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一」要寫成「乙」、「乙女」又是什麼?

大家有以下疑問嗎?

為什麼廣東話「一個」要叫「乙個」,不是「甲」或「丙」?根據以上兩岸三地朋友意見,港台皆有使用「乙個」之習慣,中國大陸卻沒有?

上個月某天借助萬能的Facebook,向各路英雄豪傑虛心討教,終於得到了比想像中更多更詳細的答案,除了感激之外大有「高手隱於世」之感慨。以下為各方英雄豪傑的回答,謹把它們輯成一文於網上流傳,亦為知識傳播略獻微力。

首先「乙個」多為商業場合使用,如果用「一個」容易被人「一」字改成「十」「千」等等。而乙字和「一」字的共通點就是兩者都能一筆而就,亦難更改成其他數字故有約定俗成的先例取代「一」字。太簡單的字一向都有問題,例如歷史上著名的「傳位十四皇子」變成「傳位于四皇子」,為防止重要的數字被更改,使用「乙」字取代「一」字實在有其功用。因此,歸根究底其實就是寫書法問題,只要把寫法打曲變成「乙」字就可以解決何樂而不為。楚辭中本有神名天皇太一,這個太一後來也變了太乙。

至於典故方面,其實早在大家小學學習寫毛筆時答案已經出現了。「上大人,孔乙已」-不是「孔乙己」!這句意思是,上大人,就只有孔夫子一個而已。是故「乙」字乃「一」的意思。至於後世我們常叫孔乙「己」,是因為魯迅的文章,比原文更出名!

2013年11月22日更新:

本文推出後收到來自佛山的網友留言,同時輯錄。

「…但我認爲,孔乙「已」嘅解釋并唔可以令我信服。根據我嘅觀察,刻本經常混淆己已巳三字(截圖係清朝錢大昭《邇言》嘅刻本)。另外,喺表示「而已」時,一般係用「耳」而唔係「已」。

經查,「上大人」可追溯到敦煌殘卷,圖片要去圖書館或者買先有(我懶得去,亦無買嘅必要),不過具體資料亦可以參考鄭阿財同朱鳳玉寫嘅《敦煌蒙書研究》第139至164頁,入邊有對相關敦煌殘卷嘅詳細記錄同分析。其中第3797號殘卷(見書第140頁第5點)明確記載有「丘一己」(孔子名丘),證實咗「乙」、「一」之間嘅關係。我傾向於斷句爲「上大夫孔(丘),一己化三千(三千弟子)」嘅講法。」

順便問一下,近年日語的漢字經常在香港出現,其中代表純潔的少女的「乙女」更是常見。那為甚麼日語中「乙女」不叫「甲女」或「丙女」?難道也是解作「一女子」?

原來,おと(をと)的意思是指年輕,而「こ」是男子,「め」是女子,故「おとこ」是年輕男子,「おとめ」就是年輕女子。「を」「お」是在日本中世後通用了,而「を」成為了助詞專用後,「おとめ」也就成了既定名詞了。留意「乙女」本來只有平假名おとめ跟男「漢」(おとこ)對照,漢字是後人硬加上去的-因為「おと」還可以寫成「乙」。

在川端康成的小說改編電影《我的美麗與哀愁》中筆者就提出「音子」其實就是「男子」同音。看來「音子」的名字也可以變成「乙子」呢。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關注Blog主Twitter:https://twitter.com/wongkiri

 

 

 

Related Posts

by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東京留學、旅居日本47道都府縣並多次深入採訪日本各地。興趣為和服、水引、日本明治大正文學、持唎酒師資格。著有日本文化書籍《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獨遊旅行指南《日本一人旅》(2019)及香港日本戰前交流歷史研究《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 Nex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