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映昭和名作《二百三高地》日俄戰爭 旅順攻略戰 乃木希典到底是「軍神」遇是「愚將」?

在華文日本史科普媒體上,最搶眼球的句子包括但不限於「他害死了無數士兵,還被稱呼為軍神!」的乃木希典與日俄戰爭懶人包。

用逆向思維來看,為什麼乃木希典害死眾多日本男兒血染旅順土地,仍然被日本國民尊稱為「軍神」?他本人又是好大喜功的嗜戰者嗎?

看過1980年《二百三高地》以「乃木希典」為主角去解讀的歷史電影,如果再配合2009年NHK大製作的《坂上之雲》歷史劇集,也算是看到不同角度的乃木希典了。

網上繁體中文版《坂上之雲》線上看

1980年至1983年,東映拍了「戰爭三部曲」,三部電影監督都是舛田利雄、劇本則由笠原和夫所作。它們分別是《二百三高地》(1980)、《大日本帝国》(1982)、《日本海大海戦 海ゆかば》(1983)。

先放開二戰新加坡戰役與塞班島戰役為主題的《大日本》,《二百三》和《日本海》分別是以明治名將乃木希典和東鄉平八郎的角度描寫的日俄戰爭。當史料化成場面與炮聲衝擊眼球,細節成功描寫領軍人的決策行動、思考顧慮。

早前曾寫過跟軍旅相關的昭和老電影《八甲田山》,揭露明治帝國陸軍在訓練時的失誤與不幸結局;《二百三高地》與其長達半年三次旅順總攻擊,又是帝國陸軍另一個鬼哭神嚎的悲劇。

八甲田山雪中行軍事件【日俄戰爭黑暗面】明治日本 帝國陸軍 二零三高地

如果沒有足夠的歷史背景知識,看「戰爭三部曲」會很吃力。因此我寫下筆記,為自己、也為有興趣觀看電影的朋友們做「補底」。

在20世紀初,俄羅斯國內問題極為嚴重,國王尼古拉二世與親信的近臣都主張擴展太平洋的勢力,遼東半島以及朝鮮半島都是他們虎視眈眈的對象。

日本認為俄羅斯爪牙一旦伸向朝鮮,日本亦岌岌可危。桂太郎率領的政府主張與英國結盟,並認為與俄羅斯一戰在所難免;但元老派的前總理大臣伊藤博文並不認同,曾赴俄尋求和平方案。

當時俄羅斯並沒有把小小的島國日本放在眼內,相反日本海軍在國民沉重賦稅下,總算擠入了世界五大海軍的末流。

遼東半島的西面有個港灣都市名叫旅順,這裏是俄羅斯海軍太平洋艦隊的據點。為了避免外敵侵入,在港灣的背後100米前後的小山丘上佈滿了要塞。

面對俄羅斯的艦隊,日本海軍固然需要發動攻擊,但陸軍也必須幫忙先行攻擊防衛的要塞。如果陸軍能夠攻下旅順,就能夠奪得第一太平洋艦隊的據點,而且能夠全方位攻擊港口內的俄羅斯艦隊。

負責旅順攻略的是第三軍的乃木希典。在大約10年前的甲午戰爭中,他曾經在一天之內攻破旅順,因此雖然已在數年前告老還鄉,在舊相識兒玉源太郎要求下重新出山領軍。

第三軍在1904年6月登陸遼東半島,足足花了一個月的時間以上圍繞俄羅斯要塞準備攻擊。在8月19日上午6時,第三軍正式展開首次砲擊。15分鐘後俄羅斯的要塞開始反擊,旅順港內的戰艦亦穿過山丘發射炮彈。

炮擊開始兩日後步兵亦展開突襲,但是堅固的炮台絲毫無損,大炮依然不動如山。朝着炮台步步進擊的日本兵屍橫遍野,乃木希典暫且命令停止總攻擊。在六天裏面第三軍的戰死者總共有5307人、受傷者10,823人。

在電影中未有正面提及,實際上經歷了甲午戰爭後,旅順的軍防比當初更為穩固。

俄羅斯以20萬噸混凝土加入了鋼筋鞏固,堡壘間還互通。牆壁厚度能夠抵擋當時日軍持有的15cm炮——即使是後來推送到戰場的28 cm口徑榴彈炮,也要兩次命中相同部位才能摧毁。日軍即使踐踏同胞屍體挺進,也會死於地雷陣以及俄軍在鐵絲網陣的槍擊。武器方面俄軍不但有機關槍,還有速射炮。

本來在陸軍步兵在欠缺可靠情報下,正面攻擊俄方要塞的勝算極低;幸而除了跟隨在希木希典的步兵以外,陸軍尚有騎兵刺探敵方情報。雖然在《二百三》電影中未有受到重視和注意,騎兵隊深入敵陣繪製地圖、觀察敵方動靜、牽制輔助步兵挺進也應記一功。

《二百三》電影接近尾聲時,終於看見關鍵新配備——28 cm口徑榴彈砲,又稱「海岸炮」。這是為了保護日本沿岸免受軍艦攻擊的日本陸軍要塞砲,由有坂成章開發推薦於旅順使用;另一方面,日俄戰爭陸軍步兵們身上背着的三十年式步兵槍以及三十一年式速射砲也是他的發明。

三十年式步兵槍(電影劇照)

最初陸軍的伊地知幸介考慮到為巨炮做炮台台基、等待混凝土乾涸又要兩個月,拒絕接受有坂成章建議,但長岡外史不理反對直接讓炮兵大尉橫田穰把開炮台構築班的隊伍送到大連。

横田 穣少佐と日出生台論文

這總數18座的28 cm榴彈炮從大連陸續送到旅順戰場後,為未來二百三高地摧毁旅順港灣俄軍太平洋艦隊發揮了極大貢獻。

28 cm口徑榴彈砲(歷史圖片)

1904年10月25日,以28 cm炮為主力的旅順總攻擊再度展開。雖然乃木希典相信這次絕對能夠攻陷俄羅斯要塞,日本兵卻因為落入俄羅斯要塞外壕的陷阱而被活生生射擊至死,日本方傷亡嚴重。

第二次總攻擊的失敗後,海軍在大本營會議中向乃木希典提出必須盡快攻陷二百三高地。二百三高地以標高命名,是直視旅順港灣之高地。假如能夠在二百三高地上設置觀察所,28 cm重炮即可直接攻擊海灣內的俄羅斯軍艦,或者逼使軍艦為了避開炮擊而離開港灣,被守候多時的日本軍艦圍攻。

但是乃木希典並沒有支持二百三高地的建議。在11月23日,他沒有改變原來的計劃,發動了第三次總攻擊。

第三次總攻擊跟以往兩次的總攻擊有些不同的地方,就是加入了來自不同師團視死如歸的志願者、還有被選出來兵士組成「白襷隊」。

這3100名隊員在軍服上綁上白色襷布,隨着11月26日上午8時,28 cm重炮射擊開始準備,到了中午正式投身戰場。可是白襷隊員都成為了俄羅斯的目標,紛紛在要塞前中彈倒下。直至現在,「白襷」依然是「捨棄生命出擊的部隊」的代名詞。

在最後的總攻擊以失敗告終後,乃木希典終於下決心把攻擊目標改為俯瞰旅順港的二百三高地。

有些人認為「旅順攻略戰」等如「二百三高地爭奪戰」,這並不完全正確。如同上文所講,這已經是三次總攻擊失敗後最後的一着了。

當正面攻擊俄軍完全失敗,陸軍終於要更改作戰方向,採納海軍建議,直接掠奪二百三高地。

第三軍曾在二百三高地建造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總攻擊要使用的要塞和炮台,反之俄羅斯軍並未有在這裏佈置要塞和炮台。

在俄羅斯軍強烈抵抗下日軍險勝佔領山頂,其後根據原定計劃,馬上展開對俄羅斯艦隊的砲擊。到了12月22日,港灣內俄羅斯艦隊已遭全滅。

當初原本要攻陷的要塞依然還健在,工兵繼續努力挖坑道,加上彈藥在外壕進行爆破。東雞冠山北堡壘,就由第11師團工兵隊第2中隊共使用了2250公斤的彈藥成功破壞。這已經是二百三高地佔領後第13日的事情了。陸軍繼續對其他俄羅斯堡壘進行攻擊,終於在1905年元旦順序攻陷了二龍山、松樹山的炮台。

三次總攻擊固然死傷慘重,但不能說徒勞無功。前仆後繼的陸軍在三次總攻擊慘敗下得到教訓與情報、工兵隊伍繼續努力不懈,俄軍的戰鬥能力終被削弱。

也是在這天,俄羅斯旅順要塞司令向乃木希典提出投降,戰事終於停止。在這場苦戰中雙方固然損兵折將,但日軍的犧牲更為矚目驚心,乃木希典的次子乃木保典亦在旅順之役身亡。

乃木希典被後世評價為因錯誤抉擇造成嚴重人命傷亡的將領,同時亦因為二百三高地一役最終殲滅俄羅斯太平洋艦隊、以及在其後的奉天會戰中獲得勝利得到稱頌。

我個人認為,因為乃木希典除了有「攻下二百三高地殲滅俄羅斯艦隊」實際戰績外,舉家還對天皇符合了「忠義赤誠」之心。

在日俄戰爭一役,乃木希典同時失去了僅存的兩個兒子。在抵達旅順前,乃木希典長子在金州之役傷重不治,天皇下令赦免次子軍務留香燈,父子雙雙拒絕堅持赴戰地,最後次子亦戰死。乃木希典忍耐喪子之痛謹守崗位,總共發動三次總攻擊。

話說即使旅順要塞久攻不下之時,明治天皇仍然堅持不換人。而乃木希典在1911年明治天皇駕崩後,與夫人靜子在東京的官邸內為天皇殉死。乃木希典本人不在話下,乃木靜子跟隨殉死,其忠君節婦情操亦受到表揚。

乃木希典一家血脈,就隨著明治時代終結中斷。連夏目漱石心也在小說《心》中記錄了這件明治時代最後的驚世新聞。

在乃木坂駅讀夏目漱石《心》:明治精神的象徵乃木希典與日本最美乃木神社「夫婦御守」 ​

乃木希典在戰場的風評從來不及東鄉平八郎,但是他對天皇的忠義,直到今天還是無人能出其右的。他們生前的住所現在還保留着當時的模樣,旁邊就是乃木神社

在研習和服發展史時,曾讀過一段小小的篇章:「乃木希典規定女學生不能穿着過分華麗的服飾,以『銘仙(一種織布)』為上限⋯」他本人是節儉的人,而且講到眷戀權力和好戰?在旅順之役前他早就退下來了。

【從明治發展到戰前沒落】乃木希典規定的『勤勉樸實』明治女學生指定制服—古董和服「銘仙」物語

秩父銘仙館【大正昭和】古董和服展示體驗博物館

就因為以上這些事情,無論正史野史都使他的人格更為鮮活,在了解多個角度之下,他「軍神」美名一直在日本流傳至今。

最後,在2023年出版的拙作《爐峰櫻語》一書中,亦有紀錄乃木希典死前曾到訪香港並登上太平山的歷史。

乃木希典曾說過在太平山望向維多利亞港和港內的軍艦讓他想起了二百三高地。當時我便開始留意太平山和二百三高地的相似之處。在兩子死後數年,身在香港仍能想起二百三高地,乃木希典到底是怎麼樣的創傷後遺症呢?

如果有想看詳情的,就自己買書去看吧。

網上購買《爐峰櫻語》一套兩冊

Tags: 乃木希典, 日俄戰爭, 日露戰爭, 帝國陸軍, 二百三高地, 乃木神社, 旅順攻略戰, 黃海會戰, 昭和名電影, 旅順港, 三笠, 太平洋艦隊

Related Posts

by
香港80後歷史作家、專研香港日本戰前民間交流史。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曾於東京留學、長年於日本47道都府縣深度旅遊。對日本明治大正時代文學、和服著付、平成潮流文化有深入認識,並持日本唎酒師資格及香港旅遊領隊資格。 著有《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日本一人旅》(2019)、《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悠遊日本》(2024)、《在水一方:在日本尋找中國歷史》(2025)。 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