對社會現狀的分析能力。這就是筆者心目中作為一位合格的大學生、稱職的大學生應該要知道的東西,而不是純粹「頽過」三年,終日研究如何用「關窿」炒股炒買iPhone然後去添置更多名牌而不是支持自己的學費又或者幫補家計。 咦?怎麼好像不是社會主流的說話?怎麼好像違反了「中環價值」?不錯!本網何曾告訴過你筆者是一個主流的人士?要是筆者是一個隨波逐流的人的話,那現在還會在這裏和你這麼一大篇說話而不是去賺取更多金錢?難道你們已經忘了筆者也是文史哲出身的嗎?所以這篇《教授》其實也就是筆者非常身同感受的故事。 如同教授所說,知識就好像一棵小樹苗。即使在山上見了高樓大廈,他還是會在石屎縫間茁壯生長,有一天他總會冒起頭來。可是筆者更想補充一點:除了大學裡學會的知識之外,大學三年間每一種經歷也會豐富了我們的人生。不論是學運社運還是甚麼樣的活動,在你有一天驀然回首就會發覺它們原來為自己的青春染上了更多色彩。 或者這個社會的石屎已經太多,無數蠢蠢欲動的心、我們的熱情就埋葬在這個石屎森林之下,只有很少數的人憑着堅持的信念,在石縫之間冒起了青翠的綠葉。  延伸閱讀:那一年, 我為何不唸工管不唸金融, 義無反顧入歷史系? https://www.kiri-san.com/blog/articleDetail/1474.htm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關注Blog主Twitter:https://twitter.com/wongkiri  

歷史系畢業生談中學讀中史及世史科感受

11 years ago

某日坐升降機遇上一對母女,孩子說今次的中史試卷只有六十分,母親說算了吧反正也不會讀下去—要讀也讀世界歷史啦,練下英文都好。 到底中國歷史科出了甚麼問題?在談學習民族大義國仇家恨、感受治亂興衰朝代更替這些崇高的理想之前,為甚麼我們不讀中國歷史?除了是因為他的實用性不足夠、不足以讓你成為甚麼專業人士,這一科到底有甚麼令一些喜愛讀書或者希望嘗試了解自己身處的國家的學生們也望而卻步呢? 首先利益申報:筆者在中學七年同時修讀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大學則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歷史系。嚴格來說連續讀了十年的歷史,當中包括中國、外國;有政治史、有經濟史、有文學史、自然也有社會史等。 可是和很多修讀歷史系的同學不一樣的地方是筆者真心覺得中學的中國歷史科真的很難讀得好。在高考的時候修讀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竟然遇上了同一個範圍—晚清時代至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年間的近代史。這一個共同的年代在不同的科目裏竟然是完全不一樣的!在這裏筆者不知不得不讚美當年的世界歷史科老師,因為她我才會去年歷史系。要是讀「歷史」真的是和「中國歷史科」一樣的情況,我打死也不會進入歷史系的。 在1999年筆者考中學會考的時候約有三萬多人報考中國歷史科,今年2013年人數大約餘下不到一萬人。這個情況反映了除了中國歷史課被學子們視為無用的科目之外,它本質上就忍不起人家的興趣去修讀。為甚麼我這麼說呢?首先,難道經濟科地理科也是非常實用的科目嗎?我也不覺得英國文學和中國文學、世界歷史非常有用,能讓你賺錢揚名。其次,使用母語教學的中史相比起英中裏使用英語教學的世界歷史科不是更容易讀得好嗎? 早幾日無意間得到一份近年的中國歷史科公開試題目,一看之下發覺問題還是老樣子:加入了杜甫的詩句、加入了「縮短了」的國史大綱、還有白話文解說和一些地圖輔助說明下卻有換湯不換藥之感。答案的還是四個字四個字的那種舊模式—國亡總是君主昏庸好大喜功橫徵暴斂天災四起,興邦就見輕徭薄賦虛心納諫復修長城興建運河;偶爾特定朝代就會有個分封子孫強幹弱枝高壓懷柔什麼的。更可怕是還有填充題: 1)清朝皇帝選調翰林官到_______當值,當值的官員根據皇帝的意旨擬寫諭旨。 2)清朝皇帝在隆宗門內設立_______,挑選謹慎可靠的大臣處理機密事務。 請告訴我兩個空格內應填的生字以及這兩位清朝皇帝分別是誰? 從教育界的朋友間得知,幾年前朋友去考評局參加關於新高中中史課程簡介會,有些人真是古老石山到牢不可破,堅持認為把資料題引入中史科已經是「將世史科的方法用在中史科」。上帝!我們要的不是一個表面的框架,而是根本的改革好不好。 想起唸中國歷史科筆者真是一殻眼淚。想當年筆者年世界歷史的成績還不錯,可是中國歷史科真是欲哭無淚。即使是到高考的時候,明明還是再說鴉片戰爭、說天津條約說北京條約,為甚麼世界歷史科可以使用的技巧在中國歷史裏完全不通用?中國歷史科需要的感覺還是停留在四個字四個字的標準答案—此話怎麼說?只能說如果我把書本背好了我就能拿一個A的感覺。 就用大家都比較熟悉的和我們香港市民息息相關的南京條約來說。在世界歷史科重點並不是香港割讓了這麼簡單,學生除了要知道鴉片戰爭對於清朝的影響對香港未來的影響,還有這場戰爭的重要性以及戰爭的類型—這到底是商業戰爭還是一場上的政治的角力?這類型的題目讓學生溫故知新,從歷史洪流中讓我們站在一個宏觀的角度查看這個地球的變化,然後再看我們今日身處之地,明白人間的歷史如何川流不息。例如談到革命時,雖然失敗可大家都知道他們為日後的民主或者推翻帝制建立了非常舉足輕重的基礎。還有更加重要的是到底是一個英雄人物造就了時勢,還是一個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只要有合適的時勢就自然會有英雄人物冒上來?這些充滿爭議性的題目訓練了學生的批判性思考和思辨能力。考試題目對筆者來說都頗有趣味,至少在背誦也沒有那麼辛苦,因為答案言之成理就可以了。 可是那個可恨的中國歷史科就不是這樣了。筆者一直在懷疑那些年中國歷科拿A的朋友們,你們的腦袋到底是甚麼構造的?為甚麼你們可以把有西周封建至中國大躍進期間幾千年的歷史都塞進腦袋裏,而且還可以記着那些地圖、每一場的戰爭、每一個朝代的首都在甚麼地方等等這些雞毛蒜皮的小事?老娘真的背不下去啊!臣妾真的辦不到啊! 一言以蔽之筆者認為學習中國歷史絕對沒有問題。可是我們能不追蹤一些太過雞毛蒜皮的地方,多想一些比較有建設性的主題嗎?例如考慮到底封建制度是否適合推行、又或者再君主集權之下的社會是否能長治久安、隨便選擇幾個朝代為例陳述自己的見解再配合適當的史實,這樣不是更加有趣味嗎? 所以雖然筆者當年覺得歷史很有趣,但只局限在世界歷史科—直至上了大學念到不同的中國歷史課,有不同的視野和觀點,才看到讀中國歷史原來可以比較有趣和生動。要不是大學時遇上了比較好的教授,中國歷史科變得不再僵化,可能到現在我還會覺得中國歷史科真是__ __ 的科目!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關注Blog主Twitter:https://twitter.com/wongkiri

攞正牌玩語言偽術-《疊配文》胡鬧荒謬話劇下的政治真相

11 years ago

看話劇能夠連續看三個小時很累。如果要連續三個小時都在動腦筋的話這簡直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吧!那麼,要是這三個小時裏又有胡鬧、又有動腦筋、又有笑話、又有嘲諷又如何呢?答案就是捷兄的話劇名作《疊配文》。 東歐的話劇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比較陌生,源自捷克的創作筆者更是第一次。《疊配文》的編劇名叫Vaclav Havel,在創作這個劇本時他面對強大的審查制度,如果他寫的劇本被認為攻擊政府,不但沒有上演機會還有機會被抓去監禁。因此本劇處處利用隱喻,不斷指桑罵槐;明明在公的不公義的政權,卻好像在述說一個荒誕的笑話。只有這樣Havel才能渡過政府的審查。這一年是1965年。 故事的內容大致是說某個局的局長收到了一份以新式的語言「疊配文」寫成的公函。可是由於局長根本不懂得這一種語言,他無法知道這封公函是甚麼意思。根據秘書所指出原來整個局的人都知道甚麼是「疊配文」,而且還在會計部原址設了一個教室作教學。他更發現「疊配文」推行的人竟然是副局長!而自以為隻手遮天的副局長卻不知道自己親密無間的拍檔原來才是真正的機構負責人,整個翻譯中心都聽他的話。更加精采的是原來在這棟政府大樓裏有一個「中央監察局」;專責專員無時無刻都在洞裏監視着每一個員工的最新動向! 對於自己不了解自己旗下員工的所作所為、上級的提示、還有大方向的改變,他心中十分震驚:「原來我這個局長甚麼都不是!」 要了解這一幅公函的意義必須先找翻譯員。可是翻譯員表示如果沒有許可證他們不能代為翻譯。在申請許可證的時候,負責的博士表示沒有身分證明書他不能發出許可證。向主任查詢如可得到身分證明書時,主任表示如果他手上的「疊配文公函」[假如]是員工評估書的話,基於在互相牴觸的大前提下他不能發出身分證明的文件。而要知道局長手上的書信到底是不是員工評估書,卻首先需要馬上把它翻譯出來。 除了行政紊亂政出多門之外,話劇中的每一位員工除了局長之外他們都在工作上表現得漠不關心—只求無過,不求有功。秘書每天的工作就是吃早餐吃午餐,還有梳理秀髮。新開張的翻譯部門每天最關心的就是生日會和午飯。高級的女主任喜歡命令年輕的女秘書每天替她搶購減價貨和買東西吃。對於香煙雪茄和咖啡他們非常之有興趣—因為這是調劑辦公室生活的用品。 最後局長手中的書信在經歷了接近三小時的擾攘沸揚後終於翻譯出來:這竟然是份以「疊配文」寫成、請他馬上禁止「疊配文的推行」及「嚴懲推行疊配文推廣人(副局長)」的文件! 至於劇名《疊配文》這種新文體到底是甚麼東西呢?它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公式語言—由於非常獨特,所以和世上所有約定俗成並且會改變的語言不一樣。它遵守個字有着60%和其它文字不一樣的規則,不會發生打錯一字即失其義的問題。例如bun, gun, nun這些英語裏會犯錯的字就不會出現。是取而代之的是由於太正確了,每一個詞語都非常地冗長累贅。連副局長到最後也說他曾經相信他自己的出發點是好的。為了推行,他日以繼夜推行,可是最終這新語言還是瑕不掩瑜。一言以蔽之:「疊配文」並不實際! 根據秘書所說,整個局裏除了其中一位員工、翻譯員、博士和老師之外,根本無人能學懂。即使是堅決推行的副局長也是上了一課便放棄了。規例複雜、每天幹一些表面的東西,老是說要追求更迅速的效率、更人性的程序、更好的工作環境、更完善的制度,可是到最後勞民傷財、以小事化大事、使用彊化的制度去維護一己的利益,上樑不正下樑歪。這到底是捷克還是哪裏呢?古語有云:「蓋明者遠見於未萌,而智者避危於無形」對於改革現狀推行有效行政的方案,要了解到底他們是否真正切合時弊、提高效率,有時不一定透過事實才能證明。而發現不合適的時候大刀闊斧加以改革,可是未能切中要害、永遠重蹈覆轍也是很多官僚機構會發生的情況。話劇到最後「疊配文」推行失敗了,他們重新推出另一種新語言去改善。再做多錯多的情況下,觀眾苦笑:「難道以不變應萬變不是才是更實際更人性化嗎?」 幫助局長重新奪權的小女職員到最後被女主任辭退。小女職員向局長求援,局長竟然對他說為了更加多大事所以必須犧牲她。局長更勉勵小女職員作為一個自豪地說出自己的哥哥在劇團工作的女孩子最終一定會有光輝的一天。長篇大論的官腔、從核子分裂到人格分裂由局長口中從容不迫地說出。最後局長拿起刀叉加入了一起去吃午飯的「局中職員群眾」中。小女職員卻豁然開朗,拿起手提包快快樂樂地離開這個「局」。 在香港藝術也已經開始遇到箝制的時候,我們看《疊配文》到底又看不看到甚麼敏感的話題?對於此事,7A話劇團的導演一休是這麼說的:「如果你看到甚麼那是你自己對號入座或是你自己想出來的!」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關注Blog主Twitter:https://twitter.com/wongkiri

為何「一」要寫成「乙」、「乙女」又是什麼?

11 years ago

大家有以下疑問嗎? 為什麼廣東話「一個」要叫「乙個」,不是「甲」或「丙」?根據以上兩岸三地朋友意見,港台皆有使用「乙個」之習慣,中國大陸卻沒有? 上個月某天借助萬能的Facebook,向各路英雄豪傑虛心討教,終於得到了比想像中更多更詳細的答案,除了感激之外大有「高手隱於世」之感慨。以下為各方英雄豪傑的回答,謹把它們輯成一文於網上流傳,亦為知識傳播略獻微力。 首先「乙個」多為商業場合使用,如果用「一個」容易被人「一」字改成「十」「千」等等。而乙字和「一」字的共通點就是兩者都能一筆而就,亦難更改成其他數字故有約定俗成的先例取代「一」字。太簡單的字一向都有問題,例如歷史上著名的「傳位十四皇子」變成「傳位于四皇子」,為防止重要的數字被更改,使用「乙」字取代「一」字實在有其功用。因此,歸根究底其實就是寫書法問題,只要把寫法打曲變成「乙」字就可以解決何樂而不為。楚辭中本有神名天皇太一,這個太一後來也變了太乙。 至於典故方面,其實早在大家小學學習寫毛筆時答案已經出現了。「上大人,孔乙已」-不是「孔乙己」!這句意思是,上大人,就只有孔夫子一個而已。是故「乙」字乃「一」的意思。至於後世我們常叫孔乙「己」,是因為魯迅的文章,比原文更出名! 2013年11月22日更新: 本文推出後收到來自佛山的網友留言,同時輯錄。 「…但我認爲,孔乙「已」嘅解釋并唔可以令我信服。根據我嘅觀察,刻本經常混淆己已巳三字(截圖係清朝錢大昭《邇言》嘅刻本)。另外,喺表示「而已」時,一般係用「耳」而唔係「已」。 經查,「上大人」可追溯到敦煌殘卷,圖片要去圖書館或者買先有(我懶得去,亦無買嘅必要),不過具體資料亦可以參考鄭阿財同朱鳳玉寫嘅《敦煌蒙書研究》第139至164頁,入邊有對相關敦煌殘卷嘅詳細記錄同分析。其中第3797號殘卷(見書第140頁第5點)明確記載有「丘一己」(孔子名丘),證實咗「乙」、「一」之間嘅關係。我傾向於斷句爲「上大夫孔(丘),一己化三千(三千弟子)」嘅講法。」 順便問一下,近年日語的漢字經常在香港出現,其中代表純潔的少女的「乙女」更是常見。那為甚麼日語中「乙女」不叫「甲女」或「丙女」?難道也是解作「一女子」? 原來,おと(をと)的意思是指年輕,而「こ」是男子,「め」是女子,故「おとこ」是年輕男子,「おとめ」就是年輕女子。「を」「お」是在日本中世後通用了,而「を」成為了助詞專用後,「おとめ」也就成了既定名詞了。留意「乙女」本來只有平假名おとめ跟男「漢」(おとこ)對照,漢字是後人硬加上去的-因為「おと」還可以寫成「乙」。 在川端康成的小說改編電影《我的美麗與哀愁》中筆者就提出「音子」其實就是「男子」同音。看來「音子」的名字也可以變成「乙子」呢。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關注Blog主Twitter:https://twitter.com/wongkiri      

華格納【飄泊的荷蘭人】只有真愛才能得到救贖的唯美愛情

11 years ago

由監製莫華倫領導的華格納(Richard Wagner)早期作品《飄泊的荷蘭人》(The Flying Dutchman)終於在10月初香港文化中心演出。今年適逢華格納誕生200週年,演出的還有國際唱家陣容,自然一早已經訂下了門票。同期還訂下了威爾弟的三幕歌幕《弄臣》(Rigoletto),正好就在《飄泊的荷蘭人》上演後兩個月,2013年的秋冬變得充滿期待。 雖說充滿期待,其實對於西方享譽百載盛名的華格納歌劇,筆者是第一次正正式式欣賞。 受到詛咒的鬼船長在海上飄泊多年,每七年有機會到岸上去找尋真愛。只有找到真正願意犧牲自己用生命去愛他的女人他才能離開這撒旦的詛咒,靈魂得到解放走入天國的大門。 七年又七年,無盡的女人的愛都不堪一擊,一次又一次給予他傷心的結局。終於在一個夜晚他遇到了貪心船長,為了財富而招待他到家裡去。在那裡他遇到了美麗溫柔的船長女兒Senta。Senta的家中正好就有一幅油畫講述飄泊的荷蘭人的故事,這些年來她一直在心中同情愛慕這個不幸的人。雖然有非常虔誠追求者一直苦苦痴戀她,她卻深信自己有朝一天會遇到這一位傳說中的面容慘白、身穿黑衣的歷盡風霜的男子。 終於,這個男子出現了。她誓要跟隨他到天涯海角。往昔的戀人出現,質問她為何不願嫁他。鬼船長絕望了,相信自己又再被人間的女子欺騙。回到自己的鬼船,七海揚帆百川歸海最終命運還是要作弄這可憐的男人。Senta慌亂了,不理船已經開出,沖出了海蹤身投入黑暗的海洋。岸上的眾人都呆了,Senta的真愛終於讓千百年的詛咒解除,鬼船長在眾裡尋她數百年後終於修成正果,一對戀人的靈魂緩緩進入天國。 第一幕台上是一幅鬼船的佈景布。序曲的時間不短,讓觀眾在不受外物影響下慢慢投入心情,想像鬼船長既悲憤又漫長的百年孤寂心境。 布幕緩緩拉開,台上的鬼船非常有氣派,鬼影幢幢讓人驚嘆。鬼船長和人間的貪心船長各自唱出自己當時的心情,一個擔心的不過是風向回不了家,另一位擔心的卻是情歸何處的無家可歸。 第二幕Senta和一眾女眷在紡紗,驟眼一看感覺在看歷史書中的工業革命年代教學。一座座紡紗機和綿花,以及牆上的油畫都迫真非常。女眷們的齊聲歌唱亦很悅耳清脆。透過女主角Senta的歌唱,娓娓道出了飄泊的荷蘭人不幸的詛咒和宿命。 第三幕,如同早前已看過的朋友指出,「無懈可擊」!在燈光、舞台格局以及音樂的配襯下所有皆融為一體,舞台和音樂天衣無縫的配合大約就是這種讓人忘記了所有情不自禁被牽引住的情況吧。 命運和愛的主題總是悲壯慘烈的交織,華格納以音樂配合故事,絕對比看書或電影有趣感人多了。整體來說,佈景和舞台設計、服飾也比起上次看《荷夫曼的故事》有驚喜,希望《弄臣》也能有精彩的演出。 推介:文化中心有一本彩色精印的《歌劇 人生》,值得一看,有興趣的朋友如經過去拿一本吧。 早在真正觀賞之前,其實也和這個歌劇很有緣份。 由於在英國各大書局看到企鵝書出了很多週邊商品(這真是邪惡的商品地獄啊),所以買到了Flying Dutchman的原版明信片。 到文化中心前還找回了七八年前曰本購入的鬼船指環-《指環》(The Ring)也是華格納的作品之一。然後奇怪事件發生了!照片才拍完不久,船竟然斷了,成了真正的「《飄泊的荷蘭人》的爛船《指環》」- 這真是一件值得一記的小花絮。 参考資料: 有關《飄泊的荷蘭人》的更多詳情:http://www.operahongkong.org/form/The%20Flying%20Dutchman%20-%20Eng.pdf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關注Blog主Twitter:https://twitter.com/wongki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