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旅行&探墳?】為什麼梅田駅發現的1500個屍體會在一個個圓形的洞穴裏面?一篇文讓你了解江戶時代棺材以及葬禮的事情

近年我喜歡去日本看墳墓。

以前喜歡看大河劇用歷史故事去了解不同人物的生平,一同渡過了接近50集的馬拉松時光之後熟悉了這個歷史人物自然想了解更加多。

這時候,我可以去他出生的地方、故鄉的紀念館、又或者上網閱讀更多相關的網頁或者買相關的書籍。當這些都不能滿足我之後就開始了去他們的墳墓或者出生地、死亡的地方的旅程。

梅田發現墓地好多香港人台灣人很震驚。舊地圖上果然有梅田墓。

人一出生就步向死亡,正如每一個飲水的人都會死。喪禮場面在日本的電影從來不罕見,例如岩井俊二《情書》又或者25年後的新作《最後的情書》都是喪禮開場。

只不過明治維新前江戶時代的棺材、葬禮等等並不算在電影裏是容易見到的東西。中文翻譯的相關知識就更加從來未見過,尤其華人社會對這些東西很是避忌,認為可能會令自己的運氣變差或者百鬼纏身。

希望以後梅田的酒店會因為少了香港人大陸人台灣人去租價格下滑。各位請記住不要住梅田,這些撞邪機會留給我好嗎(笑)?

對我來說日本的墳場並不恐怖。與其說幽靈和鬼很恐怖,不如說活生生的人心更讓人提心吊膽。

如果我沒有記錯曾經看過《幕末太陽傳》的電影,當中的而且確是有見過「圓形的棺材」,叫「棺桶(棺おけ)」。這是一個可以放下屈曲成年人身體的、類似酒桶的東西。以下是示意圖。

以下簡介江戶時代平民百姓的葬禮。

皇室貴族的葬禮應該比較容易找到相關資料的,各位請自己努力。

明治天皇的葬禮 日本史上著名的西式葬禮

江戶時代葬禮的流程首先由清潔遺體開始。

現在日本的葬禮會由家人或者負責葬禮的公司負責清潔遺體,但在當時這是寺廟裏面的和尚的職責。清理遺體除了身體之外也希望能夠潔淨死者的靈魂。

接着就是幫死者穿上衣服、放入棺桶、以及守夜。

守夜的時候大家要圍在一起追擊死者生前的一切,房間裏會有蠟燭。千萬不可以讓蠟燭熄滅,否則死者的魂魄可能會迷路。

日本語中「油断(ゆたん)」講的就是粗心大意—如果你粗心大意蠟燭「油斷」熄滅了,死者迷路不能往生極樂怎麼辦!注意注意。

當時參加葬禮的人要把食物拿過來大家分享,然後死者的家人會招呼大家通宵達旦。

死者的最後一程是從家裏出發到寺廟。出發的時候不會使用平常出入的門口,而是製作一個竹製假門,還會有焚香誦經等等活動。

這個做法是因為死者今天不是平常出門不會再回來,所以會選擇和平常不一樣的道路。

出殯的人浩浩蕩蕩出發的時候,每個人都會拿着葬禮必要的道具,例如「線香・ロウソク立て・位牌・しきみ・霊膳・四花・灯篭・棺台・天蓋」(不要問我這些是什麼東西我沒有再深入研究了)。

お墓参りに便利な束線香 當然是現代的

留意以上東西數量繁多家裏沒有的話可以去租,江戶時代也有做殯儀業相關的商店,正如現在日本人的喪禮上如果要用全黑色的和服也是可以去店舖租借的。

家屬死者等等去到寺廟之後和尚會誦經,然後引導死者的靈魂去極樂世界。

死者的埋葬方式方面要看看家人的經濟能力。

經濟能力好的會有石碑或者木費,但一般平民百姓會埋葬在土饅頭裏面。土饅頭顧名思義就是一個拱起的土堆。

2006年大河劇《功名十字路》第7集劇照

到底埋葬的是骨灰還是遺體呢?

江戶時代平民百姓有很多都相信如果把親人的屍體燒了是很不孝順的行為,所以當時土葬還是主流。

那麼梅田一個個圓型的洞是什麼一回事?

當時的棺材就好像上面所講是一個圓形的木桶,遺體會被屈曲座著埋葬。

「体育座り」就是當時的遺體指定動作

現時我們看到梅田的墓地裏有好多圓形的洞中間有死者的遺骸,我相信可能他們就是使用棺桶的平民百姓,經過幾百年之後木桶消失了他們骸骨仍在,所以看上去就好像在一個有一個圓形的洞穴裏面埋葬的樣子。

後來為什麼使用長條型的棺材呢?

其中一個講法是人死之後肢體僵硬要換轉姿勢不容易,反而平躺着的自然的姿勢最容易放入棺木。

印象中還有其他的講法例如基督教的盛行、還有日本的西化等等,這個我就沒有再深入考究了。

延伸閱讀:

支持作者歡迎網購電子書、親臨書店或博客來訂購

日本一人旅 按此

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 按此

Tags: 日本旅行, 江戶葬儀, 關西, 棺材, 關西自由行, 棺桶, 日本旅遊, 日本棺材, 關西旅行, 日本棺桶, 關西旅, 日本死亡文化, 梅田, 死亡文化, 江戶, 死亡, 江戶日本, 日本鬼故, 日本葬禮, 日本旅行酒店, 日本旅遊鬼故, 梅田酒店, 日本旅遊怪談, 大阪酒店, 梅田駅, 大阪站酒店, 大阪駅, 梅田墓, 江戶葬禮

Related Posts

by
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學士、日本語言及教育碩士。東京留學、旅居日本47道都府縣並多次深入採訪日本各地。興趣為和服、水引、日本明治大正文學、持唎酒師資格。著有日本文化書籍《Kiri的東瀛文化觀察手帳》(2017)、獨遊旅行指南《日本一人旅》(2019)及香港日本戰前交流歷史研究《爐峰櫻語:戰前日本名人香港訪行錄》(2022)、《爐峰櫻語:戰前日本人物香港生活談》(2023)。除本網站及FACEBOOK專頁「おしゃれキリ教室」,亦透過日本語雜誌「HONG KONG LEI」推廣香港文化散步。
Previous Post Next Post