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arn More

About Myself

Follow Me

On Instagram

Discover

Facebook Page

展城館:今昔尖沙咀LEGO展 新增荷蘭小鴨

12 years ago

尖沙咀小黃鴨給繁忙的香港帶來了一個充滿童真的五月, 現在小鴨雖已經離去, 但在香港大會堂側的展城館還能找得到小鴨的芳縱 – 而且是同樣充滿童話色彩的! (圖為展城館圖書館拍出去的風景) 從中環站立法會出口步行到展城館約十分鐘, 地址是愛丁堡廣場三號. 樓高四層, 上面有各種教育設施, 適合了解香港發展. 由即日起至2013年6月17日, 展城館會有尖沙咀Lego展出, 題目是今昔香港. 其實這個在數月前九龍公園的香港文物探知館也有展出過, 不過今次有一點不同. 這裡比上次的場地要光, 拍照好看! 看到重點了嗎? 帆船拖行著小黃鴨… 這真是異想天開 (笑) 舊尖沙咀火車站, 筆者當然沒看過實物. 不過在蘇絲黃的世界的電影中有看過這個場景啊! 一邊是帆船和小黃鴨, 一面是維港渡海泳比賽. 這也是筆者出生前已經沒有了的活動…. 超喜歡這一張相片 另一邊廂是今日的香港, 由於比例比較小, 所以沒有那麼精緻. 遠方看到1881. 這裡也加設了小黃鴨… 北京道一號, 清真寺… 看到筆者的舊公司… 天星小輪不及舊尖沙咀的好看了.. 離開了LEGO展覽上面是常設香港城市發展介紹, 沒有什麼遊客, 可以輕鬆慢慢看.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關注Blog主Twitter:https://twitter.com/wongkiri

第21屆法國五月 Jean Cocteau逝世50週年展覽 觀賞紀錄

12 years ago

去大會堂看Jean Cocteau的逝世五十周年展其實是一個偶遇. 昨天完結的展覽, 筆者是在前天的黃昏才去看的. 而在參觀時還不是太知道這是一個怎麼樣的人 – 先看了, 回家再google成為了不太好的習慣. 他是一個周身刀, 出身於巴黎附近的藝術家 -> 最初印象.   (牆上的字跡不知道是不是他本人的簽名, 我看維基就不太一樣:p) Jean Cocteau的作品其實不是沒看過但是偏偏不知道名字. 那些用幾筆畫出來的輪廓明明就是有表情的. 相比起同年代的畢加索, 筆者認為對於凡夫俗子如我 – Cocteau的是比較易看懂的. 至少我知道畫中的是什麼, 而不是一堆五官和顏色. 去年畢加索是法國五月節的重頭戲, 香港人都湧去看了, 筆者自然也有去附庸風雅一番, 不過看完真的不太懂欣賞. 帶著不肯定的忐忑的心入場, 反而有驚喜 – 嗯嗯, 我知道這是什麼!! 這張海報一眼看到就喜歡了. 緊抿的嘴唇和略帶憂鬱的眼睛看著巴黎於花花世界. 和早幾月前的Andy Warhol展一樣, 這次也有展出Cocteau的用品. 還有一把人面的佩劍, 放在當眼處很醒目. 翻看法國五月書刊, 原來此乃展覽中幾百件展品中最重要的東西之一. 維基說: “Jean Maurice Eugène Clément Cocteau (French pronunciation: ​[ʒɑ̃ kɔkto]; 5 July 1889 – […]

電影觀賞後感【長崎ぶらぶら節】傳統日本風土電影 直木賞小說改編

12 years ago

適逄日荷交流400年, 長崎作為洋人初次接觸日本的地方充滿著異國的情調, 同時保存著傳統的韻味. 故事發生在明治後期大正年間, 講述一位名伎愛八的真人真事. 原著小說由なかにし書寫, 為第122回直木賞受賞作. 此電影為同名小説映画化的巨獻. ぶらぶら節是指長崎的風俗, 名物, 時事交織而成的流行歌, 在江戶時期十分流行. 以三味線作主調充滿陽氣的節奏輕快明朗. 明治時期至大正初期年間, 為了找尋一逐漸隨時間過去而湮沒的民歌, 丸山藝伎和市井學者古賀十二郎把它們都發掘和加以整理. 昭和6年, 愛八的音樂被輯錄流傳至今. 她本人卻因疏財仗義, 雖為名伎落得典當和服維生的下場. 歷史上的二人的照片. 作者かにし礼表示: 愛八不經修飾的令人動容的音樂高潔清麗, 從中能感受到人生的悲喜與共. 和吉原及島原並列, 日本三大花街之一的長崎丸山. 以精湛的三味線技藝, 身為名伎卻有著俠士情懷的女中豪傑愛八. 在一次大宴會裡, 她和長崎某大店的主人, 同時也是長崎的風俗研究家古賀十二郎相遇. 被擊沈的戰艦「土佐」啟發以三味線為戰艦報哀音的愛八, 優美的技術和歌聲以及作為歌女卻關心國家的愛八深深打動了古賀的心. 古賀向她表明希望能和她一起發掘長崎的傳統民歌, 為它們做紀錄不致失傳. 自始, 歌女和研究家踏上了稱不上是愛情又似是比愛情更加純樸的關係, 一起渡過了三個寒暑. 古賀是個有婦之夫, 他家女主人還健在. 愛八作為女顏知己相伴, 給予他沒有補償的愛和支持. 拍攝電影時吉永小百合已經60幾歲, 扮演相信是40幾的愛八勝任有餘. 更難得的是愛八還保留了少女的天真和熱情, 也是吉永做得非常好的地方.在異國情調滿滿的長崎根據史實認真製作, 以豪華的藝伎衣飾到貧民的荊釵布裙, 充滿著季節感的美麗的日本風物鏡頭剪接, 絕對是近年日本傳統電影不可不看的名作. 出演: 吉永小百合, 高島礼子, 原田知世, 藤村志保, いしだあゆみ監督: […]

第21屆法國五月 奧芬巴赫《荷夫曼的故事》觀賞紀錄

12 years ago

荷夫曼的故事(Les Contes d`Hoffmann)是法國作曲家Jacques Offenbach的最後一部歌劇, 取材於德國浪漫派作家E.T.A.Hoffmann的小說, 因此雖然名義上的法國, 故事中提及的地點經常出現德國的地名.最初在1882年首演時還沒有最後Venice的一幕. 話說在即將完成時Jacques Offenbach突然病逝, 最後由另一位法國作曲家Ernest Guiraud替他續完. 據資料顯示全劇共三幕五場, 上演時第二幕與第三幕的順序根據實際情況而定, 序幕至尾聲中的女主角都由同一位女高音擔任, 有時也把Stella這一角色刪除. 而林道夫、克皮庫特劉斯、米拉克萊博士及魔法師達佩圖特也常由一位歌唱演員扮演. 歌劇於1881年2月10日在巴黎喜歌劇院首演. 筆者看的是2013年5月23~25日由Opera de Monte-Carlo製作, 以法語演出配以中英文字幕的Tales of Hoffmann歌劇作為香港每年的城中熱話法國五月重頭戲展出的版本. 故事有著各種光怪陸離的情節, 訴說著多情的主角Hoffmann不幸的三段戀愛. 欣賞著詩人Hoffmann, 代表著藝術, 音樂, 美學的希臘女神Muse(Muse就是英語Museum的字源,因此博物館裡的東西都是Muse女神的珍藏品)愛上了詩人. 她化身成詩人的朋友守在詩人身邊. 詩人愛上了正在演唱唐璜(莫札特的非常重要的作品)的Stella. 他在酒館和其他客人唱起了有趣的小調, 由於被人出言嘲笑, 詩人開始講述他不幸的三段戀愛. 第一段戀愛他愛上了一個機械娃娃Olympia. 由於得到一副神奇的眼鏡, 機械娃娃在他眼中變成了活生生的美女. 後來眼鏡破了, 他的美夢也告粉碎. 第二段戀愛他愛上了熱愛歌唱但身體有重病的二十歲少女Antonia.他們的戀情受到少女父親的阻撓. Dr.Miracle卻利用魔術令少女看見亡母, 在亡母的引領下追尋歌唱的歡樂. 最後少女在歌唱的幸福中死去. 第二段戀愛詩人愛上了意大利Venice的歌女Giulietta.歌女因為魔法師提供的鑽石的誘惑奉命去迷惑詩人, 讓詩人在自以為戀愛的過程中失去了影子.三次戀愛讓詩人失去了信心, 這次即使遇到了第四位女性Stella內心創傷乃未復完.最後他拱手讓愛把Stella送到情敵手中,而Muse女神則得到了詩人,詩人把愛情化為了藝術, 引証了最美的作品是由愛和悲傷寫成的千古真理. 最初看第一幕時可以用不明所以去形容.相比起以往接觸的傳統歌劇如Giuseppe Verdi的作品, 感覺就是「莫名其妙」. 文化中心製作的冊子用的是近乎畢加索式的插畫, 再加上略嫌過短的介紹, 最近的第一幕67分鐘裡基本上是靜心觀看, 思考. 第一幕出現了兩個機械娃娃, […]

電影觀賞後感【伊豆の踊り子】川端康城伊豆的舞孃 山口百惠三浦友和版

12 years ago

最近突然和伊豆很有緣份。首先是工作上接觸到川端康城的伊豆舞孃小說原文,接著是看了1963年拍攝、第六代的舞孃十四歲的國民美少女偶像山口百惠和她後來夫君三浦友和的伊豆舞孃電影。 要是你也有一點日語根底,不妨嘗試慢慢閱讀川端康城的「伊豆の踊り子」原著小說。小說並不太長,三四十頁的長短大約半小時至一小時左右可以「完讀」。在閱畢小說後再看電影,就正好把想像未能補足的場面都補完。 「我」是一個二十歲的青年,無父無母,性格有點自閉內向。在一個人去伊豆的旅程中,遇上了一行賣藝為生、四海為家的藝者。在藝者之中有一位清秀脫俗的少女,她雖然出身卑賤,字也不曉一個,她的清純卻緊緊抓住了「我」的心。 「我」本以為自己孤獨一生,未會有人理解,這可愛少女不費吹灰之力偷偷鑽入了我的心坎去,融化了廿年的冰山。「我」變得開朗,學會了笑。 假期完結「我」也是時候回到東京去。在碼頭邊「我」問少女拿了頭上的梳子作為紀念品,在船開出之時竟發現少女在碼頭一直揮手,揮得膊胳也快要斷的時候,「我」也終於忍不住眼淚。 這是一個偶遇的故事,一場春雨把兩個本來不同世界的青年男女硬生生地放進了同一個世界。他們偷偷注意著對方,學會了什麼是愛情。但在這份愛情還未萌芽之前便已經撲熄了。雖然一如以往,無情的(情けない?)的筆者我都會說即使他們再發展下去也未必會有結果,始終是生長背景等有太大距離,兩人的情愫也只有幾天的開始時間。不過這正是愛情最美好的地方,得不到的成為了永遠的思念,「我」永遠地記得在這年的伊豆旅行裡曾經遇到了那個令「我」魂牽夢縈的少女,男人因為失戀而成長,明白了什麼是男女的愛。 話說,女主角山口百惠其實已經不小了。在認識她的時候她已經結婚息影,她的兒子和我年紀相近。由於家父很喜歡她,小時候耳濡目染,從横須賀的故事、赤的疑惑到秋櫻,筆者都有很深的印象。相比起筆者成長年間的平成歌姬(濱崎步、宇多田光、蒼木麻衣)或者山口百惠的歌曲更有親切感。但是對於年輕的她實在是毫無印象,可幸透過這電影,除了了解到年輕的她是如何的清秀如出水芙蓉,還看到了日本人對「美少女」定義的改變。五官清秀眉目端正,不用加上誇張的化妝已經可以得到觀眾的認同。她的清秀不是化妝或模仿可以裝出來的,這才是她優秀過人之處。相比起現在每每追求性感呀、可愛呀、過度的裝無知的新一代年電偶像,昭和年間的山口百惠已經成為「過氣」,但這「過氣」卻會成為影藝界的「永恆」。 不過,話說回來她已經是第六回的女主角了… 果然是人氣十足的故事。 適逢日本最重要的神社-伊勢神宮今年廿年一度的遷宮儀式 ,在日本地圖上找尋鐵路的位置。友人說:伊勢近伊豆。我說:伊勢在三重縣,近大阪!最後打開地圖,要是不顧中間隔了一個海洋,伊勢和伊豆半島只有一海之隔。而大阪呢,要先經名古屋等,果然陸路艱難。怎麼,原來伊豆和伊勢不算遙遠?我呆眼了。 最後,由於伊豆舞孃實在太深入民心了,所以到伊豆的旅遊人士愛用的火車也命名為スーパービュー踊り子号了。 這個大約不用說明了…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關注Blog主Twitter:https://twitter.com/wongkiri

日本電影觀賞

電影觀賞紀錄:向小津安二郎致敬的佳作【東京家族】-山田洋次改篇經典電影《東京物語》

13 years ago

早幾天寫好了小津安二郎的名作東京物語後由於朋友的熱烈推介加上好奇心,抽了一個平日的下午一個人到電影中心觀賞了今年已經81歲的日本著名導演山田洋次對東京物語的致敬之作 《東京家族》。 如果你想看的是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請到 這裡 山田洋次最為人認識的有《男はつらいよ(男人之苦)》和《幸福の黄色いハンカチ(幸福黃手絹)》,對於他的崇高地位相信亦無異議。 新作東京家族以近60年前的作品為藍本,經過適當的改編使之配合今日21世紀的東京生活,再加入了311大地震的情節。 在日本2013年1月上映時我身邊不少朋友都熱烈期待香港上畫。 故事的情節和舊版網路上有很多相關文章,有見及此我就來寫異同和感想吧! 由於今次的故事背景是21世紀,孩子的數量大幅下降。 小津導演的原作是三個兒子(二兒子已亡故)和兩個女兒,山田導演大刀闊斧地把老夫婦的孩子減到三人:大兒子醫生、美容院老闆大女兒、有夢想有熱情的打工族小兒子。沒有了二兒媳未忘人的感人角式,卻加入了小兒子的戀人 – 蒼井優。 有關東京家族的選角都是很有印象的面孔。例如蒼井優如早年看過她的街角洋菓子店、妻夫木聰不可能不認識;大女兒是篤姬裡的角色之一而大兒子的老婆則是筆者留學年間最喜歡的日劇《不能結婚的男人》的女主角夏美醫生!! 至於舊版的《東京物語》我查過了演員表,似乎除了女主角原節子和小女兒外,演員們全都已經過身了。其中老婦更是在筆者出生之前已經過身了。 這種劇本上的改變見証著日本家庭結構的改變。 由於最小的兒子(妻夫木聰飾)都已經有三十歲左右,大兒子大女兒也四十多了,所以筆者以為這是1965~75年間的日本式家庭?筆者的日本朋友都是1980年後出生的,普遍都是獨生子女或家中兩個孩子,故有此假設。 孩子們的老家是廣島,這一點還是沒變的。第一幕出來探子女的老夫婦手上的紙袋寫著「廣島」,不過到了電影後段看來故居有一點改變了,是要坐さざなみ號才可到達的「大崎上島」。 這個地方因為拍攝電影突然成為了旅遊點,日本網絡上就有不少介紹該地的個人旅遊遊記。 至於大兒子在東京的居所今次也有了明確的描述,是東京西面的「多摩市」。老婆婆今次也沒有回到廣島才死亡,而是在大兒子家的樓梯上昏倒,被送往「西多摩綜合病院」後安靜地在病床上離世的。 除了住所的位置外還有兩個改動配合今日的東京。 要說當年的東京觀光,主要就是上野動物園一帶為主。但是新版的《東京家族》巧妙地加入了大量的東京Sky Tree,從大兒子家的海報、孫子的玩具模型到旅遊巴士的路線都可以看得出山田導演的時間感著力在「2012年」-說起上來到今天我寫此文時Sky Tree還沒有一年呢!! 我第一次到訪東京時是1988年,雖然和小津導演的年代不能相比但還記得遊覽的主要地方是:上野動物園、傳統寺廟、東京鐵塔以及在東京物語中亦出現過的熱海。 《東京物語》中大女兒大兒子每人夾了一點錢給父母住便宜的旅館、那裡就是熱海。在新版裡兒子女兒比較富有,他們把父母送去了橫濱一家望著巨型摩天輪的超豪華酒店!這次吵的不再是年輕人卻是財大氣粗的中國大陸旅客!! 父母在西餐廳感覺不習慣拿錯了牛油刀吃飯,他們心裡有一點不舒服但沒有怎麼說出口。另一幕酒店女工稱讚老夫婦的睡衣摺得很好,也是對今日年輕人的諷刺。 接著另一個改變了的是父母子女關係。 劇本大方向不變,小地方改變了。 由於沒有了已過身的二兒子和孝順的二兒媳,婆婆改為到小兒子的家。在小兒子家的婆婆碰到兒子的女友又和他們談天說笑,比起舊版的婆婆輕鬆和平易近人多了。最感動的是小兒子問嚴厲的父親有什麼好的時候,兩母子的真情對白十分有現代感同時感動萬分。 小兒子曾經說過他小時候不論說什麼,父親都偏幫大兒子對他完全看不上眼。現在他在舞台上做設計搭柵,父親依然不喜歡,認為他吊兒郎當沒有大志。兩父子的代溝和衝突相信亦是無數今日日本社會下的真實反映。 到最後母親過身了,最花時間去處理事情的不是大兒子大女兒,而是這不長進的小兒子和他的女朋友。聽到姐姐要拿母親的和服和名貴衣料,小兒子生氣了 。 這在東京物語的劇本裡是和父母同居廣島、任職小學教師的小女兒的心情。不同的是小兒子當面頂撞了姐姐、小女兒不敢聲張敢背後嘀嘀咕咕。 女主角原節子和蒼井優的對比。 話說原節子在舊電影中佔的戲份十分多,蒼井優相對是下半場才露面的小角式。感覺上山田洋次並不是想把所有的光環都套在蒼井優頭上。看過一些影評,指原節子的角色太淑女,她無時無刻犧牲、無時無刻保持著完美的笑容,相比下蒼井優的角式比較人性。 對於這個看法我以為是年代的分別。在1950年代的日本的確會有年輕的女性為了家庭犧牲了自己的時間和幸福,一日嫁入了這個家庭,就是終生的公婆。 原節子以一個未忘人身份、守著貞節生活、為了陪公婆請了公司的假期、讓出了小小的家讓婆婆居住、最後還遠赴廣島幫忙後事,比起和婆婆有一面之緣、陪同男朋友去幫忙後事還嘀嘀咕咕的蒼井優,我是喜歡原節子的角式的。 最後一點和原著有極大分別的時,沒有了那句當頭棒喝的「每個人長大了都會變成這樣」。由於我對這句對白太震撼了所以念念不忘吧? 《東京家族》的老夫婦到底是住在什麼地方呢? 答案是:大崎上島。這個小島在廣島附近,因為電影而成為了新的旅遊景點。 延伸閱讀: 支持作者歡迎網購電子書、親臨書店或博客來訂購 日本一人旅 按此 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 按此

日本電影觀賞

電影觀賞紀錄:【東京物語】昭和日本女優原節子最感人之作!小津安二郎戰後日本家庭現實細膩描繪

13 years ago

山田洋次的《東京家族》在香港上映,海報上寫著向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致敬。 本人就只談小津的原版,要是各位看過喜歡不妨也看看山田版本: 雖則我向來對講家庭的電影興趣都不大,由於家父的強烈推介小津安二郎和原節子所以花了一個星期六下午認認真真的把它看完了。 小津安二郎的《東京物語》固然是名作,同一個故事在幾十年後重拍套入現代的生活場景又另有特色。無論是小津版還是山田版都是值得細味的佳作。 說來慚愧,《東京物語》是我第一套看的日本黑白電影。以下也只是一個電影門外漢的愚見。 素聞日本電影、特別是小津安二郎的電影節奏很慢年輕人不喜歡看。不過由於情節沒什麼冷場、整體雖平鋪直敍卻環環相扣,故平淡生活用兩小時去鋪陳還可以接受。 除了慢我留意到另一特點是榻榻米的低角度。 在東京物語裡經常看到蚊香在榻榻米之上。雖說這不是重點,但今時今日的日本家庭比較少看到整個蚊香放在地上了-或者是怕小孩子拿去玩吧! 故事大約是說一對老夫婦住在遙遠的廣島。兒子女兒們長大兼且「好像」都成材了:醫生大兒子、會社員二兒媳(兒子相信是戰爭時死的)、美容院老闆大女兒都在東京,而在鐵道部工作的三兒子則在大阪。尚有小學教師小女兒在廣島跟父母一起居住。 這是一個典型的,1950年代的日本家庭,老夫婦共有三兒子二女兒。 故事的大意是說老夫婦去探望兒女卻被子女當人球,最後只有過身的二兒子的未忘人照顧老人家。老夫婦有點掃興但也明白子女十分忙碌,無奈回鄉後婆婆因為舟車勞頓就病倒了,很快還過了身。 這表面是一個內容十分簡單的故事,卻拍出了平凡家庭中的現實。 大家都是平凡人,沒有什麼電影情節裡的豪門恩怨。但日常生活小風波、暗地裡的失落卻是人盡皆有的。日本有、我們香港人之間都會有。 以下為一些看電影時個人比較留心的部份分享: 父母對子女期望 老爺子在和朋友喝酒時提到自由對子女要求太高了。兒子雖說是醫生,但環境不怎麼好。細心看他家擺設真的不太光鮮。女兒嫌他們麻煩不想招待,就把他們送到熱海去的旅館,由於便宜旅館太吵他們回家了,可是又不想打擾孩子於是要找地方落腳。在這情況下竟然是二兒子的未忘人熱情招待! 可憐天下父母心,苦心把孩子帶大了,誰說一定會有回報? 人都是自私的 兒女不欲接待父母,大女兒把父母丟給弟媳未忘人。她偏偏是個大好人,明明是個上班族還特地請假陪伴老人家了。老夫婦感動得不得了還一直說二兒子都死了八年了,希望她一個好女孩再嫁。 老婆婆死了,大兒子和女兒來到快快完成葬禮,大女兒不但母親屍骨未寒就要拿母親的東西,好意思稱之為「紀念」!小女兒不值大姐所作所為跟原節子投訴,原節子告訴她:「孩子長大了有自己生活,他們必定會以自己(或自己家庭)為優先,你未來也會一樣的。」 但是,世界上就總會有一種人永遠把自己放在最後,犧牲小我完成大我。 親情不能用錢計算 當父母來了,沒空招待時最簡單是用錢打發走。大女兒和大兒子算是有一點錢吧,年紀也四五十了!竟然把父母送到熱海那種便宜旅館去,這什麼回事? 然後大女兒的老公給老夫婦買了好吃的,大女兒一臉不屑:貴!讓他們吃餅乾好了!老公一臉驚訝時她繼續說:他們喜歡! 相反之下、原節子居住在小房間仍熱情招待老夫婦,家中陳設簡陋沒有什麼好菜還去向鄰居借酒借食物等等,真是溫暖多了。 日本傳統女性的典型 電影中有幾個女人,第一個是婆婆。 她不舒服向老爺爺求助,他並沒有理會,也沒有在海邊一扶她。直到她過身了,他才想起原來在那天她曾經身體不適自己卻沒有留意。傳統日本的男人或許就是這樣?女人就要自強。 主角原節子,拍電影時本人約32歲,電影中設定為老公死了八年的未亡人。由於電影是1953年拍攝我猜故事背景是說二兒子是大戰下死亡。 她總是維持著端莊又和善的微笑,服務著這個家庭。她的緊張只會出現在她抓緊裙子場面,大部份時間她都是滿分的、令人同情的又起敬的。這麼好的女人,愈是受到命運的考驗愈是顯得她的人格的高貴。 東京物語不同年代的電影封面 再給大家分享東京物語不同年代的電影封面 延伸閱讀: 支持作者歡迎網購電子書、親臨書店或博客來訂購 日本一人旅 按此 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 按此

電影觀賞後感【蘇絲黃的世界】那些年我們的香港

13 years ago

因為一個九巴80週年展和一個日本文具品牌crossover天星小輪,我去看了蘇絲黃的世界。 近十幾年,偶爾都會聽到有人說「蘇絲黃的世界」中的香港,可是對於蘇絲黃是什麼人,她眼中的世界、身處的香港,一直盲無所知。正好近一兩年臉書的香港舊照片和香港編年史群組興起,才令我開始對自己城市的歷史有多少認知。 從皇后碼頭到中環郵政總局、從天星小輪到紅色雙層巴士,這些漂亮的充滿著英式風情的景物和一個又一個黃臉孔是那麼獨特的配襯。你永不可否認那個半世紀前的香港是如何散發著她神祕的魅力 – 就如一個東方身型矮小臉孔平板的女子穿上了維多利亞女服,卻散發出奇異的異國情調。 蘇絲就是這樣的女孩。一口港式英語(!?)在身穿旗袍的曼妙身軀女孩口中吐出,適當地擠眉弄眼,出賣著年輕的肉體。在灣仔水手集中的地區做著Wanchai Girl。她任性好強要面子,卻犯了Wanchai Girl大忌,愛上了客人- 一個美國來的落魄畫家。她不敢告知他自己有一個孩子,還用自己的錢接濟他,最後一場山泥傾瀉,孩子死了,她跟定了他。 電影中的香港是五十年代的香港。第一幕,美國來的他放棄了建築師工作,隻身來到香港,在天星小輪和富家小姐美玲不打不相識。在這裡可以看到當年的天星小輪和尖沙咀碼頭。鏡頭一轉,當年的香港島是如假包換的小倫敦,他拿出筆記用生疏的廣東話問身著短褲的警察灣仔怎麼走,警察以流利的英語回答。我不知道50年代的香港是不是就這樣,但電影鏡頭下的香港就是對任何人來說都是一個華洋雜處、很吸引人目光的地方。 在南國大酒店,他又遇到了美玲,並得知她其實不過是個討生活的女孩。這場頑皮的作弄成為了奇異的邂逅,她答允當他的模特兒。 愛情就是這樣不知不覺地來到的。在當年洋人身分比較高的香港社會,他不理身邊洋人們的眼光,和她雙宿雙棲於灣仔。雖然故事有點老掉牙,但當年的女主角Nancy Kwan(關家蒨,生於1939年,現在是老太婆了)實在太漂亮性感又帶有神祕的東方色彩,為了她和當年的香港,筆者還是很希望大家一看這電影。 話說對於80後的筆者來說,電影是是大開眼界多於懷念,但生於50年代中期、筆者的父親卻是唏噓不已。馬路中央的短褲警察、高級餐廳只有洋人、灣仔的人力車、街市的嘈雜、穿唐裝衫褲的女人還有各種當年的景物,蘇絲黃的世界就是今日香港老一輩的「那些年」了。 有關異國情調的名作,除了蘇絲黃,還有越南背景的西貢小姐和日本的蝴蝶夫人。這兩電影也是名作,不約而同背景亦是亞洲。感覺上世紀中葉的亞洲對西方來說還是充滿了神秘、熱情和夢吧? 電影在Youtube可以收看: 當年的報紙報導: 訂閱Blog主臉書: http://www.facebook.com/kiri.c.wong 關注Blog主微博:http://weibo.com/wongkiri 關注Blog主Twitter:https://twitter.com/wongki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