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教室:日語的「音讀」「訓讀」與中國古代音韻學的歷史淵源

日語一漢字多字音往往令無數日語初學者無所適從。其實除了日語學生,對很多日本人來說漢字的讀音也是很困難的。先不說困難的把讀者的各位都趕走,那些99%日本人也會被難到的漢字等一下再說,先來看看一些日常常見的字吧!

以「間」字為例:

①谷間(ま)

②この間(あいだ)に

③五日間(かん)

大家會看到三個間字的讀音都是不一樣,為什麼會這樣呢?

根據廣辭苑第五版的解釋:日語中漢字有「音讀」和「訓讀」之分,音讀是指漢字原本的字音,也就是說古代由中國傳過來時那個字本來的讀音。由於日本和中國相交己久年代超過千年,不同年代的中國音都傳到了日本,日本人把這些字音通通保存下來後根據不同年代不同的讀法,使「音讀」有了很多不同的音。

又例如 「山」這一個字,我們假定中國人讀 saan(21世紀中國各大方言中以廣東話和唐音最相近故以廣東話saan為例),日本人看到山會叫 「yama」,於是「山」這個字既可讀「san」 又可以讀「yama」.

最早期的「漢音」是由遣唐使(用今日的話說是指日本到中國的留學生)在中國學成歸來帶回日本的東西,那些音主要是七至八世紀時長安和洛陽一帶的方言。

隋唐期間日本一直有繼續傳入中國文化,這時主要是「長安音」為標準,好像我們學普通話也好以「北京」為標準。「長安」即是今日的西安、當年的首都。

W020140519346928938760

當時的日語和中國的書籍也是對應的,例子有慧琳撰寫的「一切經音義」。

到了792年,日本的恒亞天皇下令把「漢音」列為正音,立下了「漢音獎勵律令」,從此稱為「正音」;而原本的漢字音叫法就叫「和音」以示分別。後來到了平安時代中期又改稱為「吳音」。

簡單點講即是「廢舊立新」-以新者為貴、舊者為次。到了後來的明治時期,新漢語也是以這個漢音為基礎,用途變得更為廣泛。

然而,上面提過的「吳音」並非從此消失,它在現在日語中一樣經常出現。它本是由中國長江下流地區、也就是「吳」這一個地方的方言。有傳說它是直接由吳傳到日本、也有人說是經過朝鮮半島傳入日本的。

相傳「吳音」保留了五至六世紀的江東音,但是又沒有太多資料。學者們雖然相信吳音和秦音不一樣,但至於是否經過朝鮮方面,由於朝鮮音有沒有混雜其中也不能証實,故算是一個懸案。

和漢音不一樣的是它的讀音和中國601年的典藉「切韻」中的音非常不相似。講到最後只能說我們唯一知道的是,吳音比漢音的年代要早。

W020140519346928871277

由於中國的音聲在歷史演化過程中慢慢失傳了,現代學者可以利用日本留下來的吳音和漢音找尋千多年前的中國字音的讀法:

現代吳音漢音的主要區別如下:

吳音:反映→「下(ゲ)」「大(ダイ)」

漢音:消失→「下(カ)」「大(タイ)」

鼻音聲母的變化:

吳音:鼻音       →「文(モン)」「内(ナイ)」「人(ニン)」

漢音:脫鼻音化 → 「文(ブン)」「内(ダイ)」「人(ジン)」

但是亦有些例子是沒有脫鼻音的:

連濁 (新濁 <->本濁)

生、星(呉音:ショウORシャウ、漢音:セイ)

呉音:「誕生(タンジョウ)」「養生(ヨウジョウ)」

漢音:「人生(ジンセイ)」「終生(シュウセイ)」

吳音尚有其他特殊的讀法,在此不再細分。

吳音多用在佛教和法律用語等等範疇,現在的佛教用語大部份是吳音,我相信和歷史背景有非常大的關係。

至於被「正名分」的漢音,最初是用來看儒家典藉,後來所有的漢書都以它為基礎。

直至到了明治後期日本吸收了歐美的科技新製的「和製漢語」亦以漢音為藍本。

0030

大家可以試試自己的能力,看看能否讀出以下生字?即使你已經考到了N1也未必會認識,甚至即使你是日語母語者也不一定全部答對啊。

「利益」「自然」「人間」「礼拝」「百代」

「勤行」「「往生」「須彌山」

「律令」「宮内」「大納言」「公卿」

*答案在本文最底部

本文原文為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 大野和敏 教授撰寫,為2010年日本研究系碩士課程內容教材之一,經本人為興趣翻譯及潤飾文詞。

images

「リエキ」「ジネン」「ジンカン」「ライハイ」「モモヨ」

「ゴンギョウ」「オウジョウ」「スミセン」

「リツリョウ」「クナイ」「ダイナゴン」「クギョウ」

延伸閱讀:

歡迎購買書籍或課金支持本網營運及網上寫作

Payme Link:https://payme.hsbc/kirisan (請使用手提電話打開連結)

Paypal Link:https://paypal.me/wongkiri

日本一人旅 按此

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 按此

Related Posts

by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東京留學、旅居日本47道都府縣並多次深入採訪日本各地。興趣為和服、水引、日本明治大正文學、持唎酒師資格。著有日本文化書籍《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獨遊旅行指南《日本一人旅》(2019)及香港日本戰前交流歷史研究《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 Next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